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履新清江区代区长的消息,在明州市委、市政府两大院内,激起了层层涟漪,久久难以平息。
人们关注的焦点,并非周扬本人——他虽然年轻有为,但毕竟资历尚浅,一个偏远城区的区长职位,还不足以让太多人眼红心跳。
真正让无数人心潮澎湃、暗中活动的,是周扬离去后,留下的那个位置——明州市委书记郑仪的秘书!
这个位置,实在太特殊,太诱人了!
它不仅仅是“市委书记身边工作人员”那么简单。
在华夏的官场生态中,领导秘书,尤其是像市委书记这样一方诸侯的“大秘”,其隐性权力和潜在的发展前景,远超其本身的级别。
他是领导的“眼睛”和“耳朵”,掌握着最核心的信息流,是连接领导与外界最关键的那个节点。
他是领导的“挡箭牌”和“过滤器”,负责安排日程、筛选访客、处理许多不便由领导亲自出面的琐碎事务。你能不能见到市委书记,首先要过了他这一关。
他更是领导的“心腹”和“代言人”,很多时候,他的一句话,一个态度,甚至比某些部门领导的正式表态,更具有分量和指向性。
说得更直白一些,担任市委书记的秘书,就意味着你进入了明州权力运行最核心的圈子,拥有了接触最高决策层、积累顶级人脉的绝佳平台。
而且,这还是一个前途无量的“跳板”!
看看周扬就知道了!
跟了郑书记五年多,从一个普通的科级干部,一步登天,直接放到区长这样的正处级实权岗位上!
虽然清江区基础差了点,但那是主政一方啊!是无数干部奋斗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谁能接替周扬,成为郑书记的新任秘书,谁就很有可能复制,甚至超越周扬的晋升路径!
这种巨大的诱惑,如何能不让人心动?
一时间,明州官场暗流涌动。
符合条件的,不符合条件但觉得自己有门路的,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向市委秘书长、副秘书长打听消息、委婉自荐的;
有区县一把手,委婉地向郑仪或市委秘书长推荐自己手下得力的办公室主任;
有拐弯抹角找到与郑仪相熟的领导、希望能帮着递句话的;
甚至还有些背景深厚的,直接将电话打到了省里某些领导那里……
作为直接分管市委办公室工作的市委秘书长,王秘书长这几天可谓是“压力山大”。
他的办公室和手机,几乎成了热线。
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电话也接个不停。
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围绕着“郑书记秘书人选”这个话题。
“秘书长,听说周扬同志高升了?恭喜恭喜啊!郑书记身边这个位置可是至关重要,得找个靠得住、能力强的同志顶上啊!我们办公厅的小李,您是知道的,文字功底好,人也机灵……”
“老王啊,我有个侄子,在省委办公厅综合处工作了好几年,对上面的精神吃得透,规矩也懂,你看能不能帮忙推荐一下?”
“秘书长,郑书记新来的秘书定了吗?我们区里有个年轻干部,非常优秀,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
面对这些或直接或含蓄的请托,王秘书长经验老到,应对得体。
他一律打着哈哈,用“市委正在统筹考虑”、“要尊重郑书记本人的意见”、“最重要的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之类的官方辞令应付过去,绝不轻易表态。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这个位置的人选,最终的决定权,百分之百在郑仪书记自己手里。
他这个秘书长,最多也就是根据书记的要求,提供一些符合条件的人选名单和建议,绝不敢,也不能越俎代庖。
他需要做的,是揣摩圣意,是确保推荐上去的人选,能够符合郑书记的用人标准和偏好。
那么,郑书记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秘书呢?
