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恭喜贵州黎平府何老爷讳文瑞,高中第一百八十四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
“捷报。。。恭喜湖广衡州府王老爷讳夫之,高中第一百六十三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
“捷报。。。恭喜直隶松江府李老爷讳雯,高中第一百四十六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
“捷报。。。恭喜河南开封府李老爷讳信,高中第一百一十八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
“捷报。。。恭喜直隶松江府宋老爷讳征舆,高中第一百零一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又一百人过去了,气氛越来越紧张,很多人紧张的都在颤抖,越往前,剩下的名额越少,难度越大,很多对自己才学不自信的,此时在后两百名没听到自己,已经微微有些绝望了。
就算是有信心的人,现在也是紧张不已,这种会试科举,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顺利杀出重围,君不见多少闻名天下的大儒,大才子,神童,纷纷折戟沉沙数次。
说实话,拉个翰林官来,让他再考一次会试,他都不一定能稳稳高中。
。。。
“捷报。。。恭喜直隶松江府徐老爷讳孚远,高中第九十三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
“捷报。。。恭喜直隶苏州府庄老爷讳归,高中第八十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
“捷报。。。恭喜广东潮州府李老爷讳日炜,高中第七十一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
“捷报。。。恭喜广东广州府吴老爷讳龙祯,高中第五十五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
“捷报。。。恭喜直隶常州府李老爷讳来,高中第三十二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
“捷报。。。恭喜福建泉州府黄老爷讳志遴,高中第二十四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
“捷报。。。恭喜广东惠州府姚老爷讳子壮,高中第十三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
“捷报。。。恭喜浙江宁波府张老爷讳煌言,高中第十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完了,此时,听到第十名的张煌言,很多人心中都闪现出了这两个字,现在,除非对自己极为自信者,其他人,还没有听到自己名字的,已经绝望了。
就剩下前面九个大佬了,自己会是其中之一吗?
然而,不管有无自信,不管多么绝望,教育部的衙役还是一如既往的紧随其后而出,此时反而更加的兴奋了,犹如他们自己高中了一般。
报喜的团队,从二三百名的三人,到一百多名的五人,到百名内的八人,现在,到前十已经是一个十几人的大团队,一路那真是吹吹打打,惊天动地。
“捷报。。。恭喜河南归德府侯老爷讳方域,高中第九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捷报。。。恭喜直隶苏州府顾老爷讳绛,高中第八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捷报。。。恭喜山西太原府傅老爷讳山,高中第七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傅山的籍贯,引发热议,山西不是被建奴攻陷了吗?怎么还有仕子南下参加会试?其实,傅山在崇祯十六年就受同窗邀请,南下讲学,这才躲过了兵戈。
还有山东部分沦陷区的仕子,也是南下逃难,赶上了此次会试。
“捷报。。。恭喜浙江金华府朱老爷讳之锡,高中第六名贡士,京报连登黄甲。。。”
“捷报。。。恭喜浙江绍兴府方老爷讳维新,高中第五名贡士,夺《春秋》经魁,京报连登黄甲,进士及第。”
“捷报。。。恭喜浙江绍兴府黄老爷讳宗羲,高中第四名贡士,夺《礼记》经魁,京报连登黄甲,进士及第。”
“捷报。。。恭喜河南府陈老爷讳爌,高中第三名贡士,夺《易经》经魁,京报连登黄甲,进士及第。”
“捷报。。。恭喜山东东昌府傅老爷讳以渐,高中第二名贡士,夺《诗经》经魁,京报连登黄甲,进士及第。”
“捷报。。。恭喜浙江绍兴府朱老爷讳之瑜,高中会元,夺《书经》经魁,京报连登黄甲,状元及第。”
这前五名可是大不同啊,原则上,这五人皆为会魁,是各自治经的魁首,不分上下。
会试前五,历来都是在五经之中,各自选出魁首充任。理论上,这五人是有极大机会登临一甲的,是以,报子们这才恭祝进士及第。
殿试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及第,特指一甲。
而会元,则有大概率冲击殿试状元,一甲第一名,是为状元及第,都是好彩头。
大明妙宇二年的会试龙虎榜终于揭幕完毕,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中第者,欢喜庆祝之余,开始准备参加教育部恩荣宴,拜见座师、房师,参加礼仪、传胪唱名流程彩排练习等等。
然后就是向翰林前辈、座师、房师请教殿试经验,策论经验技巧等等。
而未中第者,则多为落寞返乡,备考下次会试。当然,也有好不容易来京师一次,逗留畅玩的,举人自然不急着回家种地,他们有的是钱,走亲访友,潇洒一番也无可厚非。
还有仕子直接扎根京师的,走师访友,增长学识,为下次科考做准备。
而此时,一间客栈的上房内,一对父子坐立而对,正是丁忧的夏允彝,和此次落榜的夏完淳。
“父亲,我听前辈们说,是首辅力主,将儿的卷子批落,取了万寿祺的卷子,当时属意儿的考官不少,而首辅却以权势压,这不公平,这贡士,本来是我的。”
看着儿子不服气的样子,夏允彝倒是抚须一笑道:“你有什么不服气的,有什么不公平的,规则就是总裁官裁定分歧,不然要总裁干什么?”
“你崇祯十七年院试,妙宇元年举于乡,还想妙宇二年连登杏榜?这天下,三年走完三大试者,能有几人?知足吧,此次能名列副榜,为父已经很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