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美军在塔拉瓦环礁那片小小的、血色珊瑚礁上,用76个小时和数千名海军陆战队员的生命,上了一堂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痛的战术课。他们用蛮力推开了中太平洋的“前门”,但也暴露了其两栖作战在情报、炮火、协同等方面的诸多弊病。塔拉瓦的胜利,与其说是凯旋,不如说是一次血淋淋的警示。当阵亡将士的尸体还在被运离那片海滩时,整个太平洋舰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下一次,我们该怎么打,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个问题的答案,即将在马绍尔群岛的“燧发枪行动”中,以一种革命性的方式揭晓。
塔拉瓦的血与火尚未冷却,美国海军的战争机器已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瞄准了下一个,也是更宏大的目标——马绍尔群岛。但要理解即将到来的这场战役,我们不能再简单地将目光聚焦在一个点上。这一次,尼米兹将军要下的,是一盘关乎全局的、双线作战的精妙棋局。
马绍尔群岛是“目标”。它是美军中太平洋反攻计划中必须拿下的下一个关键跳板。一旦占领这里,美军的兵锋就将直逼马里亚纳群岛,等于一脚踹开了日本“绝对国防圈”的北大门。
而马绍尔以西的特鲁克环礁,则是“威胁”。这里是日本联合舰队在整个中太平洋最重要、最坚固的海军基地,云集着大量的战列舰、巡洋舰和航空兵,被誉为“太平洋上的直布罗陀”。
尼米兹和他的参谋们非常清楚:如果不先拔掉特鲁克这把抵在腰间的匕首,任何在马绍尔群岛的大规模登陆,都将冒着巨大的风险。 日军随时可能从特鲁克派出强大的海空力量,对美军的侧翼发动致命反击,重演萨沃岛海战的悲剧。
于是,一个在太平洋战争史上极具开创性的作战构想诞生了:同时在两条战线上发动攻击!
这个构想的背后,是基于对日本人指挥体系和心理的深刻洞察:
第一,制造指挥混乱和时间压迫。尼米兹料定,一旦马绍尔遭到攻击,日军的本能反应,就是从特鲁克派出舰队增援。但如果就在他们准备增援的时候,自己的老家特鲁克也同时燃起熊熊大火呢?这就好比一个人家里两处同时失火,他必然会手忙脚乱,不知该先救哪一头。通过同时发起“燧发枪行动”(进攻马绍尔)和“冰雹行动”(空袭特鲁克),尼米兹要让日军的指挥系统在短时间内彻底瘫痪,陷入被动挨打的绝境。
第二,给予双重心理打击。自所罗门和吉尔伯特群岛失守后,日本的“外洋基地防御网”已是风雨飘摇。如果美军不仅能攻占马绍尔,还能把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不沉航母”特鲁克打成一片废墟,这将给日本军方乃至国内民心,带来毁灭性的心理冲击。这等于在向他们宣告:“你们没有安全的地方了,我们想打哪里,就打哪里。”
第三,战果协同,趁你病要你命。“冰雹行动”对特鲁克的毁灭性空袭,将击沉大量日本运输船和油轮,摧毁其后勤储备。而一个失去了后勤补给能力的要塞,就是一座死城。紧接着,“燧发枪行动”就能以最小的代价,迅速巩固马绍尔的战果,让日本人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为了避免混乱,我们先来讲“隧发枪行动”。
在制定“燧发枪行动”的计划时,美军高层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略辩论。这场辩论的核心,是如何避免重蹈塔拉瓦的覆辙。
最初,美军的作战计划非常保守。指挥官们深受塔拉瓦惨败的心理阴影影响,倾向于一种稳扎稳打的“步步为营”策略。
他们的计划是:先攻击马绍尔群岛外围的几个日军重兵防守的环礁,比如沃杰、马洛埃拉普和米利。先把这些“踏脚石”一块块地啃下来,肃清外围,然后再集中兵力,攻击群岛中心的、最大的环礁——夸贾林。
这个方案,看起来最安全,也最符合传统的军事逻辑。
然而,就在这个保守方案即将被通过时,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堪称革命性的新方案。
他的情报部门,通过“ULtRA”密码破译和大量的空中侦察,已经洞悉了日军的防御部署。情报显示,日本人正拼命地加固外围岛屿,把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好的装备,都部署在了沃杰、马洛埃拉普等地。他们恰恰也认为,美军会从外围打起。
尼米兹看着地图,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我们不打外围了!绕过所有这些重兵设防的“踏脚石”,用我们强大的航母特混舰队,将它们彻底孤立起来,然后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击整个马绍尔群岛防御体系的心脏——夸贾林环礁!
