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奇,这位来自后世的穿越者,心中怀揣着对国家发展的独特见解与深远谋划。他深知,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普及犹如基石,支撑着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
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九年义务教育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灯塔,为华夏文化的蓬勃发展照亮前行的道路,是其屹立不倒的坚强基石。它如同一场甘霖,润泽着每一个角落,不论城市的繁华,还是乡村的质朴,每一个孩子都能借此开启知识的大门。从启蒙的识字算术,到人文历史与科学常识,九年义务教育全方位地塑造着孩子们的认知,让华夏文化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
而每年一千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更是推动华夏民族向前发展的可靠生力军。他们犹如繁星点点,带着在大学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奔赴各个领域。在科研的前沿,他们探索未知,推动技术革新;在商业的浪潮里,他们勇立潮头,创造无限商机;在教育的舞台上,他们传承智慧,培育未来的希望。这些大学毕业生以各自的才华与热忱,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华夏民族在时代的洪流中稳步前行,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
对于当下初定的大隋而言,虽暂时无法实现后世那般全面的九年义务教育,但凭借手中从王谢两家查抄以及自己从后世带来的几十万册书籍,以低价售予寒门仕子,为文化的传播与人才的培养铺就道路,他认为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这一日,杨国奇身着龙袍,神色庄重地端坐在朝堂之上。望着殿下一众大臣,他缓缓开口,将心中的想法和盘托出:“诸位爱卿,朕以为,文化之于国家,犹如水之于舟,不可或缺。如今我大隋初定,百废待兴,而人才的培养乃当务之急。朕手中现有几十万册书籍,欲以低价售予寒门仕子,以促进文化的普及,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守旧派大臣们面面相觑,旋即纷纷露出担忧之色。其中一位年迈的大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一本书籍,按雕版成本核算,价格应在两贯钱左右。若以十几文、十文的价格售卖,国库必将亏空大量铜钱,如此做法,实在是得不偿失,望陛下三思啊!”他的脸上满是忧虑,眼神中透露出对国库亏空的深深担忧。
杨国奇听闻,心中不禁暗自叹息。他深知,这些守旧大臣们,长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忽视了文化普及对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他微微皱眉,目光坚定地回应道:“爱卿,朕明白你的担忧。然国库之盈亏,不应仅着眼于当下,更应放眼未来。文化的普及,将为我大隋培养出无数栋梁之才,这些人才,才是国家真正的财富。他们日后为国家创造的价值,又岂是区区铜钱能够衡量的?”
然而,守旧派大臣们依旧固执己见。又有一位大臣站出来,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话虽如此,但国库亏空,必将影响国家的各项事务运转。如今大隋初定,处处都需用钱,若因低价售书而导致国库空虚,恐生诸多变故啊!”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希望能够说服杨国奇改变主意。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李德林、高颎、苏威三人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了坚定的支持。李德林率先站出来,恭敬地向杨国奇行礼,说道:“陛下圣明!臣以为,人才乃国家发展之根本,而文化知识的普及,又是培养人才的先决条件。书籍的推广,则是文化知识普及的基础。陛下此举,实乃高瞻远瞩,为我大隋的未来奠定坚实之基啊!”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杨国奇主张的认同与敬佩。
高颎紧接着说道:“陛下,臣附议。守旧派大臣所虑,虽有一定道理,但目光过于短浅。当下的些许亏空,换来的将是大隋人才辈出,国力蒸蒸日上。此乃一本万利之事,还望陛下莫要犹豫。”他的语气坚定有力,字字掷地有声。
苏威也上前一步,说道:“陛下,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低价售书,可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读书识字,增长见识。如此,方能为我大隋招揽天下英才,成就一番伟业。臣等愿全力支持陛下的主张!”他的言辞激昂,表达了对杨国奇决策的坚决拥护。
杨国奇听着三人的发言,心中倍感欣慰。他看着守旧派大臣们,语重心长地说道:“诸位爱卿,朕理解你们的顾虑。但时代在变,我大隋若想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就必须做出改变。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朕,此举必将为大隋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李德林、高颎、苏威的坚定支持下,杨国奇心意已决。他下诏,将王谢两家与自己从后世刊印的书籍,分别以十文、十五文的价格,在全大隋境内发行售卖。同时,又下令将王谢两家珍藏的古籍,运到国子监抄录下来,专供国子监等官学的学生借阅。如此一来,既能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又能让更多学子受益。
此外,杨国奇还将自己从后世采购到的笔墨纸砚等文化用品,以低价销售。这一系列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无数寒门学子的心田。
消息传来,大隋的寒门学子们欢呼雀跃,心中满是欣喜与感激。他们深知,这些低价的书籍和文化用品,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长安城内,一位寒门学子手捧着刚刚买到的书籍,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喃喃自语道:“我自幼渴望读书,却因家境贫寒,无力购买书籍。如今,陛下圣明,让我们有了读书的机会。我定当刻苦学习,将来为大隋效力,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另一位学子兴奋地说道:“是啊,以前想都不敢想,能有如此便宜的书读。现在不仅有书,还有廉价的笔墨纸砚,学习文化的门槛大大降低了。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学习!”
一时间,长安城内及大隋境内读书之风盛行。大街小巷,时常能看到学子们手捧书籍,认真研读的身影。图书馆内,更是座无虚席,大家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随着文化的逐渐普及,大隋的国力也日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知识的力量,脱颖而出,为隋唐王朝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