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死讯,恰似一阵裹挟着肃杀之气的秋风,以迅猛之势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刘备听闻此讯,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复杂的唏嘘之情。
他与曹操,在这乱世之中,宛如两条轨迹交错的流星。二人虽在诸多理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刘备对曹操那强硬且有时略显狠辣的行事风格也多有不满,但在内心深处,却也不得不对曹操的权谋手段暗自佩服。
他们也曾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携手共事过,为了复兴汉室而努力。然而,命运的无常两人渐行渐远,如今曹操已逝,阴阳两隔,往昔的种种仿佛还在眼前,这怎能不让刘备感慨万千。
卢植与蔡邕早在曹操当年屠杀徐州百姓之时,便已料到李远不会轻易放过曹操。他们与曹操在洛阳时,也曾有过一些交往。然而,曹操在之后的岁月里,诸多行径却让他们深感失望,难以认同。
对于李远安置刘协的做法,他们内心倒是颇为认可。毕竟,他们自幼在汉室的统治下成长,也曾忠心追随过刘协的父亲。
在他们心中,汉室虽已势微,但刘协毕竟是汉室血脉。如今看到刘协能够在这乱世之中保住性命,也算是一丝慰藉。只是他们心中难免担忧,日后若被心怀不轨之人蒙蔽利用,做出错事,只怕又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
再看徐州陈家,陈登在得知曹操的死讯后,心中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满是失落。他曾为刘备的遭遇感慨不已,觉得刘备生不逢时,先后遭遇吕布、曹操、李远等强劲对手,使得刘备的大业屡屡受挫,难以成功。
如今细细想来,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家族的兴衰荣辱,他在这乱世之中辗转投靠不同的势力,费尽心思,殚精竭虑,可最终却依旧难以逃脱落败的命运。
陈珪看着儿子满脸的失落与沮丧,心疼不已,轻声劝慰道:“元龙,莫要太过伤怀,想太多了。人生在世,本就充满了起起落落,这乃是常有的事。咱们陈家起初不过是普通平民,靠着一步步的努力才发展起来。即便如今一切又回到原点,只要人还在,就还有希望,就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陈登听了父亲的话,深吸一口气,缓缓点头说道:“父亲,您的教诲,孩儿明白。”陈珪见儿子如此,心中稍感安慰,他实在担心儿子一时钻了牛角尖,从此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且说江东这边,在诸葛瑾奉命踏上前往许都面见李远的行程之时,孙权等人便开始大张旗鼓地宣扬两家联姻之事。企图让屯兵在江夏的汉中水军有所顾忌,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宝贵的时间,以便更好地部署防御。
李远得知江东的这一做法后,嘴角不禁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略带嘲讽的笑容。难道仅仅因为江东想联姻,自己就一定要按照他们的想法行事吗?他心里清楚得很,江东此刻急需时间来整顿防御,以抵挡自己的进攻,而他偏偏就不想遂他们的愿。
于是,李远当机立断,即刻写了一封书信,选派得力之人在半路拦截诸葛瑾。与此同时,他迅速传令给驻守江夏的黄权,命其即刻出兵,又令廖化留守淮南,着重巩固后方,确保粮草补给等后勤工作的稳定;徐庶带兵直逼合肥,意图对江东形成两面夹击的战略态势,给江东施加巨大的军事压力。
汉中水军出动的消息,让程普和鲁肃等人惊恐万分,他们深知局势已然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他们一边火速派人通知孙权,一边争分夺秒地加紧准备防御。
以张昭为首的江东世家,心里明白,此战关乎自家家业的存亡,一旦战败,家族的荣华富贵都将化为泡影。因此,他们纷纷不遗余力地支援前方战事,各种物资如流水般源源不断地运往防御前线。
孙权得知汉中水军已然出动的消息后,心急如焚,在殿内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他按照行程估算,诸葛瑾应该还未抵达许都,可这汉中军竟如此不按常理出牌,自己这边大肆宣扬联姻,本以为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没想到却丝毫没能阻止他们进攻的脚步。
孙权满心忧虑,心中不断揣测,不知这究竟是李远的直接授意,还是汉中水军将领为了覆灭江东、获取战功而擅自行动。
他在心中暗自祈祷,但愿是后者,这样或许还有一丝转机,江东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担心鲁肃等人是否已经将江中的倒刺布置妥当。
一路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的诸葛瑾,带着亲卫终于赶到了寿春。众人长途跋涉,早已疲惫不堪,刚准备稍作休息,舒缓一下连日来的劳累。
就在这时,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只见一队人马疾驰而来。诸葛瑾等人瞬间警觉起来,纷纷握紧手中的武器,警惕地注视着来人,不知对方究竟有何意图。
这时,为首的一人快马加鞭,走上前来,高声问道:“请问,来人可是江东诸葛瑾?”只见一位文士从队伍中镇定地走出,尽管一路风尘仆仆,脸上满是疲惫之色,脸略显狭长,但那与生俱来的文士气质却依旧难以掩盖。
他神态从容地拱手答道:“正是在下。”那队长听闻,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封信,递上前去说道:“这是我家主公给你的。”诸葛瑾见状,赶忙上前接过信,迫不及待地拆开一看。
上面只写了两句话:“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诸葛瑾看罢,顿时心中一凛,立刻明白了李远的意思。
他心中虽有些不甘心,正准备开口询问那队长更多的信息。然而,那队长却抢先一步说道:“不管你此行所为何事,我家主公都不会见你。我家主公还特意交代,如今你家二弟已在长安为官。你是留是走,我们绝不阻拦。”
诸葛瑾闻言,心中猛地一震,着实没想到自己的弟弟孔明竟然已投身李远门下。他先是一阵惊愕,随后转念一想,如此一来,诸葛家日后想必不会覆灭,也算是有了一定的保障。
于是,诸葛瑾略作思索后,带着亲卫毅然决定返回江东。孙权对他有知遇之恩,在这关键时刻,他绝不能背信弃义,弃孙权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