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棠在长沙浏阳为子提亲成功半年后,乌鲁木齐的夏末,天空湛蓝如洗,几缕白云慵懒地飘浮在天际。
巡抚衙门内外早已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朱漆大门上贴着崭新的\"囍\"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谭淑仪坐在巡抚衙门后院的闺房里,手指轻轻抚过梳妆台上的一方和田玉佩。
玉佩温润如水,上面精雕细琢着一枝傲雪寒梅——这是去年冬天,刘世延托兄长谭嗣同带给她的定情信物。
\"小姐,该梳妆了。\"丫鬟春桃捧着梳篦轻声提醒。
谭淑仪回过神来,铜镜中的少女眉目如画,唇角不自觉地上扬。
与一年前那个忐忑不安的自己不同,此刻她的眼中盛满了甜蜜的期待。
\"梳个简单的髻就好。\"她轻声吩咐,\"世延说过,他最喜欢我梳百合髻的样子。\"
春桃抿嘴一笑:\"姑爷真是把小姐的每句话都记在心里呢。\"
谭淑仪脸颊微红,思绪飘回两年前的那个春日。
那时她随兄长谭嗣同前往新疆探望父亲,却在西安那古城墙遇到了刘世延。
她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情景,那个挺拔如松的身影,那双如星般明亮的眼睛。
\"小姐?\"春桃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抹些胭脂可好?\"
谭淑仪点点头,手指不自觉地摸向颈间。
那里有一道浅浅的疤痕,是当年沙暴中受的伤。
在兰州养伤的日子里,刘世延每日都会来探望,有时带一束戈壁滩上罕见的野花,有时是几卷边疆诗集。
他们谈诗论画,她发现这个看似粗犷的武将竟能背诵《楚辞》全文,而他则对她解读《山海经》的独特见解赞叹不已。
\"小姐笑起来真好看。\"春桃为她贴上花钿,\"难怪姑爷第一次见您就魂不守舍。\"
谭淑仪嗔怪地看了丫鬟一眼,心里却泛起甜蜜。
她记得离开哈密前夜,刘世延冒着大雨来到驿馆,浑身湿透却紧紧抱着一个油纸包裹——里面是他亲手绘制的《天山揽胜图》。
\"淑妹,\"他当时的声音因紧张而微微发颤,\"此去千里,不知何时再见。这幅拙作留给你,望你...偶尔能想起边疆有个记挂你的人。\"
那幅画至今珍藏在她浏阳闺房的檀木箱中,与后来他寄来的二十七封信放在一起。
每一封信都附有一幅小画,从春日的杏花到冬日的雪莲,记录着边疆四季变迁。
\"小姐,该换嫁衣了。\"春桃的声音打断了她的回忆。
嫁衣展开的瞬间,满室生辉。金线绣成的凤凰在红缎上展翅欲飞,珍珠点缀其间,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奢华与庄重。
谭淑仪站起身,突然想起什么,从枕下取出一个锦囊。
\"把这个系在腰带上。\"她将锦囊递给春桃,里面装着刘世延最后一封信中的一句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与此同时,前院书房内,刘世延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叠信笺收入一个紫檀木匣。
这些是谭淑仪这两年来写给他的三十八封信,每一封他都读了不下百遍,信纸边缘已经微微起毛。
\"延儿。\"刘锦棠推门而入,看着儿子专注的侧脸,不由微笑,\"还在看谭小姐的信?\"
刘世延慌忙起身,耳根泛红:\"父亲。\"
刘锦棠拍拍儿子的肩:\"当年我去谭家提亲,看你站在屏风外紧张得手心冒汗的样子,就知道这姑娘不一般。\"
刘世延想起那个至关重要的日子。父亲本不同意他娶一个文官之女,是他跪在书房一整夜,才换来父亲勉强答应去提亲。
而更艰难的是谭家那边——谭继洵起初婉拒的理由是两家门第不合,武将粗鄙。
当时他站在谭家厅堂,隔着屏风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鼓起勇气吟诵了自己写的《咏梅》:\"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岂是寻常桃李辈,冰霜历尽见真姿。\"
屏风后传来一声轻微的啜泣。后来谭淑仪告诉他,正是那首诗打动了她父亲——一个能为女子写出如此诗句的男子,绝非粗鄙武夫。
\"父亲,儿子有一事相求。\"刘世延突然跪下。
刘锦棠挑眉:\"说。\"
\"淑妹喜欢《梅花三弄》,儿子想在迎亲时吹奏此曲...\"
刘锦棠大笑:\"去吧!当年你娘嫁我时,我也曾在帐外为她舞剑。年轻人,理当如此!\"
