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明州市委常委会会议室。
椭圆形的红木会议桌擦得一尘不染,每个座位前都摆放着名牌、茶杯和会议材料。
上午九点整,市委常委们陆续抵达。
走在最前面的是市长张林,他依旧是一副沉稳干练的样子,与相熟的常委点头致意。
紧随其后的是市委副书记,但这个位置目前空缺——自从郑仪由副书记晋升书记后,省委尚未任命新的专职副书记,相关工作暂时由郑仪和张林共同承担。
这个空缺,也让常委会的格局多了一丝微妙的变数。
接着进来的是市纪委书记赵庆隆。
他身材高大,面容严肃,眉宇间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他是纪检系统出身,办案铁面无私,空降到明州担任纪委书记,显然是省委看重其原则性和执行力,意图借助他的力量,整饬明州吏治。
他进来后只是微微颔首,便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不多言语。
然后是市委组织部长秦胜。
他显得更为儒雅一些,长期在省委组织部工作的经历,让他熟悉干部政策,精于人事布局。
被放在明州组织部长这个关键位置上,使命就是为郑仪接下来的施政,配备一支得力可靠的干部队伍。
他脸上带着惯有的温和笑容,与几位常委寒暄了几句。
政法委书记、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市委秘书长等常委也相继入座。
秘书长姓王,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主要负责市委机关日常运转和协调,为人低调务实。
此外,还有两位非常委的副市长列席会议。
整个班子,呈现出一种“新旧搭配、以新为主”的格局。
郑仪、张林、赵庆隆、秦胜这几位核心成员,都是上次市委换届时,由省里精心选派下来的“新血”,是推动“新明州建设”和未来改革的中坚力量。
而其他几位常委,则多是明州本地成长起来的干部,或是在明州工作多年的“老明州”,他们熟悉情况,但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本土色彩和固有思维。
这种结构,既保证了市委班子的战斗力和执行力,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凝聚共识、减少内耗的挑战。
九点零五分,会议室侧门打开,郑仪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了进来。
全体常委立刻停止了交谈,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到他身上。
“书记!”
众人纷纷起身。
“同志们请坐。”
郑仪走到会议桌顶端的主位坐下,双手虚按了一下,语气平和却自带威严。
会议室内安静下来。
郑仪环视一圈,目光扫过每一位常委的脸庞,算是无声的问候。
他的视线在空缺的副书记位置上略作停留,随即移开。
“现在开会。”
郑仪开门见山,声音清晰。
“今天常委会的议题主要有三项……”
他照例先通报了几项需要常委会知晓或履行程序的一般性议题,这些议题讨论得很快,大家都没有太多异议,顺利通过。
很快,会议进入了核心议题——研究干部调整方案。
组织部长秦胜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材料,开始汇报。
他先介绍了一下本次干部调整的总体考虑,主要是结合班子建设和工作需要,对部分岗位进行优化配备。
然后,他开始逐一介绍具体拟调整人选。
“……考虑到清江区区长岗位空缺时间较长,区政府工作亟待加强,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表现,建议由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周扬同志,任清江区区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提名为清江区区长候选人……”
秦胜的声音平稳,但在念到周扬的名字时,会场里还是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骚动。
几位常委的表情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周扬?
郑书记的秘书?
直接放到清江区当区长?