他的逻辑很简单:那些外围岛屿,一旦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就成了一座座海上监狱。岛上的数万日军,就算再能打,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补给被切断,然后“在藤蔓上枯萎”。我们何必去跟他们硬拼呢?
这个大胆的方案,立刻遭到了前线指挥官们的强烈反对。他们担心,这样做会使美军的补给线拉得过长,侧翼暴露在敌人的威胁之下,一旦进攻夸贾林受挫,后果不堪设想。
但尼米兹,这位外表温和、内心却无比坚毅的战略家,力排众议。他用自己作为战区总司令的权威,强行通过了这个方案。他后来对斯普鲁恩斯说了一句名言,道出了他战略思想的精髓:“在战争中,最短的路径,往往就是最安全的路径。”
与此同时,远在东京的日本帝国大本营,也犯下了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他们已经意识到,外围岛屿很可能守不住,在他们的作战图上,这些岛屿实际上已经被当成了“牺牲品”,用以消耗和迟滞美军。
但矛盾的是,他们又向这些岛屿的守军,下达了“玉碎防守”、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死命令。这种高层与前线的脱节,导致了一个荒谬的结果:日本陆海军把最宝贵的兵力,都集中在了那些注定要被放弃的外围岛屿上,而作为核心的夸贾林环礁,防御兵力却相对薄弱,且迟迟得不到增援。
岛上的守军,根本不知道,他们已经被自己的最高统帅部,给抛弃了。
当“燧发枪行动”的舰队集结完毕时,任何一个理性的观察者都会得出一个结论:这已经不是一场对等的较量,而是一场预先安排好的毁灭。
为攻打马绍尔群岛,美军动员了超过名官兵,集结了300多艘各型舰艇(包括11艘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大量巡洋舰、驱逐舰和登陆舰艇)及700多架舰载机,由特纳中将负责登陆行动,霍兰·史密斯中将统率地面部队,主攻由陆军第七步兵师进攻夸贾林岛、海军陆战队第四师攻击罗伊-纳穆尔双子岛,并以第22陆战团和第106步兵团为预备队,同时配属Udt蛙人小分队和“海蜂”工兵部队协同作战,规模和火力之强,开创了两栖战争的新纪录。
与美军庞大的舰队和精锐部队相比,驻守夸贾林环礁的日军力量显得既薄弱又孤立无援,由秋山门造少将指挥,总兵力约9000人,其中夸贾林岛5000人、罗伊-纳穆尔约3500人,但真正的战斗部队不到4000人,其余大多是地勤、后勤和征召劳工。防御工事沿袭塔拉瓦的老思路,将绝大部分火炮和碉堡集中在环礁面向外海的滩头,却对内湖一侧几乎没有任何布防,缺乏纵深和交叉支援。随着航空兵力在美军攻势前被彻底摧毁,特鲁克环礁的日本舰队又远在千里之外无法驰援,这支守备队完全失去了制空权和海上增援,注定要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与盟军进行一场绝望的防御战。
战争的天平,在开打之前,就已经彻底失衡。夸贾林的战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唯一的悬念是:美军将如何执行这场“手术”,以及,他们从塔拉瓦学到的东西,到底管不管用。
在登陆艇接触海滩之前,一场长达数月的“空中清洗”,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美军决心,绝不让任何一架日本飞机,有机会威胁到自己的登陆舰队。
从1943年底到1944年1月,部署在吉尔伯特群岛等地的美军陆基航空兵,b-24“解放者”和b-25“米切尔”等重型和中型轰炸机,就对马绍尔群岛,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慢火炙烤”。
他们的目标,是那些被美军“跳”过去的外围环礁。日军在这些岛上的机场跑道被反复炸成弹坑,船坞被摧毁,储油设施燃起熊熊大火。这些曾经的“踏脚石”,如今变成了被彻底瘫痪的“死棋”。
登陆前夕,由马克·米切尔海军中将指挥的、强大的第58特混舰队,如同一群凶猛的猎鹰,扑向了马绍尔群岛。
1944年1月29日,也就是登陆前两天,美军航母发动了最后的、也是最猛烈的一次空袭。数百架舰载机,对夸贾林和外围岛屿,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和扫射。
经过这一轮“清洗”,日军在整个马绍尔群岛残存的、有作战能力的飞机,被彻底拔除。天空,完全变成了美国人的天下。
在确认已无任何空中威胁之后,那支由300多艘舰船组成的庞大登陆舰队,才浩浩荡荡地驶抵夸贾林环礁的外海,并在环礁的内湖之外,从容地整装待发。
这一次,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得滴水不漏。
夸贾林的战斗,真正体现其“革命性”的第一步,不是主岛登陆,而是一系列看似不起眼,却极其聪明的“踏脚石”之战。这是对塔拉瓦教训最直接、最有效的回应。
在主攻发起前一天,也就是1月31日的夜里。
在南边,第七步兵师的先遣部队,悄无声息地登上了夸贾林主岛旁边几个代号为“塞西尔”、“卡尔森”的无人小岛。
在北边,第四陆战师也同步占领了罗伊-纳穆尔旁边的几个代号为“伊万”、“雅各布”的小岛。
这些行动,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占领这些小岛的目的,不是为了前哨观察,而是为了一个颠覆性的战术创新:在这些小岛上,建立陆基炮兵阵地!
