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台灯把“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的概念投射在墙上,像两块模糊的影子在打架。我把笔摔在笔记本上,屏幕突然亮起,30岁的我穿着睡衣靠在床头,头发乱糟糟的,手里还捏着本翻卷了角的《教育心理学》。)
她(打了个哈欠):“又在跟这俩词较劲?我就知道你会卡在‘直接’和‘间接’的分叉口——跟当年我备考时一模一样。”
我(把书推到镜头前):“你看!定义写得清清楚楚:‘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动机’,可后面又分‘直接’和‘间接’。什么叫‘远景性直接动机’?难道长远目标还能直接驱动当下的行为?我明天就要考这部分,现在连框架都理不清!”
她(挑眉):“别急着掀桌子。你先告诉我,你现在为什么熬夜啃这本书?”
我:“为了考试及格啊!不然挂科要重修,还影响保研。这难道不是近景直接动机?直接跟眼前的考试挂钩。”
她(从床头柜摸出个橘子,剥皮的手法和我一模一样):“那你考高分、保研,又是为了什么?”
我:“为了将来能进重点中学当老师啊。这算远景吧?可这跟学习本身有什么关系?难道不算间接动机?”
她(把橘子瓣抛进嘴里):“错了。你现在对着教育学原理死磕,难道不是因为你打心底里觉得‘搞懂这些理论,将来才能教好学生’?这种‘学习内容本身对长远目标有直接意义’的想法,就是远景直接动机。”
我(愣住):“可书里说‘直接动机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
她(突然指着我书架顶层):“看到那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了吗?你27岁带初一时,班里有个男生总不交数学作业,却说长大要当工程师。你当时就用这个知识点跟他聊:‘想画工程图得先会几何,这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地基——你现在做习题,不是为了应付我,是为了将来能看懂图纸。’”
我:“他后来……”
她:“后来他每次做题都在草稿纸角落画小房子,期末考进了前二十。你当时在教案上写:‘当学生发现“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梦想”是直接连通的,就不用催着学了。’这不就是远景直接动机?他的长远目标(当工程师)和眼前的学习(做数学题)直接相关,不是靠‘考高分’‘被表扬’这些中间环节连起来的。”
我(笔尖在笔记本上划拉):“那远景间接动机呢?比如有人说‘我好好学习是为了让爸妈开心,将来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算吗?”
她(从抽屉里翻出张泛黄的奖状):“你22岁拿国家奖学金时,给家里打电话说‘这下能给我妈买那个按摩仪了’。但你熬夜刷题时,脑子里想的是‘这个知识点能帮我解开那道难题’,还是‘我妈收到按摩仪会笑’?”
我:“好像……是前者。”
她:“这就对了。远景间接动机里,长远目标和学习活动之间隔着一层。比如‘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读书本身和‘光宗耀祖’没有直接因果,得靠‘考功名’‘当大官’这些中间项连接。就像你现在为了‘不挂科’而背书,‘背书’和‘不挂科’直接相关,这是近景直接;但如果是为了‘让爸妈不失望’而背书,‘背书’和‘爸妈不失望’之间隔着‘考试及格’,这就是近景间接。”
我(突然想起什么):“那我小时候想当宇航员,所以拼命学物理,这算远景直接?因为物理知识和当宇航员直接相关。”
她(点头):“但如果当时你想的是‘学好物理能让老师表扬我’,那就变成近景间接了。关键看驱动力的链条有多长:学习→目标,一步到位是直接;学习→中间结果→目标,多了一步就是间接。”
我(皱起眉):“可书上说‘间接动机更稳定’。我现在为了考试熬夜,考完可能就忘了;但为了当老师而学教育学,这种动机会持续更久。这是不是说远景动机一定比近景动机好?”
她(突然笑了):“你30岁带的毕业班,有个女生总说‘我要考医学院,救死扶伤’,这是远景直接。但她每次做生物题都烦躁,因为觉得‘这些知识点离救人太远’。后来你让她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说‘你现在看清的每一个细胞结构,将来可能就是你诊断病因的关键’,她才慢慢沉下心来。”
我:“所以……远景动机也需要近景动机来搭桥?”
她:“就像长征,‘解放全中国’是远景直接动机,但每天行军时,战士们想的是‘翻过这座山就有饭吃’‘今晚能睡个好觉’——这些近景动机支撑他们走完每一步。你当年考研时,每天早上起来背单词,靠的是‘今年一定上岸’的远景,还是‘今天背完这50个,周末就能多玩一小时’的近景?”
我(脸红):“好像是后者……”
她:“这很正常。你28岁写的教学日志里有句话:‘好的教育,是帮学生在“远方的星”和“脚下的路”之间架座桥。’别小看近景动机,它能把宏大的目标拆成可触摸的小步骤;也别轻视间接动机,很多时候,‘为了别人’比‘为了自己’更有力量——比如妈妈为了孩子能读书而重新学识字,她的动机是‘孩子有出息’(远景间接),但这不妨碍她认真记住每一个字。”
我(翻到笔记里的疑问:“如何判断自己的动机类型?”):“那我现在怎么知道,我学教育学是因为‘喜欢这门学问’(近景直接),还是‘想当老师’(远景直接),或者‘怕找不到工作’(远景间接)?”
她(拿起我的笔记本,指着我画的思维导图):“看你烦躁时想到的是什么。如果学累了,想到‘弄懂这个理论真有意思’,那是近景直接;想到‘将来能用这个理论设计课堂’,是远景直接;想到‘学不会就找不到好工作’,是远景间接。其实大多数时候,动机是混在一起的,就像你现在既想考试及格,又想当老师,还怕爸妈担心——这很正常,没必要把自己框进某个分类里。”
我(突然放松下来):“这么说,我不用纠结‘哪种动机更高级’了?”
她(剥开另一瓣橘子):“你30岁给新教师培训时,总拿自己举例子:‘我当年背教育心理学,一半是为了应付考试,一半是好奇“人为什么会学习”。前者让我记住了知识点,后者让我现在还在琢磨怎么教。’动机不是非此即彼的,就像科勒的小鸡,它既记得‘深灰纸有食物’(近景),也懂得‘找更深的颜色’(关系迁移)——正是这些叠加在一起,才让学习走得远、走得稳。”
我(看着墙上的影子,突然觉得它们不再打架,而是像两个手拉手的人):“那明天考试,我就告诉自己:现在做对这道题,是因为它本身有趣(近景直接),也因为将来能讲给学生听(远景直接),还因为不想让此刻的自己后悔(近景间接)。”
她(朝我举了举橘子):“这就对了。你后来在论文里写:‘动机就像树,近景是枝叶,远景是根,直接间接是养分——少了哪样,都长不高。’对了,明天选择题第二题选c,别记错了。”
我(赶紧翻书):“哪道题?”
她(身影开始模糊,声音却带着笑意):“忘了告诉你,你当年就是在这场考试里突然明白:学习动机不是用来背的概念,是每天早上说服自己起床的理由。”
屏幕暗下去时,我摸了摸笔记本,发现刚才烦躁时写下的涂鸦,其实像棵歪歪扭扭的小树。窗外的月光刚好落在“远景”和“近景”两个词上,像给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边。我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不管是哪种种动机,能让自己往前走的,就是好动机。”
然后合上书,决定明天早起再看一眼——不为考试,也不为当老师,就因为突然有点想知道,这两个被我纠结了一晚上的词,在十年后的课堂上,会变成怎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