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都是你们父皇赐予的!”
然而,胡大老爷一脸理所当然。
所有人都没料到,胡大老爷会在这一刻说出这样的话。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藏着掖着?”
此刻,胡大老爷几乎把轻蔑写在脸上了。
他指着台下的学生们,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道:
“有了名分和钱粮,便可着手对付周边的国家了。
”
摊牌二字出口,不仅是大本堂内的皇子们震惊,就连窗外的朱元璋也愣住了。
“用几年时间探查情况,时机成熟后再向你们父皇摊牌!”
“难道你们想让未来的藩国脱离大明**?”
“你们将来都是分封各地的藩王!”
看着众人点头,胡大老爷接着说:“首先要明白,你们的身份和资源从何而来?”
“表面上看,你们父王似乎不给你们兵权,但实际上给了你们显赫的身份和财富。
”
待众人点头后,胡大老爷继续道:“接下来,要做的是成就一番事业。
”
“莫非你们打算偷偷招兵买马,袭击邻国?”
“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继承皇位可能时,为后代留下根基。
”
他们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也不敢有。
在他们心中,父皇的威严不可撼动,几乎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
就连在胡大老爷面前都不敢表现出不满,又怎敢对朱元璋有所冒犯。
胡大老爷见状,便点头表示理解。
“没错!既然你们没有自立的想法,那这样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好处的事情,为何还要隐瞒?”
“父皇最多不过是容忍你们管理地方时有些小问题,但你们是他的亲生儿子,所做的事也有益于国家和百姓,他又何必阻止?”
皇子们听后,先是惊讶,随即明白了过来。
确实是这样!
父皇不准他们插手地方事务,也不允许他们掌握军队。
但若是其他事情,作为亲父子,通融一下应该无妨吧?
站在窗外的朱元璋也忍不住点了点头。
若这些儿子真的能凭借自身能力做到这一点,他或许真的会同意。
毕竟,无论谁做,都是为了大明和朱家的基业。
虽然他对长子朱标更为重视,对其他儿子关注较少,但这些毕竟是他的亲生骨肉。
胡大老爷明白这一点后,便悄悄地为皇子们出了个主意。
打听消息不一定非得偷偷摸摸,毕竟那些异邦对大明了解不多。
不如利用正牌藩王的身份,光明正大地进行贸易。
不仅可以公开获取情报,还能从中获利。
或许将来攻打某个国家时,军费都能从这里解决。
并且,随着贸易交流的深入,如果能在当地培养出一批可用的人才,那未来的向导人选也就有了。
更别说现在大明周围的那些小国,对大明充满了向往之情。
如果能成为大明藩王的臣民,那岂不是成了人上人?
只要说得够吸引人,这件事儿其实并不难做到。
嘿,胡大老爷的话音刚落,别说那些皇子了,就连窗外的朱元璋都想立刻派人组建船队出海做生意了。
毕竟朱元璋已经解除海禁,这种既能开拓疆域又能赚钱的机会,他可舍不得错过。
课程进行了一个多时辰后,胡大老爷准备结束讲课。
不过,在离开前,他给皇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自己绘制大明及其周边的疆域图。
皇子们对这个作业很乐意接受,至少比抄五遍《论语》有意思多了。
朱元璋见胡大老爷要走,索性提前离开了。
虽然老朱走了,但根本没打算和胡大老爷碰面。
然而,胡大老爷刚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吃点心,宋利就双手捧着一个锦盒出现了。
宋利是奉朱元璋之命来送赏赐的。
理由很简单,胡大老爷教导皇子们辛苦了。
没必要和宋利客气,当场就把锦盒打开。
一对玉如意!
看来朱元璋这次真的很满意。
再加上宋利和自己几乎同时到家的速度,傻子都能猜到,这一定是朱元璋亲自听了自己的课。
而且不是派人听后再转述,否则不会有这么快的速度。
看来,老朱是亲耳听到后觉得非常满意,这才给出这样的赏赐。
刚想到这一点时,胡大老爷心里还有些紧张。
心慌什么?他讲课毫无问题!
不仅是在教皇子们真正的本领,对大明也是认可和支持的。
而且,尽管他在**皇子们私下谋划事情。
但这些事情对大明的益处显而易见。
()
------------
这节课结束了,“学生家长”的奖励也拿到了。
自然要休息几天!
没错!
胡大老爷又闲下来了!
在别人看来,这种行为似乎不太尊重老朱。
毕竟刚拿到老朱给的玉如意赏赐,转身就躲在家里享清福。
这多少显得不太把老朱放在眼里。
可胡大老爷根本不在乎!
他清楚得很,这样做才最稳妥。
要是天天往宫里跑,还跟皇子们打得火热,那才是找死。
前几天从香满天带回的两个异域女子,在融入其他姬妾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不过归根结底,胡大老爷就是懒得动弹。
没错!
