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王宫内,赵王在收到魏、燕愿结盟的消息后,心中稍安,但楚国的态度却仍让他如鲠在喉。
此时的他,正焦急地等待着楚国最后的答复,每一刻的等待都似煎熬。
而在楚国郢都章华宫内,关于是否援赵的争论仍在激烈进行。
大将军景阳满脸怒容,大步向前,铠甲碰撞声震得人心慌,“大王!秦国如今势不可挡,我们出兵援赵,那就是拿楚国将士的性命去填!不如趁早与秦国示好,还能保住楚国安宁,何必为了赵国,把楚国置于险地!”他的话语中满是对秦国的畏惧和对援赵的抗拒。
令尹黄歇却不慌不忙,轻轻摇着折扇,目光坚定地反驳,“景将军此言差矣!秦国野心昭然若揭,灭赵之后,楚国必是其下一个目标。此次援赵,看似是帮赵国,实则是为楚国争取时间,延缓秦国东进的步伐。只要能将秦军拖在赵国战场,楚国便能有更多时间整顿军备,加强防御。况且,我们只需派少量兵马,做做样子,既不得罪秦国,又能让赵国承我们的情。日后赵国若能保住,定会以城池或其他利益相酬谢,这于楚国有百利而无一害!”
楚王负刍在一旁听得眉头紧皱,一会儿看看怒目圆睁的景阳,一会儿瞧瞧从容淡定的黄歇,心中犹豫不决。他既害怕得罪秦国,又不想错过这可能获取利益的机会。
这时,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声音苍老却带着几分恳切,“大王,老臣以为,令尹所言极是。秦国强大,我们不可硬抗,但也不能坐视赵国灭亡。派些兵马援赵,可解赵国燃眉之急,也能让秦国知道,六国并非一盘散沙。如此,或许能让秦国有所忌惮,暂缓对各国的攻势。”
景阳一听,顿时急了,“老大人,您这是纸上谈兵!秦军战力强悍,我们派去的那点人,不过是杯水车薪,去了也是白白送死!”
黄歇冷笑一声,“景将军,未战便先怯战,这可不是楚国大将之风。我们的目的并非与秦军正面交锋,而是以援赵为契机,为楚国谋得更多利益和生存空间。只要策略得当,定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楚王负刍听着双方激烈的争论,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他一拍龙椅扶手,大声道:“够了!都别吵了!容本王再仔细想想!”殿内众人这才安静下来,但气氛依然紧张。
与此同时,魏国大梁城王宫之内,魏王圉也正被一众大臣的争论搞得心烦意乱。丞相魏齐仍是极力反对援赵,“大王,秦国如今如日中天,我们若出兵援赵,就是与秦国为敌。信陵君当年的下场,大王难道忘了吗?我们何苦重蹈覆辙!不如保持中立,静观其变,以免引火烧身。”
但也有大臣持不同意见,一位年轻的谋士站出来,言辞恳切,“丞相此言差矣!赵国若亡,魏国将直接面对秦国的威胁。唇亡齿寒的道理,不言而喻。如今燕、赵已邀我们结盟,这是六国联合抗秦的大好机会。我们应抓住时机,与燕、赵携手,共同抵御秦军。只要三国齐心协力,未必不能与秦国一战!即便不能取胜,也能让秦国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对魏国下手。”
魏齐嗤之以鼻,“说得轻巧!六国合纵,向来是貌合神离,各怀心思。当年苏秦佩六国相印,合纵抗秦,最终还不是土崩瓦解?这次又能有什么不同?我们出兵,不过是白费力气,还可能惹恼秦国,得不偿失。”
另一位老臣也开口道:“丞相,此次情况与以往不同。赵国危在旦夕,燕国主动示好,愿与我们结盟。这是六国共同的危机,若我们能放下成见,真诚合作,或许真能打破秦国的威胁。而且,我们出兵援赵,也可向天下表明魏国的态度,树立魏国的威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势力归附。”
魏王圉听着大臣们的争论,眼神中满是纠结。他深知援赵的风险,但也明白赵国对魏国的重要性。他缓缓说道:“此事事关重大,容本王再斟酌斟酌。”
燕国蓟城,太子丹的书房内,同样是争论不休。一些大臣认为燕国国力弱小,不应卷入这场纷争,“太子,秦国强大无比,我们燕国本就实力微薄,若出兵援赵,与秦国为敌,恐怕会招来灭顶之灾。不如置身事外,保存实力,以免引火烧身。”
但太子丹的亲信却坚决支持援赵,“太子,赵国若被秦国吞并,燕国便成了秦国的下一个目标。此次与魏、赵结盟,是六国联合抗秦的希望。我们燕国虽小,但只要与他国齐心协力,定能给秦国造成阻碍。而且,这也是我们燕国向天下展示决心和力量的机会,可提升燕国在六国中的地位。”
太子丹皱着眉头,来回踱步。他心中清楚,援赵有风险,但不援赵,燕国的未来同样堪忧。他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说:“本太子意已决,燕国出兵两万,与魏、赵共抗强秦!六国若再各自为战,迟早会被秦国逐个消灭。此次合纵,或许是六国最后的机会!”
在秦军前线阵地,嬴政坐在大帐内,听着暗卫传来六国合纵的消息,却只是把玩着手中的虎符,放声大笑,“六国又要合纵?当年苏秦佩六国相印,最终还不是分崩离析?传令下去,让蒙恬、王翦加紧练兵——本王倒要看看,这次的合纵军,能撑几时!”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六国合纵的不屑和对秦国实力的自信。
赵姬在一旁微微皱眉,轻抚怀中的猫小统,“政儿,六国此次来势汹汹,不可轻敌。他们若真能团结一心,对我们大秦也是个不小的威胁。”
嬴政转头看向母亲,目光坚定,“母亲放心。大秦铁骑,踏破合纵,不过是时间问题。他们六国向来矛盾重重,各怀心思,所谓的合纵,不过是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这时,张娘和韩非走进大帐。张娘开口道:“大王,虽然六国合纵看似不堪一击,但我们若能兵不血刃地将其瓦解,岂不是更好?如此,既能减少我军伤亡,又能加快统一六国的步伐。”
韩非也点头附和,“张姑娘所言极是。六国合纵,内部必然存在诸多矛盾和利益分歧。我们只需找到关键之处,加以利用,便能让他们的联盟从内部瓦解。”
嬴政来了兴趣,“哦?你们有何良策?”
张娘与韩非对视一眼,张娘说道:“我们认为,顿弱善于言辞,且对六国局势了如指掌,是瓦解六国合纵的最佳人选。他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六国之间,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诉求,挑起他们的内讧,让他们无心合纵抗秦。”
韩非补充道:“不错。比如,我们可以让顿弱去楚国,告诉楚王,若楚国不真心援赵,秦国便不会追究楚国此次的态度,而且秦国还可承诺,在灭赵之后,给予楚国一些好处;去魏国,离间魏王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让魏王觉得其他国家不可信,援赵对魏国没有好处;去燕国,利用燕国与其他国家的一些历史矛盾,让燕国对合纵产生疑虑。如此,六国合纵必将土崩瓦解。”
嬴政听后,大笑道:“好!就依你们所言!传令下去,即刻召回顿弱,本王要亲自部署瓦解六国合纵之事!六国啊六国,这一次,你们的合纵,照样逃不过大秦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