在塔拉瓦,美军完全依赖海军舰炮提供火力支援。但军舰是移动的,受海浪和自身摇摆的影响,射击精度有限。而现在,美军要在登陆前,就把自己的重型火炮,部署到与主目标近在咫尺的陆地上。
工兵部队“海蜂”以惊人的速度,在这些小岛上修建了炮位。一门门105毫米和155毫米的榴弹炮,被迅速运送上岸。
到主攻发起前,美军已经在夸贾林南北两端,构筑起了由五个陆军炮兵营和四个陆战队炮兵营组成的、庞大的滨海炮兵群。
这些火炮,可以从一个稳定的、固定的平台上,对近在眼前的目标,进行长时间、不间断、且极其精确的打击。
滨海炮兵,这种在以往两栖作战中无足轻重的力量,在夸贾林,第一次成为了与海军舰炮、航母空袭并列的核心支援力量。
这三股火力,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无死角的、压倒性的火力网。滩头防御,在这种火力面前,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1944年2月1日,对夸贾林环礁的总攻正式开始。北端的罗伊-纳穆尔双子岛,由海军陆战队第四师负责。
登陆罗伊岛的过程,顺利得令人难以置信。
在长达数小时的、由舰炮、陆炮和飞机组成的“三位一体”饱和轰炸之后,第一波LVt两栖登陆车,冲上了罗伊岛的沙滩。
陆战队员们发现,滩头上的日军工事,几乎已经全部被夷为平地。少数幸存的日军,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陆战队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向内陆推进。
到当天下午5点30分,仅仅开战不到半天,罗伊岛就被宣布完全肃清。
与罗伊岛相连的纳穆尔岛,战斗过程则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血腥的插曲。
陆战队在纳穆尔的登陆,同样非常顺利。然而,就在他们向内陆推进,准备用炸药包摧毁一个大型地堡时,意外发生了。
工兵引爆的炸药,意外地引爆了地堡内储存的大量日军鱼雷和弹药。
“轰!!!”
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一个巨大的、蘑菇状的火球,冲天而起,席卷了半个纳穆尔岛。冲击波将坦克和士兵像玩具一样掀飞。在这场惊天动地的大爆炸中,超过20名陆战队员当场死亡,上百人受伤。
整个攻击节奏,瞬间陷入了混乱。
当晚,幸存的日军,利用爆炸造成的混乱,发动了零星的渗透和骚扰,但很快被击退。
第二天清晨,陆战队重新整顿了部队,在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全面的清剿。他们用从塔拉瓦学来的经验,逐一用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包,清除了那些在饱和轰炸中幸存下来的、最坚固的碉堡。
到2月2日下午,纳穆尔岛也宣告沦陷。
整个罗伊-纳穆尔的战斗,仅仅持续了一天半。海军陆战队以相对轻微的代价,完成了一次堪称完美的速决战。
在环礁的南端,由美国陆军第七步兵师主攻的夸贾林主岛,战斗过程则呈现出另一种风格:更慢,但更稳,更系统。
在登陆前,夸贾林岛承受了连续数天的、堪称“奢侈”的密集炮轰。海军的战列舰,甚至驶近到只有一两公里的地方,用它们16英寸的主炮,对日军的工事,进行近乎“抵近射击”的直射。
这一次,他们吸取了塔拉瓦的教训,大量使用了穿甲弹。高爆弹负责掀掉表面的伪装和沙袋,穿甲弹则直接贯穿钢筋混凝土,在碉堡内部爆炸。
2月1日,当第七步兵师的两个团,乘坐着LVt,从环礁内湖一侧的“红滩”和“绿滩”登陆时,他们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抵抗。
滩头上,日军的碉堡和工事,已经变成了一片冒着青烟的废墟。少数幸存的日军,也被炮火震得晕头转向,无法构成威胁。
与海军陆战队大开大合的风格不同,陆军的推进方式,显得更为谨慎
他们以步兵-坦克-工兵协同的小组形式,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每前进一步,都要先用炮火进行覆盖,再由坦克进行压制,最后由步兵进行清剿。
残余的日军,利用被炸毁的建筑废墟,进行了极其顽强的抵抗。战斗很快就演变成了残酷的、逐个废墟的巷战。
在接下来的几个夜晚,被分割包围的日军,发动了数次绝望的“万岁冲锋”。但在美军严密的防线和压倒性的火力面前,这些冲锋,无一例外地都以被粉碎而告终。
到2月4日下午,经过了四天的战斗,美军肃清了岛上最后一小片抵抗区域。夸贾林岛,这片马绍尔群岛中最大、最重要的岛屿,被美军攻克。
