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十二岁的曹操已经彻底掌控了中原北部地区,加上三辅地区暂时的归顺,实际上曹操已经掌控了天下十三州中的八州。
意气风发的曹操写下了《观沧海》。
或许是老天先前助曹操太多次,这一次老天没有站在曹操这边。
回到邺城的郭嘉病情愈发严重,没过多久便因病去世。
这样一位年轻的智谋之士离曹操而去,曹操悲痛不已。
当初郭嘉从袁绍处来投靠曹操,曹操便说过: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如今曹操大业未成,郭嘉却已经离去,岂能不让曹操心痛。
曹操亲临丧事,非常哀痛,对荀攸等人说:“你们年龄都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奉孝最年轻。天下战事平定后,我本打算把后事托付给他,但他中年夭折,实在是命运不济!”
于是上表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跟随我征战,已经十一年了。每逢重大议题,面对敌人应变自如。我的计策尚未决定,郭嘉已经先一步想到。平定天下的大功中,他的谋划功绩最高。可惜他短命而死,事业中途结束。我追思他的功勋,实在不可忘记。应该增加他的封邑八百户,加上以前的封邑共一千户。”
谥号贞侯。
纵观郭嘉一生,算无遗策,当之无愧。
下邳之战,是郭嘉看出了吕布的疲软之处,鼓励曹操引泗水、沂水来淹下邳城;
刘备投降后,是郭嘉看出刘备的不同寻常,劝谏曹操应该尽早除掉刘备;
徐州征讨刘备,曹操担心袁绍背后发难,是郭嘉呈上战情预判,指出袁绍性格迟缓而多疑,一定不会很快来。刘备刚刚兴起,迅速出兵攻打,则必定胜利,这是难得的机会;
官渡之战相持时期,曹军中传来了孙策准备突袭许县的消息,军心从上到下开始恐慌,是郭嘉战情分析,料定孙策会被一个匹夫所害,东吴地区无暇顾忌;
讨伐袁绍残余势力,又是郭嘉分析说出袁谭、袁尚这两个亲兄弟不甚团结,逼的太急他们将团结一致对外;停止攻击,他们就会陷入内斗。不如先向南进攻荆州征讨刘表,坐看两兄弟鹬蚌相争;
北征乌桓,还是郭嘉“兵贵神速”四个字坚定了曹操出兵的决心,大败乌恒蹋顿和各部落首领。
郭嘉对局势的分析无人能出其右。
曹操处有众多谋士,也只有郭嘉与曹操思想同步,心有默契。
军师祭酒之位,便是曹操对郭嘉的情有独钟。
天下总是保持平衡。
同一年,曹操失去心爱谋士郭嘉的同时,新野的刘备请出了追随他一生的第一谋士,大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未来发展之路,便是着名的《隆中对》。
蜀汉创业历程从这一刻开始,后续基本上都是按照诸葛亮的思路而来。
刘备是精神领袖,诸葛亮是刘备集团这艘大船的实际掌舵人。
此刻在邺城的曹操,尚不知道刘备集团这艘大船已经驶出港湾,开始与他争夺中原。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曹操开始将目光投向荆州。
荆州之地多江河,自然离不开水师。
曹操便在邺城修建玄武池,命于禁和毛玠开始训练水师。
水师的训练非一日之功,曹操便想着趁这个空余时间,琢磨去年没有琢磨完的事。
恰在此时,司徒赵温延聘曹操的儿子曹丕为僚属。
这一举动不仅激怒了曹操,也给曹操一个很好的理由,用来实施琢磨了一年而没有借口实施的事。
如今已经无法判断赵温为何会突然要辟曹丕,是想要讨好曹操也好,还是另有所图也罢,亦或本就是出自曹操之手。
不管如何,在曹操眼里,这是送上门的理由。
自建安九年击败袁尚,入主邺城之后,曹操的活动范围基本就在邺城。
曹丕也是在邺城与甄宓结婚。
换言之,曹操的家族基本上就落户在邺城了。
而赵温在许县,是天子任命的三公之一。
他征辟曹丕,曹丕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便得回到许县,而不是邺城。
在曹操看起来,这是变相的拿曹丕作为朝廷的人质,想要约束曹操的行为。
曹操把重心设在邺城,一方面是因为邺城高大坚固,冀州富裕,基础好,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渐渐独立出来,明确成为一方霸主。
赵温此举,明显与曹操的目标背道而驰,曹操岂能不怒?
这是其一。
建安以来,朝廷三公之位中,太尉一职已经空缺十几年,司空一职曹操自己兼着,唯独司徒一职由赵温占据。
曹操一年来琢磨的事就是想要恢复古制,最先的要求是废除三公,设立丞相和御史大夫。
目的很简单,进一步集权。
司徒赵温的存在自然是绊脚石,需要清除。
建安十二年二月之时,曹操曾想要借助论功行赏的契机,把三公之位都安排上自己人。
天子批准了大封功臣二十余人,都为列侯。但关于荀彧任三公之事,荀彧一直辞让不肯接受,只好不了了之。
故而曹操听闻赵温征辟曹丕,便上表说:“赵温召聘我的子弟为僚属,说明他并不依据真才实学选拔人才。”
汉献帝只能将赵温免职。
赵温下台意味着曹操已经清空了三公制度带来的阻碍。
同年六月,曹操正式罢黜三公,改变朝廷制度,设立丞相和御史大夫。
曹操自然领丞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军政大权于一体。
他任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司空东曹掾陈留毛玠为丞相东曹掾,元城令河内司马朗为主簿,征辟司马朗的弟弟司马懿为文学掾,冀州主簿卢毓为法曹议令史。
曹操还让崔琰与毛玠一起负责官员的选拔、任免事务,他们所选用的都是清廉正直的人士。
对于二人的工作,曹操十分满意。
至此,曹操的权力也来到了当前朝廷制度的顶峰,基本掌控了整个朝廷,大小官员任命都出自曹操之手。
但御史大夫尚且空缺,御史大夫是朝廷中唯一与丞相可以抗衡的位置,由谁担任便尤为重要。
汉献帝并没有主动权,而曹操一直把这个位置空着。
一直到同年八月二十四日,因孔融之事获得曹操信任的郗虑由光禄勋升任御史大夫。
换言之,御史大夫也是曹操的人。
这朝廷,还有什么不是曹操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