虽然只是“提名为候选人”,还需要经过人大程序,但谁都知道,这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这个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周扬毕竟缺乏基层主官经验,一步到位担任区长,步子迈得不算小。
情理之中的是,作为市委书记最信任的秘书,得到重用是必然的,清江区虽然基础差,但正因如此,安排过去阻力也小。
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郑仪。
郑仪面色平静,看不出任何情绪,只是专注地听着秦胜的汇报。
秦胜汇报完毕,按照程序,需要与会常委发表意见。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这种涉及重要人事安排的议题,尤其是像周扬这样敏感的人选,第一个发言的往往很重要,会定下基调。
市长张林清了清嗓子,率先开口:
“我谈点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作为市长,他的意见分量很重。
“周扬同志长期在市委机关工作,政治素质过硬,组织协调能力强,特别是在郑书记身边工作期间,表现出了很高的综合素质,大家都是看到的。”
张林先肯定了周扬的优点,这是必要的铺垫。
“清江区目前的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难,需要一位有干劲、有思路的年轻同志去打开局面。派周扬同志去,体现了市委对清江区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我们年轻干部的信任和培养。”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谨慎。
“当然,周扬同志缺乏基层主官的经验,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短板。到了清江之后,需要尽快转变角色,深入基层,虚心学习,也希望清江区委特别是区委书记钱大勇同志,能够多帮助、多支持他。”
张林的发言,总体上是以支持为主,但也委婉地指出了周扬的不足,表达了期望。
这符合他一贯的风格,也给了其他常委表态的空间。
张林说完后,会场又安静了几秒钟。
纪委书记赵庆隆扶了扶眼镜,声音洪亮地开口:
“我同意张林市长的意见。”
他说话向来直接。
“周扬同志我是了解的,原则性强,守规矩,是个好苗子。清江区情况复杂一点,正好可以磨练磨练。我们纪委也会关注那边的政治生态,为发展保驾护航。”
赵庆隆的表态,简短有力,重点是强调纪律和监督,这也符合他的身份。
组织部长秦胜自然是完全赞同,他又补充了几句关于周扬考察情况的说明。
接下来,其他几位常委也陆续发言。
大多数人都表示了赞同,毕竟这是书记提议的人选,只要没有原则性问题,通常不会有人明确反对。
但也有人在表示同意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希望和建议,比如希望周扬注意工作方法,处理好与区委书记的关系等等。
整个过程,郑仪始终没有插话,只是认真地听着每个人的发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一下。
他知道,这种程序上的“一致通过”,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真心认同。
有些意见,是放在桌面上的;有些想法,是藏在心里的。
但这本身就是政治生活的常态。
只要大方向一致,具体问题可以在工作中逐步解决。
“大家对周扬同志的任职安排,还有其他意见吗?”
郑仪见众人发言完毕,环视一圈,缓缓开口。
会场无人应答。
“好,那就原则通过。请组织部按程序办理。”
郑仪一锤定音。
周扬的任职,就此敲定。
秦胜继续汇报接下来的几个人事调整方案,都比较常规,讨论得很快。
所有人事议题结束后,郑仪喝了口茶,将会议引向了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议题。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关于谋划设立‘明州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初步构想。”
此言一出,会场的气氛顿时变得更加凝重。
所有人都知道,这才是今天常委会的重头戏。
是决定明州未来几年发展方向的关键一役!
郑仪没有让秦胜汇报,而是亲自来阐述。
他简要介绍了这个构想提出的背景,主要是基于国家“十五五”规划导向、省委特别是徐志鸿书记的指示精神,以及明州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然后,他重点阐述了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需要探索突破的重点领域。
常委们都听得非常认真。
“……关于试验区的空间布局和实施路径,我初步有一个想法,提出来请大家讨论。”
郑仪走到了挂在墙上的大幅市地图前。
“我们是否可以考虑,采取‘核心区+联动区’的模式?”
他的手指,精准地点在了地图上的两个区域。
“将‘核心区’,划定在临川新区和市高新区这两个板块!”
“理由主要有几点:”
“第一,高新区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是现成的引擎;临川新区空间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具备承载大项目、实现产城融合的优势。两者相邻,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第二,临川县委书记刘航同志,大局意识强,执行力强,能够有力保障核心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说到这里,郑仪特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了组织部长秦胜的脸上。
“第三,陈匣同志在临川挂职副书记期间,表现突出,展现了很强的改革意识和操作能力。我的想法是,可以考虑由陈匣同志兼任这个即将设立的试验区管委会主任,依托临川新区平台,统筹核心区建设,并辐射带动高新区发展。”
“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发挥陈匣同志的长处,也便于与刘航同志形成合力。”
郑仪的话音落下,常委们的脸上,表情各异,但眼底深处,都迅速闪过一抹了然的光芒。
陈匣,那个从市委政研室下去、被郑书记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兼任试验区管委会主任。
刘航,那位在临川深耕多年、作风强硬的县委书记,全力配合。
这一连串的安排,环环相扣,意图明确,指向清晰。
这哪里是什么“初步想法”或者“提请大家讨论”?