王秘书长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仔细复盘和琢磨着。
首先,政治绝对可靠,这是底线中的底线。
背景要清白,社会关系要简单,不能有任何可能给领导带来风险的隐患。
其次,能力要全面。
文字功底要扎实,毕竟要处理大量文件报告;办事要稳妥周到,有极强的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口风要紧,严守工作纪律和保密规定。
第三,性格要沉稳低调。
郑书记不喜欢那种咋咋呼呼、心思活络的人。
秘书是服务岗位,需要的是默默奉献、甘于幕后,不能有太强的表现欲。
第四,最好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
周扬下去当区长,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郑书记对干部经历完整性的看重。
一个对基层情况有了解的秘书,更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五,年龄要合适。
太年轻了可能压不住阵脚,太年长了又缺乏培养潜力。
大概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是比较理想的区间。
根据这些标准,王秘书长在自己脑海中,将市委、市政府两大院内,以及各区县、各部门符合条件的年轻干部,快速过了一遍筛子。
有几个名字,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比如,市委政研室的一位副主任,文字能力超强,理论水平高,但性格可能略显书生气;
比如,市政府办公厅的一位科长长,协调能力出众,人脉也广,但会不会有点太“油滑”?
再比如,某个区的区委办主任,有丰富的基层和办公室工作经验,办事牢靠,但年龄稍微偏大了一点……
各有优劣,难以抉择。
王秘书长知道,光靠他自己在这里琢磨是没用的。
他必须找机会,探一探郑书记的口风。
这天下午,王秘书长拿着一份需要郑仪签批的文件,走进了书记办公室。
郑仪正在批阅文件,抬头看了他一眼。
“秘书长,有事?”
“郑书记,这份关于召开全市防汛工作会议的方案,请您审阅。”
王秘书长将文件放在桌上,恭敬地说道。
郑仪拿起文件,快速浏览了一遍,拿起笔签上了名字。
“可以,就按这个方案准备吧。今年天气异常,防汛工作要提前部署,确保万无一失。”
“是,郑书记,我们一定认真落实。”
王秘书长接过签好字的文件,却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
“郑书记,周扬同志去清江也有几天了,办公室这边,暂时由小李在顶着。您看……关于新的秘书人选,您有什么具体的考虑或者要求吗?我们办公室这边,也好提前物色一下,准备个名单供您参考。”
他问得非常小心,完全是请示和服务的口吻。
郑仪放下笔,靠在椅背上,目光平静地看着王秘书长。
他当然知道最近外面关于这个位置的纷纷扰扰。
他也知道王秘书长此刻问话的用意。
对于新任秘书的人选,他其实心里早已有了一个模糊的轮廓,只是尚未最终确定。
他需要的是一个真正能帮他分担压力、值得信任的助手,而不是一个背景复杂的“关系户”,或者一个只会唯唯诺诺的“应声虫”。
“嗯,这个事情我考虑过。”
郑仪缓缓开口,语气平和。
“秘书长,选秘书,最重要的还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政治上要绝对可靠,这是第一位的。”
“能力上,要扎实,要全面,要能独当一面。我不需要一个只会传话的喇叭,需要一个有思想、能办事的助手。”
“性格要沉稳,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这个岗位,风光在外,辛苦自知。”
“至于其他方面……”
郑仪略微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有些深远。
“最好能对经济工作,特别是基层的经济运行,有一定的了解。我们明州现在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推动转型升级。一个对经济敏感的秘书,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他没有提年龄,没有提性别,也没有提具体的部门或人选。
但他提出的这几条标准,尤其是最后一条“对经济工作有了解”,让王秘书长心中微微一动。
这似乎暗示着,郑书记可能更倾向于从与经济工作相关的部门,或者有区县、开发区工作经历的干部中挑选。
“是,郑书记,我明白了。”
王秘书长连忙点头。
“我们一定严格按照您的要求,先从市委、市政府两大院,以及各经济部门、区县班子中,挑选一批政治过硬、能力突出、有相关经历的优秀年轻干部,形成一个初步的备选名单,供您参考。”
“嗯,可以。”
郑仪点了点头。
“名单不用搞得太复杂,三五个人就行。重点是考察他们的真实能力和品性,不要只看履历和背景。”
“是!请您放心,我们一定认真做好考察工作!”
王秘书长心中有了底,恭敬地退出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