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商店与邻市商业中心成功签约,正式开启跨区域扩张之路。签约仪式刚结束,陈宇便马不停蹄地投入新店筹备工作,带着苏瑶、刘峰等人赶赴邻市,亲自监督各项准备事宜。
一到邻市,陈宇就感受到了与本地截然不同的商业氛围。这里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大商场和品牌早已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百货商店作为外来者,想要迅速打开局面并非易事。
筹备初期,人员招聘就遭遇难题。邻市人才市场虽人才济济,但对于百货商店这样一家外地企业,许多求职者心存疑虑,担心未来发展前景和自身职业规划无法得到保障。招聘现场门可罗雀,收到的简历寥寥无几,且大多不符合岗位要求。
“陈宇,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咱们得想个办法提高吸引力,不然新店开业都成问题。”苏瑶看着招聘进度表,眉头紧锁。
陈宇思考片刻后说:“把我们的福利待遇再提高一些,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资和完善的培训晋升体系,并且加大宣传力度,突出我们品牌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另外,联系一些本地的高校和职业院校,举办专场招聘会,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培养人才。”
在调整招聘策略后,情况稍有好转,陆续有求职者前来应聘。但在人员培训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本地员工与老店派来的骨干之间存在理念差异,对百货商店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标准理解不一致,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这些员工太自我了,根本不把我们的标准当回事,沟通起来太困难。”一位老店骨干无奈地向刘峰抱怨。
刘峰把情况汇报给陈宇,陈宇意识到这是文化差异导致的问题。他组织了一场全体员工参加的座谈会,亲自为大家讲述百货商店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分享那些在困难中坚守、在挑战中突破的故事。
“我们来到这里,不是要改变你们,而是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成长。百货商店的成功,靠的是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和对顾客的真诚服务。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但也希望大家能融入我们的团队,一起为顾客创造更好的购物体验。”陈宇诚恳地说。
这场座谈会让员工们对百货商店有了更深的了解,态度也逐渐转变。大家开始积极学习百货商店的服务标准和经营模式,培训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然而,筹备工作刚有起色,供应链方面又传来坏消息。邻市的供应商对百货商店的采购量和付款周期存在疑虑,不愿给予优惠政策和稳定的供货保障。一些原本谈好的合作,在最后关头也出现了变数。
“陈宇,供应商说我们的采购量达不到他们的预期,要求提高供货价格,否则就减少供货量。这可怎么办?”王大力焦急地询问。
陈宇知道,供应商的态度关乎新店的商品种类和成本控制,必须妥善解决。他亲自拜访了几家主要供应商,向他们展示百货商店的销售数据和市场前景预测,承诺随着新店的发展,采购量会逐步增加,并提出了灵活的付款方案。
经过多轮艰苦谈判,终于说服了部分供应商,稳定了供应链。但仍有一些供应商持观望态度,这给新店的商品供应带来了一定风险。
就在陈宇为供应商问题头疼时,商业中心方面也传来了一些负面消息。由于百货商店入驻,引起了商业中心内部分原有商家的不满,他们担心百货商店会抢走自己的客源,联合起来向商业中心管理层施压,要求减少百货商店的广告宣传和优惠活动,甚至提出限制百货商店的经营品类。
面对这重重困难,团队成员们的士气受到了严重打击。大家开始怀疑跨区域扩张的决策是否正确,对未来感到迷茫。
陈宇意识到,此刻必须鼓舞士气,让大家重新振作起来。他召开了一次全员动员大会,在会上,他回顾了百货商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那些曾经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都被他们一一克服。
“每一次困难都是成长的机会,这次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退缩,邻市的市场很大,我们有独特的优势和创新的经营模式,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在这里站稳脚跟。”陈宇的声音坚定有力,充满了感染力。
在陈宇的鼓励下,团队成员们重新找回了信心和斗志。大家各司其职,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苏瑶加强与商业中心管理层的沟通,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刘峰优化店内布局和人员配置,提高运营效率;王大力继续拓展供应商渠道,降低采购成本。
尽管困难重重,但陈宇和他的团队没有放弃。他们在邻市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努力为百货商店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随着开业日期的临近,各项筹备工作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陈宇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而他和团队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