北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在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的一处宅院里,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清晨的宁静。这家的主人叫司马池,时任光州光山令,此刻他正焦急地在屋外踱步,听到屋内稳婆报喜“生了个公子”,这位年近不惑的官员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他给这个儿子取名为“光”,字君实,这便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司马光。
要说起这司马家,那可是颇有渊源。其先祖本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历经数百年沧桑,家族虽不复当年宗室之盛,却也世代为官,书香传家。司马池本人更是以清正廉洁着称,《宋史》中说他“性仁厚,笃于宗族,乐善好施”,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算是跻身北宋中层官僚行列。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司马光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司马池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从小便请了名师教导。司马光也确实聪慧,《宋史·司马光传》载其“自幼聪敏,书过目辄成诵”,这话可不是夸张。在他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背诵《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偶尔还能说出几句让先生都称赞的见解。不过,再聪明的孩子也有贪玩的天性,司马光的童年,并非只有之乎者也,也充满了那个时代孩童特有的乐趣。
当时的夏县,虽非繁华都市,却也山水秀丽,民风淳朴。司马家的宅院后面有个小花园,园子里种着几棵果树,还有一个小小的池塘,池塘边摆着几口用来蓄水的大缸。每到夏日,司马光便会和一群小伙伴在花园里追逐嬉戏,爬树掏鸟窝,捉蝉捕蝴蝶,玩得不亦乐乎。这几口大缸,便成了他们游戏时的大道具。
故事发生在司马光七岁那年,也就是北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的一个夏日午后。那时的夏县正值酷暑,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阳光火辣辣地晒在地上,连风都是热的。司马家的孩子们被大人勒令待在花园里玩耍,不许跑到外面。
司马光和几个堂兄弟、表兄弟正在花园里玩“捉迷藏”。其中一个叫司马尚的堂兄年纪稍大,性子也最顽皮,他为了找个隐蔽的地方,竟然爬上了水缸旁边的一棵老槐树。正当他得意洋洋地躲在树叶后面,以为没人能找到时,脚下一个不稳,“哎呀”一声惊呼,整个人从树上摔了下来。
好巧不巧,他摔下来的地方,正是一口盛满了水的大缸旁边。只听“扑通”一声巨响,司马尚竟然掉进了水缸里!这口缸是用来蓄雨水的,足有五尺多高,缸口直径也有三尺有余,里面的水差不多灌满了,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大水坑”。
司马尚掉进缸里后,顿时慌了神,手脚乱挥,拼命挣扎。可他毕竟是个孩子,水性也不好,很快就呛了几口水,身子开始往下沉,只有脑袋还偶尔露出水面,发出“呜呜”的求救声。其他孩子见状,都吓得呆立在原地,有的已经开始哭鼻子,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救命啊!有人掉缸里了!”不知是谁先反应过来,喊了一嗓子,可当时家里的大人大多在屋里休息,花园离正房又有一段距离,喊声根本传不过去。几个孩子围着水缸团团转,有的想去拉司马尚,可缸太高,他们根本够不着;有的想去找大人,又怕耽误时间,司马尚会被淹死。一时间,花园里哭声、喊声乱作一团。
司马光看着在水中挣扎的堂兄,又看了看周围惊慌失措的小伙伴,脑子里飞速地运转着。找大人?来不及了。把人拉上来?够不着。有没有别的办法?
他的目光落在了水缸旁边那块半埋在土里的大石头上。这块石头是当初砌花园时留下的,有面盆那么大,棱角分明。司马光心里一动:如果把水缸砸破,水不就流出来了吗?人自然就能得救了!