虽然胡大老爷事先没准备教案,上课时没讲义,下课后也没布置太多作业;
干脆就不出门了。
虽然只上了短短一个多时辰的课;
朱元璋从大本堂回来后,怕忘记,赶紧记了下来。
教坊司一直在等他签字画押,还有花魁等着他的指导。
虽然学生只有十多个不敢多说话的小家伙;
胡大老爷自是欢喜,可朱元璋看着手中整理好的“讲义”,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这类关乎后宫姬妾团结的大事,胡大老爷怎能不上心?
再说,他现在还在礼部领俸禄呢。
天天围着娇艳的**转,胡大老爷的日子过得实在惬意。
不过……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胡大老爷确实累了。
近两天,他只要有空闲就手不离书,反复温习琢磨。
不去看看怎么行?
而且,既然收下了香满天两位异域女子的厚礼,总得给人家几分薄面吧?
要是不去帮花魁把关,替香满天撑场面,岂不显得胡大老爷不够仗义?
所以非去不可!
教坊司、府邸、香满天……
毕竟,他的身份和名声,若与某位皇子有所牵连,将来可能真的会惹出麻烦。
朱元璋对周边番邦的情况虽不甚了解,但也略知一二。
他越看越觉得胡大老爷讲的东西深奥。
这些都是胡大老爷上次授课的内容。
与其日后等着朱元璋防备忌惮,不如一开始就妥善处理好这些麻烦。
无论名义还是实际,大明都是当世最强的**上国。
周边小国如果不及时朝贡,恐怕会被惩戒。
因此,经过这一番考量,朱元璋大致清楚了状况。
之前没太在意,因为在他看来,除了中原大地,其他地方都是荒芜之地,不值得重视。
朱元璋听完胡惟庸的话,内心久久无法平复。
胡惟庸的观点背后,隐藏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
在他看来,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执行。
然而,胡惟庸与朱元璋以及大明其他大臣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国与国的关系有着极为透彻的理解。
没有所谓的仁义道德,也不存在什么礼尚往来,国家之间只有***的利益。
你的国家富裕、土地肥沃,那好,最终都会成为我的囊中之物。
这种思想简直到了极致。
若是这话传到其他朝臣耳中,必定会有人指责胡惟庸失了体面。
但朱元璋却认为这做法无可挑剔。
我们驱逐外族、复兴中华,本身就是上国。
你那里有好东西,我们看中了,你不给的话,难道不该直接派兵取来?
想想胡惟庸说的那些话,一年三熟的土地,肥沃的耕地,这样的宝地怎能不拿下?要是后世子孙没有这份魄力,岂不是愧对我们开创的基业?
不过,朱元璋随即想起瓦剌和鞑靼这两个劲敌。
胡惟庸一直强调要防范的敌人,朱元璋不可能忽视。
更何况,大明的江山是从元朝手中夺取的,中原百姓被元朝欺压百年,早已深恶痛绝。
因此,朱元璋对异族始终存有戒心。
一想到这里,他又琢磨起胡惟庸“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建议,立刻让宋利去找毛骧。
这事终究还得靠毛骧的锦衣卫去完成。
毕竟这些人本就擅长此类任务。
正如胡惟庸所言,只要选对合适的人,将风险和收益解释清楚,事情便不会出错。
在有心算无心的局势下,瓦剌、鞑靼这些未曾见识过中原王朝尔虞我诈、暗箭伤人伎俩的蛮族,看不出其中的复杂关系才是怪事。
因此,当毛骧踏入谨身殿时,朱元璋立刻拉着他的手布置任务。
“人选最好长得不起眼,先分散到边境地区学做生意。
”
“或者绕个圈去当强盗,也行。
”
“等在当地有些名望后,找个借口投奔他们!”
“进入后,先老老实实为对方做事赚钱!”
“这样不久就会得到提拔!”
“那时这些人就能发挥作用了!”
“刺探情报、实施反间、埋伏……”
“手段多得是!”
“毛骧,我只有一个要求,这些人交给你安排好,我要知道瓦剌和鞑靼的一举一动!”
毛骧听完顿时愣住。
朱元璋的要求不算什么,但之前提到的卧底策略实在令人惊叹。
不仅要派**,还要让他们不断晋升?
太厉害了!
看来锦衣卫以后的方向得朝这个发展了!
这比监视官员有趣多了!
------------
毛骧,大明锦衣卫指挥使!
在外人眼中,他是朝廷的鹰犬、特务首领,是众多官员、商人、贵族的噩梦。
随着朱元璋一次次血腥清洗,锦衣卫的声誉日益恶化,名声几乎跌入谷底。
没办法,锦衣卫做的就是得罪人的工作。
监视、刺探、收买……
在朱元璋的命令下,锦衣卫对朝廷内外的官员展开了全方位的监控,使得锦衣卫与文武百官之间形成了紧张对立的局面。
即便这些监察是必要的,皇帝也需要这样的监督体系,但人们总是自私的。
个人的生活受到严密监视才是最直接的影响。
因此,只要有机会,文武百官绝不会放过任何削弱锦衣卫力量的时机。
他深知,这位**的严厉程度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