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普通期刊,很多作者遇到“大改”要求就直接放弃了,耗时耗力不说,最后能不能发表还是未知数,还不如转投其他期刊碰碰运气。
但《Economic Journal》这样的顶级期刊就另当别论了。能在这上面发表论文的机会实在太珍贵,哪怕审稿人的要求再苛刻,作者也会竭尽全力去完成。
顶级期刊就那么几家,如果放弃修改转投他家,很可能连修改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拒稿。也正因为如此,顶级期刊的审稿人在提修改意见时,通常也会更加慎重和负责。
哪怕是“大改”的要求,裴瑜也会竭力去完成,更别提编辑部现在只是要求她“小改”,完全是意外之喜了。
在1986年的华国学术界,能在《Economic Journal》上发表论文的学者,无论身处哪所高校或研究所,几乎都能获得留校当教授的待遇。
裴瑜以大一新生的身份,却获得了近乎四十年后大学生才能享有的自由,想上课就上课,想出国就出国,而且打破常规,申请了不少课程的免修资格,就是因为她很有可能拿到普通讲师也拿不到的论文成果。
厉以宁教授之所以愿意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带着裴瑜辗转于各种饭局,为她铺路搭桥,如此破例提携一个大一学生,也是看中了她身上的学术潜力和极高的英文水平。
发表论文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最基础的国际经济学期刊,就相当于国内顶级中文期刊的水平,只不过需要用英文写作而已。
这类期刊对选题的热度要求很高,只要抓住当下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再加上还过得去的英语水平,即便是资质一般但肯下苦功的研究生,熬上几年也能勉强发表一篇。
到了四十年后,这类入门级的国际期刊几乎成了华国研究生的自留地,翻开目录一看,十篇论文里有七八篇都是华国学生的名字。
但像《Economic Journal》这样的顶级期刊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说北大的普通讲师拼尽全力,花个三五年时间,还能在国际二流期刊上发表文章的话,那么想要冲击《Economic Journal》这样的顶级刊物,光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天赋、机遇和运气的多重加持。
在厉以宁教授看来,裴瑜有这样的学术天赋,也有足够高的国际知名度,如果连她都发表不了国际顶刊,那么其他北大的本土学生也几乎不可能发表。
裴瑜没有让厉以宁教授失望。
此时,厉以宁教授正埋头批改学生的期末考卷,门外传来敲门声。
“请进。”厉以宁放下手中的红笔,抬起头来。
裴瑜推门而入,手中拿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厉老师,《Economic Journal》的回信到了!”
厉以宁从椅子上站起来:“快,快让我看看!”
裴瑜从信封中取出信件,递给厉以宁:“编辑说我的研究思路很有创新性,数据分析也很扎实,但是需要补充一些理论框架的完善,还有几个实证模型需要调整。他们给了详细的修改意见。”
厉以宁接过信件仔细阅读,一边看一边点头:“好!好!这是修改后再审!裴瑜啊,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Economic Journal》能给修改意见,说明你的论文已经过了最难的一关。”
厉以宁越说越兴奋,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不行,我们得赶紧去找丁校长。现在最重要的是争取到足够的资源支持,让你能够按照编辑的要求完善论文。”
裴瑜可是北大经管系成立以来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可以说是开山弟子级别的存在。
她在投稿中注明的工作单位是“北京大学”,意味着她的研究成果将直接代表北大的学术水平。
要是这篇论文真能发表,北大一个刚刚成立的院系,第一届学生就能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这得多给经管系和北大长脸啊。
一旦论文成功发表,到时候论功行赏,所有的荣誉少不了裴瑜的,少不了她的论文指导老师厉以宁的,也少不了丁校长的,这可比拿个什么奖学金、评个什么职称的影响力大多了。
丁校长的办公室里,厉以宁敲门而入:“丁校长,有个天大的好消息要向您汇报。”
丁校长放下手中的文件,笑着说:“以宁同志,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还带着学生一起来。”
厉以宁拉着裴瑜上前:“裴瑜投稿到《Economic Journal》的论文有回音了。”
丁校长立刻坐直了身子:“哦?什么情况?”
厉以宁激动地说:“编辑只要求小改!”
丁校长叹息道:“让你捡了个便宜啊,以宁同志。当初裴瑜要是报考数学系,说不定现在就能发表数学顶刊了。咱们的学者要是能在国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别说顶级期刊,就是有几成把握登上中流期刊,申请国家级基金都是稳稳当当的事。”
厉以宁趁热打铁:“校长,我这次来就是想为裴瑜申请一些校内经费支持。按照编辑的修改意见,她还需要补充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可能需要购买一些计算设备,还要查阅更多的外文资料。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
其实在北大的科研经费体系里,校内自主立项的项目资金,一般都是给那些暂时还申请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者高级科研项目的老师们准备的保底资金。
这倒不是说申请不到国家级、高官基金的研究就一定水平不行,但能拿到更高级别资助的课题,通常确实更容易产出高质量的成果,也更有机会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就像后世能考上985名校的学生,很少会选择去普通本科学校读书一样。
裴瑜属于极端特殊的情况,她现在还只是个在校本科生,年纪轻轻,资历浅得不能再浅了,学术成果却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窜。
按照正常的科研项目申请流程,裴瑜这样的在校本科生根本连申请国家级基金的资格都没有,毕竟连个正式的教职都没有,怎么申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