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李傕、郭汜等西凉武夫肆意妄为,将汉室朝堂搅得乌烟瘴气。面对山东之地日益猖獗的贼寇,这群把持朝政的权臣竟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焦头烂额却又束手无策。
就在这一片愁云惨雾之中,老将朱隽挺身而出。他身着褪色的战甲,斑白的胡须在殿内穿堂风的吹拂下微微颤动,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诸位大人!若想平定山东贼寇之乱,非得把曹孟德请出来不可!此人智勇双全,有万夫不当之勇,定能扭转乾坤!”
李傕原本阴沉的脸上瞬间闪过一丝希望,他向前跨出半步,急切地问道:“这曹孟德如今在何处?速速招来!”
朱隽微微昂首,眼中满是骄傲与自豪,缓缓开口讲述曹操的传奇经历:“想那曹孟德,先是远赴扬州,凭借过人的胆识与谋略,招募了大批精锐士兵,为自己的霸业打下坚实基础。随后,在濮阳城下,他与贼寇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战场上,他亲自擂鼓助威,将士们士气大振,杀得贼寇丢盔弃甲、抱头鼠窜,那场面,当真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紧接着,他马不停蹄,挥师武阳,于毒之辈在他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被打得落荒而逃,连滚带爬地逃窜。在内黄,面对如狼似虎的匈奴人,曹操毫不畏惧,排兵布阵,巧妙周旋,一番恶战下来,匈奴人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再也不敢南下侵扰。
如今,他正率领大军,威风凛凛地坐镇东郡,已然成为一方霸主!咱们要是赶紧派人去,封他为兖州牧,让他去收拾山东的贼寇,那必定是手到擒来!”
李傕听后,兴奋得一拍大腿,当晚便迫不及待地派人携带黄金美玉、绫罗绸缎等丰厚赏赐,快马加鞭前往东郡,传旨让东郡太守曹操与济北相鲍信共同出兵征讨贼寇。
曹操接到圣旨时,正站在军营高处,望着远处起伏的山脉,目光深邃而坚定。他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整顿兵马,与鲍信会合。鲍信,乃一员虎将,作战勇猛无比,素有“万人敌”之称。
此次出征,他更是一马当先,恨不得立刻冲入贼营,杀个片甲不留。然而,在追击贼寇的过程中,他过于急切冒进,竟孤军深入,陷入了贼寇的重重包围。四周喊杀声震天,密密麻麻的贼兵如潮水般涌来,将鲍信的部队围得水泄不通。鲍信面无惧色,挥舞着手中大刀,奋力拼杀,左冲右突,刀锋所过之处,贼兵纷纷倒下。
但贼兵实在太多,鲍信的体力渐渐不支,身上也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他的战甲。最终,他寡不敌众,被乱刀砍死,英勇牺牲,而他的尸骨也在混战中不知所踪。
曹操得知此噩耗,顿时如遭雷击,呆立当场。片刻后,他双眼通红,青筋暴起,怒不可遏地咆哮道:“鲍信兄弟!我定要让这些贼寇血债血偿!”说罢,他亲自率领大军,穷追不舍,一路追到济北。贼兵被曹操的气势吓得肝胆俱裂,惊恐万分,数万贼兵竟纷纷放下武器,跪地投降。
曹操望着黑压压一片的降兵,心中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让这些投降的贼兵充当先锋,在前方开路,为大军扫清障碍。曹操的军队所到之处,敌人望风披靡,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短短不到一百天的时间,曹操就成功招安了三十多万降兵,连同他们的家属,男女老少加起来足有一百多万人。
