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反抗,微不足道。”
“况且,皇上命藩王征战,本意即为殖民,将征服之地变为殖民地。”
“即将异族视为奴隶。”
“并非真正将他们视为子民治理。”
“兼并、同化,不适用于殖民地。”
叶轩提醒道衍。
“此乃皇上之意。”
“殖民地。”
“道衍先生岂会忘却?”
道衍额头与脊背渗出冷汗。
是啊,他怎能忘记。
殖民地的真正目的,乃是掠夺他国资源,以增强大明本土,此乃皇帝的明谋。
这也是藩王难以抗拒的 ** 。
毕竟,藩王有机会扩展自己的领地。
道衍沉默,陷入深思。
将异族全然视作奴隶……
他追随叶轩的思路,眼神愈发闪亮。
倘若不顾道德与人性的底线,
管理这些异族将变得容易许多。
若殖民地的异族不服从,
便以血腥暴力手段震慑他们,
让他们心生畏惧,
如同对待未被驯服的野兽,
逐步驯化他们,
就像把狼变为狗,野猪变为家猪。
将他们圈养,必要时宰杀,驯化后的他们也不敢反抗。
若有反抗者,
便进行奴隶贸易,
将这些强壮且不顺从的全部卖到其他国家。
相信那些国家也会青睐这些奴隶,定能卖出高价。
华夏自部落时代起便有奴隶制。
春秋时的奴隶,甚至在官府有记录,
一人沦为奴隶,其后代亦世代为奴,入奴籍。
战国末期,民间蓄养私奴之风盛行,
奴隶的数量成为财富的象征,权贵甚至蓄奴上万,地主商贾也拥有成千上万的奴隶。
汉朝时,奴隶成为流通的商品,如牛马般被贩卖,且价格不菲,一个奴隶价值万钱。
士绅间还以奴隶相赠,作为交流,
更有用奴隶顶罪、买官之事。
破产之人、未入籍者、少数民族、被拐卖的儿童、抵债的子女等,都成为私隶的来源,规模空前庞大,连春秋时期也无法比拟。
魏晋隋唐亦有奴隶存在,
唐朝更是华夏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至宋朝,大规模废奴运动兴起,
这股风潮持续至康熙年间的“江南奴变”,千年的蓄奴之风才有所收敛。
自古以来,华夏存在着奴隶制度及贩卖奴隶的行为。因此,道衍迅速采纳了叶轩的提议:在国内,奴隶制度可行,贩卖奴隶亦然,为何异族不可?对于那些殖民地的异族,若不顺从,便将其全部贬为奴隶;顺从者,则继续圈养,令其勤勉劳作;不顺从者,要么作为炮灰使用,要么卖往他国以换取高价。
道衍想通此理后,对叶轩敬佩有加,认为叶轩的谋略极为高明,能让异族的管理变得简单许多。而叶轩的心性与手段,甚至比他还要冷酷无情,视异族如未开化的牲畜。尽管道衍自己也 ** 手辣,却自认无法做到叶轩那般决绝。叶轩的谋略可能导致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异族沦为奴隶,饱受压榨与剥削,如同牲畜般被圈养、宰杀。叶轩明知如此,却能坦然言之,令道衍自愧不如,深感其可怕。
接着,叶轩与道衍继续探讨奴隶贸易之事,提出可将奴隶贩卖至大明境内或其他国家。待将来藩王征服其他海外国家,大明可借无敌舰队运送奴隶,开展远航贸易。船运不仅安全,还能避免奴隶中途逃跑,即便逃跑,也只能尝试控制整艘船。当然,他随即话锋一转,表示这只是题外话。奴隶贸易本身利润丰厚,奴隶几乎不需额外花费,只需提供食物保证其存活,再将其运往他国贩卖即可。成本主要在于奴隶的食物及运输费。
“这是一桩极为划算的交易。”
“没错,必须防止奴隶染上传染病,确保他们存活。”
“毕竟,奴隶即财富。”
前世,那些强大的帝国,除了掠夺殖民地的资源,还从事奴隶贸易,将殖民地居民作为奴隶,卖给本国或其他国家。
这便是那些帝国崛起的手段之一。
第141章 叶轩:欲增人口,须倡生育!
道衍此刻真有些心服口服了。
殖民统治与奴隶制,确实能轻松管理异族民众。
然而,问题也随之浮现。
道衍捋着胡须,向叶轩求教:
“若将领土内的异族贩卖为奴,藩国人口不足又该如何?”
华夏大地扩张疆土,意在获取人口与土地等实质利益。
土地暂且不论,但人口……
将殖民地异族作为奴隶贩卖,人口流失,便无法享受人口带来的利益。在古代,人口亦是重要资源。
一旦兴兵作战,便需壮丁。
而这些壮丁,正来源于领地。
叶轩提出将殖民地之人贩卖为奴,如此,人口利益便荡然无存。待到战时,也难以从殖民地 ** ,只能将他们视作炮灰。
利弊皆有。
叶轩言简意赅:
“鼓励生育。”
“鼓励生育?”