这个念头一出现,他立刻付诸行动。也顾不上石头重不重,他快步跑到石头边,使出全身力气去搬。石头很重,他试了几次都没搬动,但他没有放弃,憋足了劲,双手抱住石头底部,猛地一掀,石头终于被掀了起来。
他抱着石头,踉踉跄跄地跑到水缸边,用尽全身力气,将石头狠狠地砸向水缸!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水缸上出现了一道裂痕,紧接着,“哗啦”一声水缸破了个窟窿,清澈的水从裂缝中喷涌而出。
随着水不断流出,水缸里的水位迅速下降,司马尚的身体也慢慢露了出来。司马光赶紧上前,和几个稍微回过神来的孩子一起,把浑身湿透、呛得直咳嗽的司马尚从缸里拉了出来。
这时,听到动静的大人终于从屋里跑了出来,看到眼前的情景,先是大吃一惊,待问明缘由后,纷纷对司马光赞不绝口。尤其是司马池,他看着儿子虽然满脸是汗,小手也因为搬石头磨红了,却眼神坚定,不由得捋着胡须,连声说道:“好!好!光儿有勇有谋,真是吾家之幸!”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情,很快就在夏县传开了。起初只是邻里之间口耳相传,说司马家的小公子如何聪明果敢,关键时刻救了人。后来,随着司马池官职的调动,这件事也被带到了他任职的地方。
当时司马池正在杭州任职,江南之地文风鼎盛,这件充满智慧的少年轶事自然引起了文人墨客的兴趣。有人将此事写成了短文,收录在笔记小说中;有人则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诗歌、戏曲。渐渐地,“司马光砸缸”便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流传至今。
这个事件对司马光本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不仅让他从小就有了“神童”的名声,更重要的是,这件事体现出的冷静、果断和创新思维,成为了他日后为人处世的一个缩影。在后来的人生中,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司马光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寻求解决之道。
当然,也有人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过质疑。比如,有人觉得一个七岁的孩子,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力气搬起石头砸破水缸?还有人认为,古代的水缸是否真的那么容易被砸破?对于这些质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关于力气的问题。北宋时期的水缸,多为陶土烧制,虽然坚固,但并非现代钢筋水泥般难以撼动。而且,司马光砸的是水缸的侧面,并非底部,根据物理学原理,侧面受力更容易产生裂痕。再者,“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之所以流传,重点在于其体现的智慧,而非单纯的力气大小,这更像是一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细节的典故。
其次,从史料记载来看,《宋史·司马光传》中明确提到:“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里的“瓮”和“缸”虽有区别,但大体意思一致,说明这个事件在正史中是有依据的,并非完全虚构。
砸缸事件之后,司马光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勤奋好学。司马池对他的教育也更加重视,不仅请了更好的先生,还常常亲自教导他经史子集。司马光也不负期望,读书非常刻苦,常常是“昼则诵书,夜则复读,至不知寝食”。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说司马光为了防止自己读书时打瞌睡,特意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取名为“警枕”。每当他犯困低头睡觉时,枕头就会滚动,他便会被惊醒,然后继续读书。这种勤奋的精神,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十五岁那年,父亲司马池调任虢(guo)州知州,司马光随父前往。虢州位于今河南灵宝一带,是当时的军事要地。在这里,司马光不仅增长了见闻,还接触到了更多的历史典籍和官场实务,这对他后来关注朝政、研究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二十岁的司马光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甲科,从此踏入仕途。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北宋的科举考试难度极大,能在弱冠之年考中进士,足以证明司马光的才华。
步入官场后,司马光先后担任过华州判官、苏州判官等职,虽然都是地方官,但他始终保持着务实的作风,关心百姓疾苦,处理政务也井井有条。不过,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并非他的政绩,而是他晚年主持编纂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
说起《资治通鉴》,就不得不提司马光的政治理想和历史观念。他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也是书名“资治通鉴”的由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这部编年体通史巨着。
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是极其艰辛的。司马光首先选取了刘恕、范祖禹等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作为助手,然后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筛选、整理、考证。他们以《左传》为蓝本,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了十六个王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万字。
司马光对史料的考证是极为严格的,常常是“抉摘幽隐,校计毫厘”。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他会反复比对,去伪存真,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后世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典籍,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动机,也与他的政治立场有关。当时北宋王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王安石变法引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他希望通过编纂历史典籍,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于是召回了被贬谪的司马光,任命他为门下侍郎,后又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相当于宰相。
此时的司马光已经六十八岁,身体也不太好,但他依然以天下为己任,上任后立即着手废除新法。在他看来,王安石的新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弊端,导致民不聊生。他认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主张恢复旧制,与民休息。
司马光的这一做法,虽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尤其是他不分青红皂白,几乎废除了所有新法,包括一些确实对国家有利的政策,这种过于保守的态度,也受到了后世的一些批评。
不过,平心而论,司马光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回到他所认为的正轨上来。在担任宰相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夙兴夜寐,勤奋工作,以至于积劳成疾,最终在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九月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八岁。
司马光去世后,宋哲宗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赐谥号“文正”。“文正”是古代文臣最高的谥号,可见朝廷对他的评价之高。而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夏县的祖坟,也就是现在的司马光墓,成为了后人凭吊的场所。
回顾司马光的一生,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带有一定的保守性,但他的忠诚、正直和责任感,却是值得肯定的。而他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更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