曹操精心挑选了其中的精锐,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名为“青州兵”。而剩下的百姓,则被安排去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从此,曹操的势力如日中天,威望大增,四面八方的有志之士纷纷慕名前来投奔。这一年,正是初平三年冬十二月。消息传到长安,李傕为了拉拢曹操,将他晋升为镇东将军。曹操接到任命后,立即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地向李傕表达了感激之情。
在兖州站稳脚跟后,曹操深知,若想成就一番大业,人才才是关键。于是,他广发求贤令,广纳贤才,积极招揽天下有志之士。就在这时,有叔侄二人前来投奔曹操。他们是颍川颍阴人,叔叔荀彧,乃济南荀昆之子,字文若。年仅二十九岁的荀彧,便被赞有王佐之才,早已声名远扬,一袭素色长袍,手持羽扇,风度翩翩,人们都说他有辅佐帝王成就霸业的才能。
荀彧原本在袁绍帐下效力,袁绍表面上礼贤下士,实则优柔寡断、目光短浅。荀彧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心中失望至极,他深知袁绍难成大事,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袁绍,前来投奔曹操。
曹操得知荀彧前来,大喜过望,亲自出帐迎接。两人初次见面,便迫不及待地进入营帐,席地而坐,开始探讨兵书战策、分析当下局势。荀彧谈吐不凡,对天下大势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从如何治军到怎样用人,从战略布局到战术运用,他都能娓娓道来,头头是道。曹操越听越兴奋,眼中闪烁着光芒,忍不住跳了起来,紧紧握住荀彧的手,激动地说道:“文若啊,你就是我曹操的张良!有了你,何愁大业不成!”当即便任命荀彧为行军司马。
荀彧的侄子荀攸同样才华出众,是汉末时期赫赫有名的大才子。他曾被何进任命为黄门侍郎,后来,董卓专权,祸乱朝纲,荀攸不愿与之为伍,便辞官回乡。如今,他跟随叔叔一同前来辅佐曹操。曹操与荀攸交谈后,也十分赏识他的才能,任命他为行军教授。此后,曹操常常与荀彧、荀攸叔侄二人彻夜长谈,共同谋划天下大事,不知疲倦,三人的身影在摇曳的烛光下,勾勒出一幅君臣相得的美好画面。
荀彧一心为曹操的大业着想,有一天,他向曹操建议道:“主公,要成就一番霸业,光靠我们几个人可不行,必须广纳贤才,礼贤下士,多多招揽天下英才。我听说刘俗那地方有个大才子,名叫程昱,字仲德,此人的才华比我还要高出十倍有余!
只可惜,如今不知他身在何处。程昱是东郡东阿人,身高八尺三寸,留着一把帅气的胡子,眉清目秀,风度翩翩,且足智多谋,若能得他相助,主公大业可成!”
曹操听后,一拍大腿,兴奋地说道:“我也早有耳闻此人的大名!如此大才,我定要将他请出山!”于是,他立刻派人前往程昱的老家打听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便得知程昱正在山中潜心读书。曹操求贤若渴,不顾路途遥远、山路崎岖,亲自前往山中拜访。
在那云雾缭绕的山间小屋前,曹操下马步行,轻轻叩响房门。程昱开门,见是曹操亲自前来,心中大为震撼。曹操真诚地表明来意,言辞恳切,情真意切。程昱被曹操的诚意所打动,欣然出山相助。
程昱来到曹操帐下后,对荀彧说道:“我不过是个见识浅薄之人,怎能与你所推荐的大才相提并论。你老家颍川阳翟还有一位奇才,名叫郭嘉,字奉孝,此人足智多谋,若能为曹公所重用,定能助主公成就大业,你为何不将他请来呢?”
荀彧听后,恍然大悟,连连自责道:“哎呀,我怎么把奉孝给忘了!他可是不可多得的奇才啊!”于是,他赶忙向曹操推荐郭嘉。
郭嘉来到兖州后,曹操热情地将他迎入营帐,两人相对而坐,纵论天下大势。郭嘉思维敏捷,见解独到,从诸侯纷争的利弊到未来局势的走向,他分析得鞭辟入里,让曹操眼前一亮。
曹操对郭嘉的才华惊叹不已,激动地说道:“奉孝啊,能助我成就大业者,非你莫属!”郭嘉也对曹操的雄才大略钦佩有加,私下里对别人说:“曹公英明神武,这才是我真正值得追随的主公!”