道衍疑惑。
叶轩阐释:
“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即可解决藩国人口问题。”
“那该如何实施?”
道衍眉头紧锁。
“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一则通过立法,直接奖惩。”
“二则借助制度,宏观调控。”
“过往朝代已有先例。”
“犹如春秋岁月。”
“彼时各国施行奴隶制度。”
“耕地广袤与劳力多寡,直接关乎国力盛衰。”
“因此,春秋年间,频繁掠夺他国人口与领土。”
“然而战事连绵。”
“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的劳力大量折损。”
“越王勾践曾立法,推行鼓励生育之策。”
“规定青年不得娶老妇,老者不得配壮妻。女子十七未嫁,父母受责;男子二十未娶,父母同罚。
临产者需上报,官府派医守护。生男赐二壶酒、一犬;生女赐二壶酒、一豚。生三子,官府抚养其母;生双子,官府供给粮饷。”
“旨在促使民众早婚早育。”
“子女众多者,朝廷所赐牲畜、粮食、酒肉亦丰。”
“男婴降生,奖二壶酒与犬;女婴诞生,奖二壶酒与豚。”
“此外,分娩之际,官府派医协助,确保安全。”
“子女多者,官府资助抚养。”
“双子家庭得补助,三子家庭,官府抚养其一。”
“另定男女婚龄,男二十,女十七,逾期未婚嫁,父母受罚。”
“同时,严禁老少配。”
“青壮年不得娶老妇,老者不得娶少女。”
“以此保障生育率不受影响。”
“除越国外,其余各国亦有相似举措。”
......
“至战国时代。”
“各国以制度调控全局。”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确立‘农为本’之国策。”
“重奖向国纳粮及其他物资之平民,并赐爵位。”
“此举间接激发平民生育意愿。”
“此乃制度宏观调控之例。”
......
“西汉之际。”
“汉朝倡‘与民更始,休养生息’之策。”
“彼时人口结构失衡。”
“故而对丧偶与离异女子,社会态度颇为宽容。”
“皇室亦不排斥以利益为纽带,让女性与皇室成员联姻。”
“再者。”
“《汉书·惠帝记》有载:”
“女子十五至三十未嫁者,需缴纳五倍人头税。”
“此政策旨在促女子出嫁。”
“毕竟,五倍人头税对普通家庭而言,重负难担。”
“其他朝代亦施行类似举措。”
“《晋书·帝纪第三》记述:”
“十月辛巳,规定女子十七未嫁者,由官府为其配夫。”
“除强制手段外,各朝亦强化政策倡导。”
“《全唐文》中,载有唐太宗劝婚之文。”
“《令有司劝勉民间嫁娶诏》一文,鼓励适龄青年早婚。”
“寡妇或离异青年亦需再婚,为国家增添人口。”
“贫困家庭则由地方官府资助,以解决婚嫁难题。”
“......”
“无论是强制、鼓励,还是制度调控。”
“皆极大促进了百姓生育。”
“然而。”
“经济基础决定生活方式。”
“唯有稳定且相对富足的社会环境,方能真正解决人口增长问题。”
“简而言之。”
“需确保百姓有粮、有产、有安、有望。”
“方能推动人口发展。”
“此乃核心所在。”
“......”
一番长谈后,叶轩暂停,举杯饮茶,以解干渴,继而抬眼望向沉思中的道衍。
“异族百姓难以信赖。”
“非我同类,其心难测。”
“欲同化彼等,至少需要数十年乃至上百年。”
“不若直接将其奴役。”
“皇上支持的是殖民之策。”
“定不允大明子民迁徙。”
“故此,唯有倡导生育之策,或借制度之力宏观调控,以促进民生,增藩国人口。”
“呼!”
道衍长叹一声,心中讶异,原来增长人口竟有如此多讲究。
他虽有所思索,却不及此番详尽。
叶轩详述历代鼓励生育之策,以史为鉴,教其如何推动生育,增长人口。
今日,他受益匪浅,深感需深入研读历史,详究此道。
“多谢叶大人指点。”
道衍起身,向叶轩拱手致谢。
叶轩摆手笑道:
“不必客气,此皆史上各朝之政,你若欲查,亦不难寻。我今日所言,不过为你省时罢了。”
道衍苦笑,叶轩显然高估了他的能力。
如此详尽资料,调查起来绝非易事,需耗大量时间与精力。
无论如何,叶轩提供详尽建议,他感激不尽。
二人再叙片刻,道衍方辞别叶轩。
此行收获颇丰。
关于藩国之谋,道衍心中早有计较,无需叶轩指点亦能妥善处理。
然而,叶轩之魄力与战略眼光,令他由衷佩服。
难怪皇上与太子对叶轩青睐有加,此人,非凡品也!
第142章
道衍返朱棣府邸,后与朱棣率众,准备启程归藩。
与高丽的战事未歇。
前线虽有将领谋士,却无主帅坐镇。
小事可由将领与谋士应对,大事则需朱棣主帅与首席谋士道衍定夺。
离京过久,前线恐难以支撑,故朱棣与道衍皆不宜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