整场战役,美军阵亡372人。这个数字,与塔拉瓦的惨重伤亡相比,简直是一个奇迹。
夸贾林的胜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它是一系列战术、技术和情报革命的集中体现,是美军强大战争机器学习和适应能力的最佳证明。
夸贾林最大的成功,在于火力的运用。美军首次实现了由海军舰炮、航母空袭和登陆炮兵组成的“三位一体”火力支援体系。这三种火力,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形成了一个无缝衔接、覆盖全程的火力网,彻底粉碎了日军的滩头防御。同时,高爆弹和穿甲弹的组合使用,也让炮击的效率,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在塔拉瓦,LVt“鳄鱼”只是解决了“上岸”的问题。而在夸贾林,它们已经全面进化。新型的LVt(A)“水牛”,装备了37毫米火炮和多挺机枪,从一种运输工具,变成了一种既能渡海、又能提供直接火力支援的水陆两栖坦克。它们在登陆过程中,为步兵提供了宝贵的、近在咫尺的火力支援。
吸取了塔拉瓦潮汐灾难的教训,美军在夸贾林,首次将新成立的“水下爆破队”投入实战。这些“蛙人”在登陆前夜,悄悄地潜入预定海滩,侦察水文、潮汐情况,并用炸药清除了日军布设的水下障碍物,为登陆舰队,开辟了一条安全的海上通道。
夸贾林的战斗,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宣告了日军“水际歼敌”战术的彻底破产。在美军压倒性的、精确的、多维度的饱和火力面前,任何构筑在滩头上的防御工事,都显得脆弱不堪。这场战役的惨败,迫使日本大本营不得不重新思考他们的防御策略,为今后日军转向更具韧性、也更血腥的“纵深防御”战术,埋下了伏笔。
“燧发枪行动”的胜利,其影响远远超出了马绍尔群岛本身。它深刻地改变了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和形态。
夸贾林,是塔拉瓦经验的终极总结和完美验证。它证明了,只要准备充分、战术得当,美军完全有能力以较低的伤亡,攻克太平洋上任何一个坚固设防的岛屿。
从此,两栖登陆作战,对美军来说,不再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而变成了一条可以精确计算、可以大规模复制的“工业化生产线”。这种能力,是盟军最终赢得战争的根本保证。
这场速胜,极大地鼓舞了美军的士气,也让尼米兹有信心,将原定于下半年才发动的马里亚纳群岛进攻计划,大幅提前了近6个月。
夸贾林环礁,很快就被“海蜂”部队,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海空军前进基地。从这里起飞的b-29轰炸机,将对更远的目标,构成致命的威胁。美军的“跳岛”推进,势不可挡。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对日本人同样适用。夸贾林的惨败,让日军高层彻底放弃了在滩头与美军硬拼的幻想。他们开始转向一种更可怕的防御战术:将主力部队隐藏在内陆的山地和洞穴中,利用复杂的工事,进行逐寸土地的、以大量消耗美军有生力量为目的的纵深防御。
这种战术的“进化”,将直接导致未来在贝里琉、硫磺岛和冲绳的战斗,变得愈发惨烈和血腥。
战争结束后,夸贾林环礁的军事使命,并未终结。在冷战时期,这里成为了美国进行洲际弹道导弹试验的重要靶场。直到今天,它依然是美国全球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这片曾经的战场,以一种新的方式,延续着它的军事价值。
就在美军地面部队还在夸贾林岛上清剿残敌的同时,尼米兹的目光,已经投向了下一个,也是当时在许多人眼中,比夸贾林更重要的目标。
那就是位于加罗林群岛的特鲁克环礁。
与此同时,在马绍尔群岛西部,恩尼威托克环礁也正静静等待着风暴的降临。这里是美军向马里亚纳群岛推进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进攻日本本土的重要跳板。
为了同时解决这两处威胁,尼米兹决定发动一场双重打击:
1944年2月17日清晨,强大的第58特混舰队突入特鲁克空域,发起代号“冰雹行动”的毁灭性空袭,意图一举摧毁日本在该地区的舰队和航空力量。几乎在同一时刻,美军两栖部队也开始对恩尼威托克环礁实施“隧发枪行动”,以夺取这个关键前进基地,封锁日本通往中太平洋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