这分明是市委书记经过深思熟虑后,已然成型的战略布局!
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精英,瞬间就洞悉了郑仪这番话语背后蕴含的真实意味。
这不是商量,是定调。
不是征询意见,是宣告方向。
所谓的“常委会讨论”,更多是履行一个必要的民主决策程序,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而不是真的要推翻或者大幅度修改一把手的核心意图。
这就是现实。
一把手的权力和权威,在常委会这种最高决策场合,是难以质疑,也质疑不了的。
尤其是像郑仪这样,刚刚经过党校深造、被省委寄予厚望、正式执掌一方权柄的强势书记。
他的意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代表着市委的意志。
短暂的沉默之后,市长张林率先打破了沉寂。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赞同之色,语气沉稳地开口:
“郑书记的这个构想,我认为非常好!”
他首先定了性。
“将核心区放在临川新区和高新区,定位精准,优势互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由陈匣同志来牵头负责试验区的具体推进工作,人岗相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专业特长和改革锐气!”
“刘航同志在临川根基深厚,有他坐镇保障,核心区的建设一定能顺利推进!”
张林的表态,几乎是完全复述并肯定了郑仪的核心思路,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意见。
这就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智慧。
既然无法改变,不如顺势而为,积极支持,将自己与书记的决策绑定,共同承担责任,分享可能的政绩。
张林说完,目光扫过其他常委,像是在引导气氛。
纪委书记赵庆隆紧接着发言,言简意赅:
“我同意郑书记和张市长的意见。试验区建设是大事,纪委将坚决履行职责,为改革保驾护航,确保在阳光下运行。”
他的表态,重点在于强调纪律和监督,符合身份,也表明了对这项工作的支持态度。
组织部长秦胜自然是全力拥护:
“郑书记的布局高瞻远瞩!陈匣同志在临川的表现有目共睹,由他来担此重任,有利于试验区的快速启动和高效运转。组织部坚决支持,并会做好相关的干部保障工作。”
其他常委见状,也纷纷跟进发言。
政法委书记表示要为企业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宣传部长表示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改革创新氛围;统战部长表示要调动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积极性……
几乎所有人都从自己分管的角度,表达了支持和配合的态度。
整个讨论过程,呈现出一种罕见的“高度一致”。
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甚至没有人提出需要“再研究研究”或者“谨慎考虑”之类的缓冲性建议。
大家心照不宣,都明白在这个关键问题上,与一把手保持高度一致,是最明智的选择。
郑仪静静地听着众人的发言,脸上始终保持着平静的神色。
对于这种局面,他早有预料。
他提出这个方案,本身就经过了充分的权衡和准备,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非一时兴起的空想。
再加上他作为市委书记的权威,获得常委会的支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他要的,就是这种“统一思想、快速决策”的效果。
改革不等人,机遇稍纵即逝。
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高效执行他战略意图的班子,而不是一个争论不休、议而不决的论坛。
等到所有常委都发言完毕,郑仪环视全场,做了总结性发言。
他的语气沉稳而有力:
“感谢同志们的支持!大家的意见很中肯,也很有建设性。”
“设立‘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明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省委交给我们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明州实现转型升级、浴火重生的关键一招!”
“核心区的布局和人事安排,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任务更重,挑战更多。”
“希望同志们切实扛起责任,按照分工,密切配合,主动作为,共同把这项事关明州长远发展的大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
“市委办要牵头,尽快根据今天常委会讨论的意见,完善方案,形成正式文件,报省委审批。”
“各相关部门要提前谋划,主动对接,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