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收到老河口大捷的消息时,他一时也陷入了沉思,这个世界不一样了。战后局势发展多了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但李振华相信整体大势不会变。他琢磨着是时候应该整理一下战后的一些设想了。
东北军区的各项工作都在稳步进行,辽西军区解救劳工的行动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其中也发生了一些意外,但是被特战队员用冷兵器解决了,现场被伪造成劳工暴动的场面。等日军反应过来时,二道梁子营地劳工已跑得一干二净,日军没有发现异常,默认发生了劳工暴动,他们是怎样对待劳工的,他们心里最清楚。日军派出二十多支小队进入山林搜捕劳工,辽东军区把这些劳工向北转移。铁道武工队在山林里利用大兴安岭山林条件制作陷阱,好好地给了日本一个教训。进山的鬼子损失很大,死伤惨状触目惊心,小鬼子还以为劳工中有狩猎高手。
李振华对我党提议的组建联合政府非常感兴趣,他知道组建联合政府的设想最终没有实现,但不妨碍他利用这个契机,为将来的中国谋取到更多的利益。组建联合政府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先组建联合政府还是先军队国家化。因为两党缺乏信任基础,这个问题成为了死结,李振华有个设想或许能突破这个死结。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国军实力远超我军。我党当时是真心没有打内战的打算,也尽力避免内战的爆发。延安总部首长亲自到重庆与常申凯进行谈判就是明证,反而是国府心口不一,嘴上一套背后一套。问题的核心是以常申凯为首国府高层迷信军力,普遍有信心消灭我党、我军。国府高层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国党能吃独食、为啥要分共党一杯羹。这是实力强的一方普遍会有的想法,古今中外概莫不如此。
李振华的设想是:既然在大陆这个死结无法解开,那么战后宝岛回归中国,就在那里建立一个联合政府实验区,宝岛上放开党禁,两党竞争。宝岛孤悬海外,国共双方的顾忌不会有在大陆那么多。宝岛驻军由国共双方共同选派,李振华的想法是双方各派5万部队进入宝岛,这支军队就在宝岛实现军队国家化。李振华有信心国府会同意,国军数量多,像走象棋一样1:1对子,国府占了大便宜。而且国军手中将来会握有海军,以国府的自信,肯定会认为真要对付岛上共军,易如反掌。李振华也有信心延安总部也会同意,以总部首长的胸襟气度及战略眼光,只要我军大部队进入宝岛,掌控宝岛也易如反掌。如果出现意外,以我党做群众工作的卓越能力,与宝岛中下层民众相结合,发展力量也是分分钟的事。国军虽会握有海军,但军舰上了不了岸,况且我党还有宝岛义勇军这手暗棋。
李振华之所以这么关注联合政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开罗宣言》明确中国有驻军日本的权力,但抗战胜利后,由于国共两党内战,丧失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日本战争赔偿问题也不了了之,琉球群岛由联合国托管,却被美国单方面将行政权交给日本,成为限制我海军发展的枷锁。如果日本有中国驻军5一10万,那么这些事情都不可能那么容易发生。李振华就是想利用联合政府这一名义,由我军为主组建国防军进驻日本本土,防止和限制日本死灰复燃。
如果能实现这两个目标,除了以上所述的好处外,我党还可以保留与美英等主流国家沟通管道,避免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时我国也可以通过宝岛、日本这两处窗口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助力新中国的建设,可以说这项操作有百利而无一害。
李振华把自己关在地窨子里三天三夜,不允许任何人打扰。他详细的阐述了接收宝岛的方略,着重提到了宝岛战后清算问题、去日本化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地权平均问题、政治架构问题等等方方面面。李振华另外写了一份文件,从我党的角度阐述了自己这样设计的思路和源由,文件中李振华预测了抗战胜利之后,中国将面临的经济、民生、政治、军事上问题,以及我党因势利导要采取的对策。李振华预言国党无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党将来主导中国的机会。所有这些李振华都要汇报给延安总部,争取延安总部对自己设想的支持。
三天后,李振华出关了,明晃晃的太阳晃得他都有点眼晕。李振华叫来了包森、景晓村,拿出了他写好的两份文件交给他们。包森、景晓村都是这个时代难得的知识分子,他想听听他们的意见,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包森、景晓村看完这两个文件,眼中都充满了震惊。景晓村还稍好一些,毕竟他与李振华共同战斗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李振华的奇思妙想有些预期。包森则被李振华描述的社会状态进入一种心驰神往的状态,这种社会状态李振华是以21世纪中国社会为蓝本构建的,由不得他不心向往之。
包森、景晓村两人失神了良久,他俩都知道李振华不同凡响,但没有想到李振华超出了自己认知的范畴。两人的脑袋里不约而同的升起了一个念头:李司令这种人才绝对不能在东北出问题。李振华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副作用,此后包森、景晓村坚决不允许李振华上战场一线,两人还为他或明或暗地加派了警卫人员,这让李振华哭笑不得。李振华催促他俩给点意见,两人才反应过来。三人对着文件逐条逐句开始讨论,更多的时候还是李振华在讲解。
李振华将这两份文件发送给了山东军区罗司令、杨文翰、黎玉,转发文件到延安总部之前,李振华希望三位老领导为他把把关。老领导们闭门讨论了一天,对李振华的战略设想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确实可行。两份文件及时转发给到延安总部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