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十位皇子封爵:
封皇次子刘辅为右翊公。
封皇三子刘英为楚公。
封皇四子刘阳为东海公。
封皇五子刘康为济南公。
封皇六子刘苍为东平公。
封皇七子刘延为淮阳公。
封皇八子刘荆为山阳公。
封皇九子刘衡为临淮公。
封皇十子刘焉为左翊公。
封皇十一子刘京为琅琊公。
太子刘强伴于刘秀身边,常问刘秀兵法,刘秀每一次都是找理由搪塞过去。后来有一次,刘强又缠着刘秀教他兵法,刘秀实在躲不过去了,就对刘强说:“强儿,朕问你,你说是文帝的功绩大,还是武帝的功绩大?”
刘强毫不犹豫的说:“自然是武帝的功绩大。”
刘秀问到:“为何武帝的功绩大?”
刘强说:“武帝将我大汉版图扩大了一倍,当然是武帝的功绩大。文帝虽然也流芳百世,可不过是守成之君罢了。”
刘秀说:“那朕再问你,我大汉建立之初,有多少人口?”
刘强说:“孩儿不知。”
刘秀说:“先秦时期,七国人口加在一起约有三千万,秦统一六国后,由于连年战争,人口降至两千万,待到高祖建立大汉后,全国人口仅剩了一千三百万。虽然高祖统一了四海,但是国家也贫穷不堪到了极点,高祖倾举国之力,想找到四匹毛色、大小相同的马作为天子龙辇用马都不可得,有些大臣出行甚至都坐牛车。后来文帝、景帝两朝,休养生息,少有干戈,虽经历七国之乱,可也在几个月内平息,并未对国力造成太大损失,人口迅速恢复到三千六百万,可武帝打匈奴的几十年,就将全国人口又消耗到了两千万以下。所以若单纯论武功,那自然是武帝的功绩大,可若是没有文帝的文治,哪里又能有武帝的武功呢?”
刘强问道:“所以父皇是觉得文帝的功绩更大吗?”
刘秀没有回答,而是继续说道:“后来经过昭帝、宣帝,人口增长至六千三百万,为历史上的峰值。可自从王莽窜我大汉以来,全国又经历了二十年的战乱,如今全国人口也仅有一千八百多万,甚至比武帝末年还少。如果一个朝代都是文帝,那一定会千秋万代,可若一个朝代都是武帝,那用不了三代就会亡国。朕为什么明知国库空虚,还连年展开灭国大战,就是想把仗在我们这一代打完。若是在朕有生之年,因为连年征战引发了民变,朕有信心能平乱,可若是把仗留给你打,朕不放心啊。就让你老子给你铺好路,你就踏踏实实做个守成之君吧,没事多学学治国之道,不要总想着兵法战策。”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
为了更好的加强税收,恢复国力,刘秀下旨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史称“度田令”。
南阳安众县县令曲风(今河南省南阳市境内),刚到任不到三天,便接到了太守杜诗派下来的公文,令其度量安众县百姓土地。
曲风命县丞肇庆亲自督办,月余后,一份完整的土地归属明细出现在了曲风的公案之上。
曲风看着明细上一家家的田产数量:
叶希,厚田六千亩,薄田一千二百亩。
曾铎,厚田四千五百亩,薄田一千五百亩。
郭霖,厚田三千八百亩,薄田九百亩。
……
曲风看后,问肇庆说:“县丞交上来的这份明细可否属实?”
肇庆回答说:“安众县全境共有耕地二十万一千零四十一亩,其中厚田六万零三百一十二亩,薄田十四万零七百二十九亩。这都是下官亲自带人丈量的,若是说一点点偏差都没有,那也自不可能,但大致如此,错也错不了多少。”
曲风说:“本县问的是明细可否属实?我看这前面这些大户,为什么田产都是取个整数?难道他们的田地都如此凑巧是整数吗?还有,我听说咱们县最大的富户是刘泽,为何他的田产只排在二十多名?”
肇庆说:“不敢欺瞒大人,明细上的确是有一定的偏差。上面这些富户的田产都或多或少的少报了一些,不过大人放心,总数是不会错的,上面要是真查下来,那也是对的上的。”
曲风问道:“怎么个意思?本县没太听明白,既然少报了,为何总数却是对的上?”
肇庆回答说:“富户少报的田产自然是加在了贫农头上,不过下官也并非无中生有,不过是把贫农的宅地、院子都算进去了而已。”
曲风听后大怒道:“是谁教你这么度量的?贫农本来地就少,来你看看。”
曲风说完,就把明细翻到了最后,指着最后一页说:“你看看,这宋二狗家只有一亩三分薄田,你还要将人家的宅子、院子都算进去,那岂不是实际的耕田数量连一亩都没有了?一亩薄田耕种一年连一家人的温饱都无法满足,你还让人家多交三四成的税,还让不让人家活了?这富户本就富裕,你还要为他们隐瞒田产,让他们少交税粮?这简直是天理难容。你说,你老实说,收了他们多少好处?”
肇庆说:“大人新上任,有所不知啊,这若是在别的地方,兴许下官还能捞的盆满钵满,这可是南阳啊,这些富户谁在朝中没个关系啊?而且他们之间还互相联姻,可谓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咱们也不得不看他们脸色行事,下官若不这么报,这条小命怕是就搭在这里了。”
曲风说:“本县有些听不懂了,按你如此说来,这南阳难不成是法外之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南阳难不成不是陛下的国土?这南阳的富户难不成不是陛下的子民?”
肇庆看曲风如此激动,劝说道:“大人,您新上任,不了解南阳的情况很正常,您干个半年一年,这其中的门道也就能摸的差不多了。下官在这安众县为官也七八年了,做县丞如今也是第四个年头了,见得多了,经验也就多了。下官斗胆说教大人两句,这南阳真的不比其他地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糊弄糊弄过去,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