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说真的啊,我真的觉得你跟爸爸超级厉害啊,你们都把国内玩所有的奖项都拿遍了,而我什么都没有。”
冯楠摸了摸她的头顶:“你要是一直保持这种演技,以后你只会比爸爸妈妈更加优秀。”
电影散场时,网上已经炸开了锅。
【哭着走出影院,苏晚破产那天,我爸也把家里的房产证拿去抵押了】
【封桐的演技太惊喜了,完全看不出是星二代,眼里全是戏】
【王导太会拍了,旧巷的每个镜头都像老照片,又暖又扎心】
票房数据一路飙升,不到三天就破了亿。
红莲发来消息,说不少导演都在打听封桐的档期,想找她合作。
“你真的不考虑接新戏吗?”红莲在电话里问,“现在可是最好的时机。”
封桐看着窗外的梧桐树,树叶绿得发亮:“我倒是想啊,但是没有好的剧本啊。”
红莲闻言,啧了一声:“我这里倒是有一个特别好的本子,就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本事把这个本子给啃下来了。”
封桐挑了挑眉:“什么本子这么神神秘秘?”
“是个年代剧,讲七十年代纺织厂女工的故事,”红莲的声音透过听筒都带着兴奋,“导演是拍《大河奔流》的张导,他说看了《北城故事》里你演破产戏那段,觉得你身上有股子韧劲儿,特别符合女主角的气质。”
封桐指尖在茶几上轻轻敲着:“我要先看到剧本才能说自己接不接。”
“剧本呢?我想看看。”
“早给你放邮箱里了!”红莲笑,“张导说不急,让你慢慢看,下周给他答复就行。对了,这剧里有个角色,张导说想请你妈妈客串,就是女主角的师父,一个退休的老纺织女工。”
封桐愣了愣,随即笑了:“我妈已经很久没有演戏了,我都怀疑导演是不是想请我妈,把我捎带上的。”
“你这丫头,净说些没大没小的。”冯楠不知何时端着水果盘走过来,恰好听见后半句,伸手在她脑门上轻拍了一下。
“张导的戏,多少人求都求不来,还说什么捎带?”她凑到封桐耳边,声音压得低低的,“不过说真的,老纺织女工这角色,我年轻时还真体验过生活,说不定能帮你搭搭戏。”
封桐看着母亲眼里闪的光,忽然想起冯楠书房里那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夹着张黑白照片,二十岁的冯楠穿着蓝布工装,站在纺织厂的机器旁,笑容比车间顶上的灯泡还亮。
“妈,你以前还做过这个啊?”
“就是去体验一下,也不算做过这类工作,那个时候也是为了体验角色。”
点开邮箱里的剧本,《纺织厂的夏天》五个字透着股热腾腾的劲儿。
开篇第一幕,女主角林小满攥着介绍信站在纺织厂门口,阳光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蓝布衫上沾着一路风尘,却难掩眼里的执拗。
封桐越看越入迷,仿佛跟着林小满一起走进了那个轰鸣着机器声的车间,看她笨手笨脚地学接线头,被老师傅敲着脑袋骂毛躁。
这一看就看到了凌晨。
第二天早餐时,封桐把剧本推到冯楠面前:“妈,你真打算客串?”
“对呀,可以每天都陪着妈妈的宝贝,这种机会可很难得的。”
封竭喝着粥笑:“既然咱妈都动了心,你这女主角可得接得稳稳的,别到时候被老太太比下去。”
“爸你就放心吧。”封桐夹了个包子,“我可不想输给我妈。”
下午去见张导时,封桐特意带上了冯楠的那本旧笔记本。
办公室里,张导正对着一墙的老照片发愁。
都是他搜集的七十年代纺织厂资料,却总觉得少了点活气。
“张导,我妈年轻时去纺织厂体验过生活,这是她记的笔记。”封桐把笔记本递过去。
张导翻开第一页,突然“哟”了一声。
里面夹着张和冯楠照片几乎一样的老照片,只是主角换成了陌生的中年女工,胸前别着“先进生产者”的红绸花。
“这是……”
“我外婆。”封桐轻声说,“她在纺织厂干了三十年,退休那天还舍不得摘工牌。”
张导摩挲着照片边缘,忽然拍了下桌子:“就缺这个!林小满的故事里,就得有这样的根!”
他指着剧本里的情节。
“你看这里,林小满第一次发工资买了块的确良,赵师傅说‘新布得先缩水’,这话就是老纺织女工才懂的讲究,你妈笔记里写了!”
离开时,封桐站在楼下等车,看见张导办公室的灯又亮了,窗上映出他弯腰翻资料的影子,像极了老巷里修鞋的老师傅,总在琢磨怎么把活儿做得更扎实。
回家的路上,红莲发来消息,说周晓晓在采访里暗讽她“靠父母资源”,底下却没多少人附和,反而有人翻出《北城故事》的拍摄花絮,对比周晓晓和封桐的台词功底,评论区一片“谁在蹭一目了然”的嘲讽。
【看来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封桐笑着回复,抬头时正好看见路边的音像店在放《旧巷》的mV,林曼的歌声混着蝉鸣飘出来。
进店买水时,老板娘认出了她,笑着说:“姑娘,你演的苏晚真好,我妈看完哭了半宿,说像极了她年轻时摆摊的日子。”
“我就是随便演一演,没有那么厉害啊。”
“谁说的,我现在可喜欢你了,你给阿姨签个名呗。”
“好。”
她买完东西回到家时,冯楠正在翻箱倒柜:“你看我找着什么了?”
她举起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工装,领口还绣着朵小小的栀子花。
“当年体验生活时绣的,赵桂芬师傅就得穿这样的。”
“这都多少年前的衣服了,您还留着呢?”
“这些东西多复古,多时尚啊,我总是舍不得,觉得自己总有一天可以拿出来进行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