午时三刻,吉时已到。巡抚衙门内外鼓乐齐鸣,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刘世延骑在高头大马上,胸前系着大红绸花,腰间别着那支随身多年的玉箫。不同于一般新郎的严肃,他嘴角噙着掩不住的笑意,引得路旁百姓纷纷议论。
\"刘公子今日格外俊朗!\"
\"听说新娘子才貌双全,两人早就相识呢!\"
队伍来到西厢房前,守门的正是谭嗣同。
他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想起西安城城上初见时的刘世延,不由莞尔。
\"想接我妹妹?\"谭嗣同故意板着脸,\"先过了我这关。淑仪最爱谁的诗?\"
刘世延不假思索:\"李清照。她尤爱《一剪梅》,常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最得闺阁真味。\"
谭嗣同眼中闪过讶异,又问:\"她最擅长画什么?\"
\"工笔草虫,尤善画蝶。但她自认为画得最好的是哈密沙枣花,说因为那是我们初遇时戈壁滩上唯一盛开的花。\"
谭嗣同大笑侧身:\"过关!\"
刘世延深吸一口气,取下玉箫。
当《梅花三弄》的旋律响起时,房内的谭淑仪猛地攥紧了手中的苹果。
这是他们在哈密养伤期间常常合奏的曲子,她弹琴,他吹箫,常常一曲终了,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喜娘搀扶着她起身,一步步走向那个早已走进她心里的男子。
在跨出门槛的瞬间,一只温暖而熟悉的手紧紧握住了她的——刘世延的手,掌心有常年握剑留下的茧,却总是对她温柔至极。
\"淑妹。\"他轻声唤道,声音里满是掩不住的欢喜,\"我来迎你。\"
红盖头下,谭淑仪的眼泪夺眶而出。
婚礼在巡抚衙门正厅举行。厅内红烛高照,宾客满座。
刘锦棠与谭继洵端坐上首,两位父亲看着这对璧人,眼中都是欣慰。
谁能想到,当初最反对这门亲事的两个人,如今成了最大的支持者。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
每一次弯腰,谭淑仪都能闻到身旁男子身上熟悉的松木香气,混合着一丝墨香,那是她魂牵梦萦的味道。
红绸另一端传来的温度让她心安,仿佛这两年的相思之苦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补偿。
礼成后,新人被送入洞房。红烛高烧,满室生辉。
喜娘说了一连串吉祥话后,识趣地退了出去,留下两个早已心意相通的年轻人独处。
刘世延深吸一口气,拿起桌上的喜秤,轻轻挑开谭淑仪的盖头。
红绸滑落的瞬间,他屏住了呼吸——
烛光下,新娘比平日更加明艳动人。
凤冠上的珍珠映着她如雪的肌肤,杏眼中含着盈盈水光,唇角微微上扬,露出那个他朝思暮想的笑靥。
\"淑妹...\"他声音微哑,\"你今天真美。\"
谭淑仪鼓起勇气抬眼,看着眼前这个一身喜服的男子。
藏青色的官服衬得他越发挺拔,那双总是盛满温柔的眼睛此刻正专注地望着她,仿佛全世界只有她一人。
\"夫君。\"她轻声唤道,这个称呼在唇齿间辗转多时,今日终于能光明正大地叫出口。
刘世延从怀中取出一个锦囊,倒出一枚温润的白玉戒指:\"边疆条件有限,只能找到这样的玉石。我亲手磨的,可能不够圆...\"
谭淑仪伸出纤细的手指,看着他小心翼翼地为她戴上戒指。
玉石内侧刻着细小的字——\"世延淑仪,永结同心\"。
\"我也有东西给你。\"她从腰间解下那个锦囊,取出里面的纸条,\"你写给我的,我一直随身带着。\"
刘世延展开纸条,看到自己熟悉的笔迹,喉头一紧。他没想到她如此珍视自己的每一句话。
\"淑妹,\"他握住她的手,\"从今往后,我们再不用借书信传情了。\"
谭淑仪点点头,从妆台取来那方和田玉佩:\"你送我的定情信物,我一直好好收着。\"
刘世延将玉佩系回她颈间,手指轻触那道疤痕:\"还疼吗?\"
谭淑仪摇头:\"早就不疼了。若不是这道疤,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相识。\"
红烛静静燃烧,两人相视而笑。从西安城墙上的初遇,到兰州的诗词唱和,再到这两年的书信往来,每一步都历历在目。
如今终于修成正果,再不用忍受相思之苦。
\"淑妹,边关艰苦...\"
\"我不怕。\"谭淑仪打断他,眼神坚定,\"有你在的地方,就是家。\"
刘世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轻轻拥住新婚妻子,在她耳边低语:\"天山为证,日月可鉴,我刘世延此生定不负你。\"
窗外,乌鲁木齐的夜空繁星点点,一轮明月高悬,静静见证着这段历经磨难的爱情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