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允炆念完寥寥几句,却又字字石破天惊的黄子澄亲笔后。
整个奉天殿!
除了李暄,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就全挪到了黄子澄身上!
这些目光有淮西勋贵的,有文臣的,更有朱元璋的!
戏谑,幸灾乐祸,震惊不敢置信,雷霆震怒!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黄子澄胆子竟然大到这程度!
以背靠东宫的隐性政治地位,竟然敢堂而皇之指使一个正三品的封疆大吏!
去扮强人,劫杀百姓!
还是有关秦王案的那个百姓,陈老三!
“不不不!不是我写的,这这这,这谁啊,这谁啊!?”
黄子澄被突如其来的铁证砸的懵了一瞬,紧跟着就四肢并用的急忙爬到奉天殿中央那条道上,惊慌朝朱元璋喊冤:
“这谁把我的亲笔和印信放到这信上了!这不是栽赃我吗!”
“你承认这是你的亲笔印信了!?”
李暄站出来,接住了黄子澄的这句话。
黄子澄眼睛圆睁,当场愣住,额头上冷汗一下子被李暄的大声音吓的,全漫了出来。
下意识的看向前方朱允炆的背影。
然而朱允炆并没有出来帮黄子澄辩解,只是闭着眼,颓废的跪在那,一言不发,他已经全看过了,这是铁证!
根本推脱不开。
有书信为证,有一群人严丝合缝的口供为证,环环相扣,推不翻。
奉天殿里刹时安静了,谁都没在说话。
除了李暄以外,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丹陛之上。
半晌沉默。
忽然,奉天殿里响起一声心力交瘁的长叹。
“好啊。”
朱元璋叹息着,离开龙椅,走下丹陛,来到臣子们面前,他先在朱允炆面前停住:
“朕的一个孙子,被蒙蔽至此,对此事一无所知。”
朱棣和李暄听见这话,眉头挑了挑,但都没说什么,只是在心里感慨。
到底是隔代亲啊!
上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朱允炆先给摘出去。
朱元璋又走到其他臣子面前,看了他们一眼,在他面前的文臣,立刻恨不得把头埋到胸腔里去,不敢动弹。
“朕的一个子民,没有死在荒年里,没死在徭役上,却死在了自己的父母官手里。”
朱元璋说到这略一停顿,最后走到了黄子澄面前停住。
黄子澄面如死灰。
淮西勋贵幸灾乐祸的偷笑。
朱元璋看看黄子澄,也笑了:
“哈!”
“扮作强人!好一个父母官!好一个读圣贤书的进士老爷!”
说到这里,朱元璋心中怒火终于表现出来,冲着黄子澄肩头一脚踹了过去:
“黄子澄,你读的那些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黄子澄被踹了一个趔趄,野狗一样的趴在金砖上,不敢起来。
朱元璋肚子里的气还没消,他是很尊重读书人的,当然前提是干净的读书人。
以前他认为,黄子澄就是一个挺干净的读书人。
而且是干净还出色的读书人!
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的会元加榜眼,虽然没达到三元及第的顶峰。
但会元加榜眼,一个全国会试第一,一个殿试一甲第二,这样的璀璨成就已经是洪武一朝的典范了。
朱元璋指望着黄子澄这个在士林里堪称领袖,在清流里被视作标杆的读书人,能教好朱允炆。
可万万没想到!
百倍的恩宠,却都喂了狗!
这是朱元璋最为愤怒的!
黄子澄背叛了他的恩宠!
“皇上!”
李暄这时持着笏板,踏步出班,宏声震彻奉天殿:
“臣太师太傅,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暄!劾奏翰林院修撰、东宫伴读黄子澄三大罪!”
“其一,戕害良民,践踏国法!官员扮盗,形同谋逆!”
“其二,构陷亲王,动摇国本!离间天家,其心可诛!”
“其三,欺君罔上,祸乱朝纲!迫害忠良,罪无可赦!”
黄子澄仰起头,听着李暄的劾奏,吓的眼睛圆睁,眼里全是血丝!
朱棣跟蓝玉这些淮西勋贵则是频频点头。
说的太好了!
竟然敢构陷本亲王!
没错!
竟然敢迫害我们这些淮西忠心耿耿的忠良!
朱允炆和齐泰方孝孺等文臣,也看向了李暄,眼中恨意闪烁!
李暄压根不在乎,果断的继续弹劾,这次他非得让黄子澄尝一尝洪武朝有名的剥皮萱草不可!
“身为东宫近臣,行此禽兽之举,罪加三等!”
“大明律有云:官吏枉法戕民者,重刑不宥!”
“黄子澄之罪,人神共愤!臣请陛下!”
李暄略一停顿,手里象牙的笏板指向正仰头惊恐望着他的黄子澄,话像铁一样砸在奉天殿的金砖上,掷地有声:
“将此逆臣剥皮揎草,悬于承天门外!以正国法,以谢天下!”
他将话说完的一刻。
文臣一方,特别是黄子澄!
脑子都嗡嗡的!
剥皮萱草!?
怎么还把这残酷的刑法给翻出来了!
你阎王爷啊你!
这边,蓝玉和李景隆等淮西勋贵一同站了出来。
“臣附议!”
“臣亦附议!”
那么多淮西勋贵,话语整齐划一,像是主宰了奉天殿的大半个朝堂!
朱元璋眼睛眯了眯,目光越过李暄,看向他身后那一个个戳在那,果断坚定的淮西臣党。
这一幕忽然勾起来朱元璋心里一个想法。
没想到这么快,李暄就已经有了隐隐率领整个淮西勋贵集团的趋势了?
甚至就是一向不怎么走动沟通的李景隆,徐增寿,徐辉祖这些,本来更靠近皇室的。
现在都有点跟蓝玉他们走的近了些。
“老四,你怎么看?”
朱元璋声音现在又听不出来喜怒了。
朱棣老老实实出班,瞥了一眼地上死狗一样的黄子澄,说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太师所奏言之有理。”
“不能让这种逆臣,带坏了我大侄子。”
“而且!”
朱棣还没说完,还想顺带让朱元璋,对东宫的伴读开展一场大清洗!
把齐泰方孝孺这种人也给清洗掉!
不过知子莫若父,朱棣一撅屁股,朱元璋就知道他想干嘛。
干脆摆摆手,一声:“够了。”
就把朱棣而且以后的话,全堵死。
朱棣悻悻的回班。
然而李暄还没劾奏完,望向朱元璋:“陛下!臣还没说完,臣还要劾奏一人!”
朱元璋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不是方孝孺就是齐泰,忍不住一阵烦躁的挥手:“说说说!”
“遵旨。”
李暄答应后,没有第一时间说弹劾谁,而是在满朝不解的目光中,摘下去乌纱帽,把象牙的笏板一块放地上。
再站起来:
“臣要劾奏的,就是太师太傅,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暄,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