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的空调温度被调到了极低,寒冷的空气让人不禁打起寒颤,但李博士额角的汗珠却依然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顺着他的鬓角滑落下来。他紧紧地盯着面前的屏幕,上面显示的是量子计算设备的抗辐射测试数据,这些数据就像心电图一样,剧烈地波动着,红色的警报线如同一条狰狞的毒蛇,贯穿了近一周的记录曲线。
“这已经是第七次更换防护材料了。”李博士喃喃自语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疲惫。他点击鼠标,调出了电子显微镜下的材料截面图,屏幕上显示出纳米级的防护涂层,然而,这些原本应该坚固无比的涂层,此刻却布满了蛛网状的裂纹,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狠狠地撕裂开来。
“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石墨烯复合层、钽合金屏蔽罩,甚至还借鉴了苏联时期的铅玻璃技术,但在模拟木星辐射带的环境里,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还是从 48 小时骤降到了 17 分钟。”李博士的眉头紧紧地皱起,他感到一股深深的挫败感涌上心头。
在他身后,实验记录视频正在播放着。画面中,蓝色的量子态指示灯突然毫无征兆地变成了刺眼的红色,紧接着,监测仪发出了尖锐的警报声,屏幕上的数据流也在瞬间变得紊乱不堪。这是上周三的通宵测试,当时李博士和他的团队满怀希望地期待着能够取得一些突破,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整个团队已经连续奋战了整整 42 个小时,没有一个人合过眼,但最终的结果却依然是失败。李博士满脸疲惫地揉了揉那布满血丝的双眼,他的视线落在了桌上的咖啡杯上,杯底结着一层厚厚的深褐色沉淀,仿佛是这漫长而艰难的 42 小时的见证。
“如果下个月我们还不能拿出一份稳定的测试报告,那么欧洲航天局的合作意向书就要过期了。”李博士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焦虑。
智能生命支持系统的张教授默默地推过来一台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循环系统的三维模拟图。那是一个由各种颜色的管道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错综复杂。
张教授指着屏幕上的某个节点,将其放大后说道:“问题就出在这里,水净化模块的滤芯更换周期总是和空气循环系统的压力变化不同步。”他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展示着上周模拟舱里二氧化碳浓度突然飙升到 0.8%的情况,“这就是因为湿度传感器和氧气发生器之间的通讯出现了 0.3 秒的延迟。”
投影幕布上的画面闪烁着,仿佛预示着一场危机的降临。原本应该平稳运行的植物栽培舱,此刻却被故障灯的红色光芒所笼罩,那刺目的红色与周围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无法忽视。
营养液循环泵的转速也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降低,原本应该源源不断供应的营养液,此刻却像是被卡住了喉咙一般,只能艰难地流淌。而这直接导致了小麦幼苗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它们原本嫩绿的叶片开始逐渐变黄,仿佛失去了生机。
张教授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响起,带着些许无奈和疲惫:“我们已经测试了 127 种系统耦合方案,但即使是最理想的状态,也只能维持 72 小时的稳定。”他调出一份厚厚的报告,上面的数据和图表密密麻麻,让人眼花缭乱。
“NASA 的同行告诉我们,他们当年为了解决类似的问题,整整花了 18 个月的时间来做迭代测试。”张教授继续说道,他的话语在会议室里回荡,仿佛带着沉甸甸的压力。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中央空调的送风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响,那声音显得有些单调和刺耳。张华默默地看着两位专家,他们的脸上都透露出深深的疲惫,李博士衬衫袖口磨出的毛边,以及张教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他们为这个项目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那些用不同颜色笔迹标注的参数,像是在黑暗中闪烁的星星,每一个都代表着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和尝试。然而,尽管如此,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让张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焦虑和不安。
“好的,张总。”电话那头传来声音,“我马上通知后勤准备晚餐。”
张华挂断电话,心里稍稍松了口气。给两个团队各配备一个助理研究员,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这不仅可以分担一些基础研究工作,还能让团队成员更加专注于核心技术的攻坚。
至于那三位候选人,人力资源部已经进行了严格的筛选,相信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能胜任这个岗位。明天他们就能到岗,这无疑会给团队注入新的活力。
而今晚的技术攻坚会,张华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他联系了麻省理工的量子物理实验室,邀请了他们的远程专家参与会议。八点的时候,专家将会通过会议系统与大家交流,共同探讨技术难题。
张华相信,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合作,一定能够攻克目前面临的技术难关,推动项目取得更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