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承泰神色一凛:“赞普倒是好算计!”
党项人虽然臣服吐谷浑,但正如薛延陀、回纥之于东突厥,并非一条心,时不时闹些乱子。
赞普挑在这个时候挑拨离间,确实目光敏锐。
司马德堪拧眉:“微臣看来,不如直接吞并党项,杀了其首领,把其族人分散、安置在吐谷浑各地。”
“再派人严加监管,量他们也翻不起大浪来。”
“不可!”恒通道人反对,“东突厥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这节骨眼上,绝不能爆发内乱,否则,只会给西突厥、吐蕃可乘之机。
慕容承泰迟疑不决,只道:“此事容我想想。”
司马德堪思绪一转,沉声道:“微臣认为,若要慑服党项,还得倚仗秦国之力。”
恒通道人拧眉:“这是国中之事,怎能请别国插手?”
传扬开来,吐谷浑连内部一个部族动乱,也无力镇压,反倒仰赖他人襄助——如此软弱,岂不惹人耻笑?
司马德堪笑道:“大王不愿对党项大动干戈,那便震慑一番。”
“如何震慑?”慕容承泰不解。
“与大秦亲上加亲。”司马德堪献计,“大王可上书秦帝,为世子求娶大秦公主为妻。”
“两家联姻,岂不更加紧密?”
“大秦公主?”慕容承泰皱眉,“据我所知,秦帝只有一女,还不满三岁,如何成婚?”
更何况,吐谷浑世子也才十岁,远不到娶妻之龄。
司马德堪笑道:“大王不必忧虑。”
“可先把婚事定下来,待来日,世子、公主成年,再成亲也不迟。”
“可!”慕容承泰目光一亮,若能和大秦联姻,吐谷浑这座靠山,必能多帮衬几分。
“此事有劳道长,去长安走一趟,拜见秦帝,务必缔结良缘。”
恒通道人虽不看好,但也不便反对,只得应下。
……
武德二年、十二月。
长安城银装素裹,却不妨碍气氛欢腾。
李元崇、张建兆、哥舒浩、马规元,四位大将率军凯旋。
为表重视,高楷率众出金光门,于十里外相迎。
“末将拜见陛下!”四人急忙翻身下马。
“你们穿着铠甲,不必跪了。”高楷扶起两人,笑道,“此次出征,辛苦了!”
“谢陛下!”李元崇满脸感激,“劳陛下亲迎,末将惶恐。”
“为陛下、为大秦效力,末将心甘情愿。”
张建兆附和:“这一战,顺风顺水,没什么辛苦的。”
高楷笑了笑:“我已命人,在宫中设宴,为你们接风洗尘。”
“莫要在这站着了,先回府,见一见家人,再入宫欢聚。”
“谢陛下!”四人感激涕零。
不多时,两仪殿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高楷端坐御榻,朗声道:“此战得胜,顺利拿下魏国十二州,尔等劳苦功高,理当封赏。”
“王寅虎,宣旨!”
“是!”王寅虎答应一声,手捧制书,高声宣读。
“自狂胡构祸,寰宇未清,义勇竭于忠心,勋庸着于王室。”
这一次,又有两位国公新鲜出炉。一个是邢国公李元崇,一个是豫国公张建兆,皆食邑一千户。
待冗长制书念完,两人齐声下拜,喜不自胜:“谢陛下隆恩!”
“起来吧。”高楷勉励一番,又见王寅虎宣旨,哥舒浩、马规元二人亦有封赏,各为县公。
另外,战死者登记造册,名列英烈祠,伤者抚恤,有功者一律封赏。
霎时,殿中喜气洋洋,人人与有荣焉。
高楷含笑望去,白、青、红、紫、金五色气机升腾,凝成十七重华盖。
大鼎之上,又添关内道十九州山川湖海、士农工商,奇姿百态,不一而足。
蓦然,一道道金光,从鼎口喷薄而出,循环往复,凝成一轮大日。
大日高悬,普照大秦天下两都十七道,数千万百姓,辉煌灿烂。
满朝文武只觉陛下越发威严,如日中天,让人不敢直视。
孙伯端神色一震,深深低头:“开国皇帝,果然光照寰宇、威凌四海。”
吕洪察言观色,暗中传音:“师兄看来,我大秦相比前朝,如何?”
“新朝新气象,这大日之光,顿扫前朝阴霾之气。”孙伯端难掩震撼,“依我看来,大秦或能超迈千古、垂范后世,远非前朝可比。”
吕洪倒吸一口气,忽又庆幸不已——所幸,他们上景派投靠真龙天子,成为最后赢家。
入夜,高楷于前朝承天门设宴,群臣欢聚一堂,庆祝神州一统。
翌日,冰雪消融,晴空万里。
两仪殿,龙涎香袅袅升起。
高楷正批阅奏书,忽见唐检来报。
“陛下,喜事一桩!”
“郭刺史上禀,吴郡君率领水师战船,登上流求岛探查,已然获悉情形。”
“哦?”高楷好奇,“岛上是何情况?”
唐检一五一十道:“流求岛地广人稀,惟有异族、蛮人、乃至野人,主要聚居于澎湖一带,不过,并无人占岛为王。”
“好!”高楷喜上眉梢,“传朕旨意,把流求岛纳入大秦版图。”
“设流求都督府,置州县。把这事载入史册,另外,在水师登岸之地,勒石记功。”
唐检难掩惊讶,陛下对这流求岛,着实重视。不光兴师动众,派水师去探索,更直接设置都督府,纳入统治。
还让青史留名,勒石记功,如此大费周章,让人难以理解——毕竟,这流求岛孤悬海外,是个不毛之地,有何值得看重?
高楷并未解释,饶有兴致道:“流求都督府新设,百废待兴,按照琼州岛旧例,归江南东道管辖。”
“裴季,选派一人为流求都督,丈量岛上土地,酌情移居一些人,分赐土地耕种。”
“至于异族、蛮人,设法招至麾下,移风易俗,编户齐民,为我大秦百姓。”
“遵旨!”
说到这,他忽然想起一事:“关内道初定,理当选派贤能治理。”
“便让赵喆为关内道节度使,治所转移到灵州,让索绥做灵州刺史,马节为夏州刺史,鲍秀为庆州刺史。”
“是!”众人自无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