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光门的刹那,所有法则的喧嚣都归于沉寂。
眼前没有天地,没有光影,甚至没有“空”的概念——这是一片纯粹的“无”,却又并非虚无。吴仙能清晰感知到,道魔、阴阳、生灭、时空、有无、一与万、常变、因果、空有、生死……过往所有域界的法则,都如水滴融入大海般藏在这片“无”里,不显痕迹,却又无处不在。
共在环上的光轮不再流转,而是化作一道温润的光晕,与这片“无”浑然一体。吴仙体内的道基也彻底舒展,不再有任何束缚,仿佛他自身也成了这片“无”的一部分,却又能在瞬息间生出万千法相。
“这里是无妄源。”一道温和的声音从“无”中升起,不似人声,却比任何声音都更亲切,仿佛是大道本源的回响,“所有法则皆源于此,又归于此。你走过的每一重界域,皆是这‘无’中生出的‘有’;你破的每一道迷障,皆是让‘有’回归‘无’的路。”
吴仙环顾四周,这片“无”中没有对立,没有分别,却能映照出他过往的一切:道魔渊的对峙,两仪墟的交融,一元界的绞杀,常变境的拉扯……所有凶险与顿悟,都如涟漪般在“无”中散开,最终归于平静。
他忽然明白,所谓“共在”,并非要强行调和所有对立,而是要明白——对立本就是“无”生出的“有”,如同海中生浪,浪终归于海;如同镜中显影,影不离镜。一元与万殊、常与变、因与果、空与有、生与死……本就是同源而生的不同面向,看似针锋相对,实则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这完整的大道。
“你悟了。”那道声音带着笑意,“修仙之路,修的从不是征服天地的力,而是与天地共生的心。执于‘一’便失了‘万’,执于‘生’便惧了‘死’,唯有破了所有‘执’,方能见这‘无妄’的本源。”
吴仙抬手,共在环的光晕融入这片“无”中,他体内的所有法则也随之舒展,不再有任何界限。他既可为“一”,也可为“万”;既在“常”中,也在“变”里;既是“因”,也是“果”;既有“空”,也有“有”;能生,亦能死——却又始终是他自己。
这便是“共在”的终极:不是让万物与己相同,而是让己能容万物之异,在差异中见同源,在对立中见一体。
“无妄源外,便是你来时的界域。”大道的声音渐渐远去,“回去吧,带着这份‘共在’之心,让那里的天地,也多一分圆融。”
吴仙望向“无”的边缘,那里隐约映出熟悉的景象——是他最初修行的青山,是他曾守护的凡城,是他一路走来的痕迹。他没有丝毫留恋,因为他知道,无妄源从未离开,它就在每一片叶、每一粒尘、每一次呼吸里。
身影化作一道光,穿过“无”的边界,落入熟悉的天地。
青山依旧,凡城安宁,道魔渊的戾气化作了滋养草木的灵氛,两仪墟的阴阳流转成了四季的寒暑,一元界的绞杀之地长出了参天的一元树,常变境的天地有了自在的风雨,因果域的丝线成了万物相连的缘,空有境的虚实相生出了人间的烟火,生死关的轮回化作了春华秋实……
吴仙站在山巅,望着这一切,笑了。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闯过重重界域的修仙者,而是这天地的一部分。他的道,不再刻在共在环上,而是融在每一次日出月落、花开花谢里。
或许,所谓大道,本就不在远方的光门后,而在脚下的土地上,在身边的万物中,在与这天地温柔相待的每一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