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阳光透过车窗洒进来,带着几分初夏的暖意。徐大志坐在车里,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刚刚结束的二分厂视察,已经在镜湖水业集团内部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如今改名为镜湖水业集团的二分厂,人事变动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大石头,涟漪一圈圈荡开,搅得整个集团上下都不安宁。
此刻,徐大志正朝着三分厂驶去。那里以生产米酒闻名,在集团里算是个稳当的部门。可这份稳当,在徐大志到来的消息传开后,就变得不那么稳当了。
三分厂的厂长办公室里,刘晓伟正来回踱步,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时不时抬手看表,又走到窗边张望,活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我说老刘,你能不能消停会儿?”销售科长王小军坐在沙发上,看似镇定,手里却把一支钢笔转得飞快,“你这来回晃悠,晃得我心慌。”
刘晓伟停下脚步,掏出手帕擦了擦额头:“能不慌吗?徐董事长这次巡视,二分厂副科长的老张可是被调去管仓库了。你说这......”
王小军手里的钢笔“啪”地掉在桌上:“不至于吧?咱们厂的米酒销量一直不错啊。”
“销量不错?”刘晓伟叹了口气,“上个月的增长率可不太好看。待会儿汇报的时候,你可得多留个心眼。”
正说着,办公室门被敲响了。财务科长钱莱探进头来:“刘厂长,徐董事长的车快到大门了。”
刘晓伟一个激灵,整了整衣领:“都准备好了吗?”
“放心,按您吩咐的,一切从简。”钱莱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着精明的光。
三分厂大门口,徐大志的车缓缓停下。车门打开,徐大志迈步下车,身后跟着邹英、徐招娣和蒋伟三人。
刘晓伟赶紧迎上前去,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笑容:“徐董事长,一路辛苦了。这都中午了,要不咱们先用个便饭?”
徐大志抬眼看了看天色,点点头:“也好。”
食堂的包间里,一张圆桌上摆着四菜一汤,外加几个冷盘。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大鱼大肉,朴素得让随行的几人都有些意外。
徐大志在主位坐下,目光在桌上扫了一圈,嘴角微微上扬:“刘厂长,这招待标准,倒是让我刮目相看啊。”
刘晓伟心里一紧,忙解释道:“集团一直在强调节俭,我们这也是遵照执行。”
“很好。”徐大志拿起筷子,夹了一粒花生米,“以前那种铺张浪费的风气,早该改改了。”
王小军在一旁悄悄松了口气,给徐大志斟了杯茶:“这是我们厂自己产的米酒,您尝尝?”
徐大志接过酒杯,轻轻抿了一口,点点头:“味道不错。”
这顿饭吃得波澜不惊,席间多是闲聊。可刘晓伟和王小军心里都明白,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饭后,徐大志起身:“走吧,去看看生产线。”
一行人走进车间,机器的轰鸣声顿时充斥耳膜。流水线上,一瓶瓶米酒正在灌装、贴标、装箱,工人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徐大志边走边看,时不时停下来询问几句。邹英跟在身后,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徐招娣则仔细检查着卫生情况,蒋伟则在查看设备运行状态。
刘晓伟亦步亦趋地跟着,心里七上八下。这徐大志视察,简直就是张飞穿针——粗中有细,看似随意的提问,却总能问到关键处。
“这条生产线运行多少时间了?”徐大志在一台灌装机前停下。
“半年多了。”刘晓伟赶紧回答,“年初刚做过大保养。”
徐大志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巡视完车间,又去了仓库。看着码放整齐的成品,徐大志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刘晓伟心里直打鼓,生怕哪里出了纰漏。
最后来到会议室,财务科长钱莱已经准备好了汇报材料。
“徐董事长,这是我们厂最近的财务数据。”钱莱打开笔记本,一页页地讲解着。
徐大志听得很认真,偶尔插话问几个问题。钱莱对答如流,显然做足了准备。
汇报结束后,徐大志沉默了片刻。会议室里静得能听见吊扇运转的声音。
刘晓伟觉得自己的心跳声大得都快被听见了。他偷偷瞄了眼王小军,发现对方也在悄悄擦汗。
终于,徐大志开口了:“三分厂的工作,整体上还是不错的。”
一句话,让在座的人都松了口气。
“米酒市场已经成熟,产销量稳定,这是你们的优势。”徐大志继续说道,“不过,在成本控制和新品研发上,还有提升空间。”
刘晓伟连连点头:“您说得对,我们一定改进。”
徐大志站起身,环视一圈:“今天就到这里吧。大家辛苦了。”
送走徐大志一行,刘晓伟回到办公室,长长舒了口气。他解开领带,瘫坐在椅子上,感觉像是刚打完一场硬仗。
王小军推门进来,脸上带着笑:“老刘,看来咱们这关是过了。”
“暂时是过了。”刘晓伟揉了揉太阳穴,“不过徐董事长说得对,咱们确实得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了。”
“那是自然。”王小军在对面坐下,“不过今天这关能过,还得感谢钱科长。她那份汇报,做得是真漂亮。”
此时的钱莱,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盯着报表出神。报表上显示着几个数字被标成了红色。
她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电话:“喂,徐董事长他们走了...对,暂时没问题...不过那笔账,得尽快处理...”
挂断电话,钱莱靠在椅背上,眉头紧锁。
而此刻的徐大志,正坐在驶向四分厂的车上。窗外,五月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可他的心思却全然不在风景上。
“徐招娣,你怎么看三分厂?”徐大志突然问道。
徐招娣翻开笔记本:“表面上看一切正常。不过...”
“不过什么?”
“他们的库存周转率,比上季度慢了三天。”徐招娣认真汇报着,“而且,有几笔应收账款的账期不太正常。”
徐大志点点头,没说话。
邹英插话道:“车间卫生倒是做得不错,比二分厂强。”
“设备保养也到位。”蒋伟补充道。
徐大志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若有所思。
车子在拐过一个弯后,四分厂的轮廓渐渐出现在视野中。那里以生产清酒为主,在集团里算是个新兴部门。
徐大志的嘴角微微上扬:“下一个,该看看清酒的生产情况了。”
而此时的三分厂,刘晓伟和王小军正在厂长办公室里,讨论着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徐董事长提到的新品研发,你有什么想法?”刘晓伟问道。
王小军想了想:“现在市场上果味米酒很受欢迎,我们可以考虑开发几个新口味。”
“这个主意不错。”刘晓伟点点头,“你尽快做个市场调研,写份报告给我。”
“没问题。”王小军应道,随即压低声音,“老刘,你说徐董事长是不是真的对咱们厂满意?”
刘晓伟苦笑道:“领导的心思,咱们最好别猜。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
“也是。”王小军站起身,“那我去忙了。”
办公室里只剩下刘晓伟一人。他走到窗前,望着厂区内忙碌的景象,心里却隐隐有些不安。徐大志这次的巡视,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涌动。他总觉得,有些事情,不会就这么简单地结束。
此时的徐大志,已经抵达了四分厂。站在清酒生产线前,他的目光锐利如鹰。
“这里的生产效率,比三分厂高了不少啊。”徐大志对身边的邹英说道。
邹英点点头:“清酒是咱们集团的新增长点,投入也大。”
徐大志没再说话,但心里已经在盘算着下一步的调整。镜湖集团这盘棋,他得巩固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