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开始的那些话,只是让百官有所意动的话。
那最后一番话,就是打在了他们的死穴上。
别的皇帝,他们不知道对方能活多久,还可以熬一熬,等一等。
但李承乾这个皇帝,不敢想的都认为,起码可以活到百岁。
敢想的甚至认为,李承乾可能能够长生不老。
这种情况下,别说自家的儿子,就算是孙子,孙子的孙子,说不好都得在李承乾手下当个差。
都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就算五世同堂,都逃不过李承乾的手。
这种情况下,谁能够保证,就算自己不出错,自己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孙子都不出错?
虽然李承乾已经好久没动刀了,可不代表他提不动刀。
名留青史先不说,子孙传承才是头等大事。
“运气不好,抄家灭族,近在眼前!
孰优孰劣,诸位爱卿可以自行想想!”
这番话,属实不是一般的吓人。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
随着胆子小的开始应和,更多的官员跟着应和。
反正他们没有走上那么高的位置,虽然有所留恋,可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加想要的是家族传承。
虽然还有些人咬着牙不应和,可是这种大多数人都应和的情况下,少数人已经无关紧要。
除非,谁能够明确提出反对意见。
李承乾笑了,他要用堂堂大势,碾压了百官的私心。
至于所谓的天子门生,有与没有都无所谓。
天子门生,本身就是不靠谱的,也就是一个名头罢了。
在华夏文明的关系网之中,古代最靠谱的是至亲,紧跟着是师生,然后是外戚……
总而言之,最后才轮到皇帝跟臣子。
君不见,哪怕是开始和开国皇帝打江山,能够为皇帝拼命,能够挡刀的臣子,大多最后也会离心离德,甚至反过来被皇帝砍了吗?
李承乾举起双手,往下虚空压了压,等百官静声之后,这才说道:“既然诸位爱卿都同意,那么本届科举就是最后一届。
下一届科举开始,不再进行殿试,而是以各部门报考为主。
合格的录取,不合格者再考!
考公制度,可以一年一考,也可以半年一考,各部门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来说下一件事。
关于盛世,诸位爱卿都说说,应该做到哪些方面,才算得上真正的盛世?
再或者说,有哪些方面的成就,才算得上是盛世?”
百官心中一动,忍不住在心里暗想:“李承乾这又是想搞什么大事?”
因为每次,李承乾一旦抛出一个全新的问题,就会出现一个庞大的计划,让他们疲于奔命。
“陛下,臣以为,武将敢死,文臣敢谏,就是盛世的标准。”
“陛下,臣以为,民生富足,百国朝贡,这就是盛世。”
“陛下,臣以为……”
“……”
遇到这种发言的机会,地位低一点的官员真的是各抒己见,一个比一个声音大,就希望自己能在李承乾眼里留个印象。
毕竟站在朝堂里的,总共加起来得有差不多两百个官员,绝大多数都是背景板。
遇到这种机会,不踊跃发言才奇怪了。
李承乾只是静静的听着,也没有说对,也没有说不对。
直到没有人再发言,他才说道:“诸位爱卿,说得都很有道理!”
一句轻描淡写的话,瞬间抹了所有人邀功的想法。
这所谓的很有道理,也可以听成屁都不通。
“朕认为,盛世的标准,其实非常简单。
吃饱穿暖穿算吗?
对外威慑周边算吗?
地盘够大算吗?
文人死谏,武能马革裹尸,算吗?
这些种种,其实都不算!
因为以上这一些,要么只能算是武功,要么只能算是文治。
虽然说,是属于盛世的底层基础之一,但并不能用来评判盛世的标准。
自古以来,或许在别的皇帝在位时期,这些事情只要做到其中一二,就能算得上盛世。
但是在朕这里,这些只是盛世的基础。
真正的盛世,在朕的眼里,其实是百花齐放,万道齐发。”
百官茫然,百官表示不理解。
这自古以来,盛世不就这么回事吗?
能够不饿死人,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能让大家都吃得饱,哪怕是吃糠咽菜,这也是盛世。
只因为,哪怕是和平时期,饿死的人也太多了。
尤其是在那些皇权触及不到的地方, 这种事情更是异常的常见。
看到百官眼里的茫然,李承乾心中叹气,不由深入解释道:“朕刚刚说过了,不管吃饱穿暖,还是兵强马壮,这些只是盛世的基础。
一个真正的盛世,重点其实在于文化!
记住,朕说的文化,不是儒家那一套。
吃饱穿暖之后,大家才有那个心情,才有那个意愿,去研究和传承文化。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让文化得到传承,并且推陈出新。
一个真正的盛世,文化必然是极其繁荣的。
如果说,所谓的文化,就只是经史子集,就只是那少部分的读书人附庸风雅。
而底层百姓,依然大字不识一个,也无法引经据典地说出一些名言,更没有自己的想法,那都不能算是盛世。
真正的盛世,是你们中的某位,走到田间地头,跟一个老农说起话来,天南地北,上到皇权下到邻里纠纷,都能够有共同的语言。
是你随便说起一个典故,连老农都知道几分,并能够和你论道。
是一个三岁幼儿,都能够说出自己的道理,哪怕这个道理很可笑,也能和你据理力争。
是一个哪怕普通百姓,看到不理解的事情,也会尝试去理解,去寻找真相,而不再下意识跪在地上求神拜佛。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骄傲,都有自己的执着,都有自己的光辉璀璨。
随便在路边遇到一个人,你们都能在某方面,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话语。
甚至放下彼此身份的成见,不掺杂丝毫利益的引为知己。
是幼有所教,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依!
作为爱卿可还记得,朕早就说过的: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罪有应得!
我们,距离盛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