郭嘉为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又向他推荐了一位人才——刘晔。刘晔乃光武皇帝的嫡系子孙,淮南成德人,字子阳。他自幼胆识过人,十三岁时,为报母仇,亲手斩杀仇人,并将仇人的首级供奉在母亲墓前,其果敢坚毅令人敬佩。二十多岁时,在扬州的一次酒席上,面对嚣张跋扈的郑宝,刘晔毫不畏惧,手起刀落,将郑宝当场斩杀,自此在淮海一带声名大噪。曹操见到刘晔后,对他十分赏识,视为心腹。
刘晔也投桃报李,向曹操推荐了满宠和吕虔。满宠是山阳昌邑人,字伯宁;吕虔是武城人,字子恪。曹操早闻二人之名,当即任命他们为军中从事。
满宠和吕虔又向曹操推荐了毛玠,毛玠是陈留平丘人,字孝先。毛玠原本在刘表帐下任职,但他看出刘表胸无大志,难成气候,于是便隐居在鲁阳。曹操求贤心切,也任命毛玠为从事。
此时,一位名叫于禁的将军,带着几百名士兵前来投奔曹操。于禁是泰山巨平人,字文则,他身材挺拔,眼神坚毅,精通骑马射箭,武艺高强,作战勇猛。曹操见他一表人才,英气逼人,心中大喜,当即任命他为点军司马,并对他赞不绝口:“文则将军,有你相助,如虎添翼!”
夏侯惇见曹操如此看重人才,也不甘示弱,带着一位大将前来拜见曹操。只见营帐外脚步声沉重,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走了进来,犹如铁塔一般,威风凛凛,所过之处,仿佛空气都为之震颤。曹操及众官员都被他的气势所震撼,曹操惊讶地问夏侯惇:“这位壮士是何人?”
夏侯惇回答道:“他乃陈留人典韦。典韦以前在张邈帐下效力,因与帐中其他人发生矛盾,一怒之下连杀十几人,随后便躲进山中。我外出打猎时,亲眼看见他在山中追逐老虎,竟然轻松地追着老虎越过了山涧,实在是勇猛无比!我见他武艺高强,便将他留在军中。如今见主公如此求贤若渴,特将他带来。”
曹操说道:“看他这副模样,必定聪慧过人!”夏侯惇接着说道:“典韦小时候为朋友刘氏报仇,独自一人闯入李永家中,将李永全家杀害,随后提着人头,大摇大摆地走出闹市。当时街上有好几百人,竟无一人敢上前阻拦。他如今使用的兵器是两枝铁戟,重达八十斤,他夹在胳膊下,行动自如,骑马杀敌,犹如切菜一般轻松。”
曹操听后,半信半疑,夏侯惇便让典韦当场展示一番。只见典韦大喝一声,夹着双戟,飞身上马,在营中来回驰骋。他的速度极快,如同一阵风一般,马蹄声如雷,尘土飞扬。曹操看得目瞪口呆,惊叹不已。
这时,营帐前的一面大旗在狂风中摇摇欲坠,拉旗的士兵们使出浑身力气,也难以稳住。典韦见状,大步上前,将拉旗的士兵们推开,一把抓住旗杆,仅凭一只手,便将旗杆稳稳地扶住。任凭狂风呼啸,他却屹立不倒,纹丝不动,仿佛一尊巍峨的雕像。曹操激动地大喊:“此乃古之恶来也!”当即便任命典韦为帐前都尉,并将自己身上的细白锦袄和骏马雕鞍赏赐给了他。
自此,曹操麾下人才济济,文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智谋之士出谋划策,武有于禁、典韦等猛将冲锋陷阵,他的霸业根基已然稳固,在这乱世之中,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光芒万丈,照亮了逐鹿天下的征程。
欲知后事如何演义,且看下章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