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勋贵,王公贵族,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利用请乞、夺买等各种手段,将农民手中的大量土地占为己有。】
【万历年间,全国一大半的土地都掌握在地主的手中,全部隐瞒起来,拒不交税。】
【明朝除了百姓们手中自己的田地之外,还有官田,也就是明朝的朝廷所有的田地,这些官田可以租给百姓们种植,就像是普通的佃户一般。】
【本来官田的存在是为了让那些手中没有土地的百姓能有个活路,但是现在,租种官田要上交的粮食,却比租种那些地主家的土地上交的粮食还要多。】
【明朝的歌谣唱尽了百姓的困苦,一亩地能收七斗粮食,京都要先收取六斗,只剩下唯一的一斗,才是百姓们赖以生存的嚼用。】
【可是一斗粮食,怎么会够一家人吃穿用度,所以明朝的百姓们自己种着田地,但是还要向外借大量的外债。】
【农民百姓是大明最重要的基石,这些情况,只会让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事实也正是如此,大明境内多次爆发农民起义,外部还有外族的势力在对大明虎视眈眈。】
【在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大明帝国摇摇欲坠。】
【大明的财政危机更是让人看的头皮发麻,政府的支出与日俱增,但是通过税收收回的粮食和钱财,却根本就不够朝廷的用度。】
【再加上从嘉靖二十九年开始,大明与蒙古交战,单只支出的军费,就远超大明的税收。】
【大明王朝的财政,拮据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地步。】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张居正成为首辅后,最先做的事情,就是着手准备改革。】
【这场改革,便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万历新政,因为这场改革基本上完全由张居正主导,所以又被称为是张居正改革。】
【万历元年十一月,张居正拿稳了到手的权力之后,向小皇帝朱翊钧上书,请求实行考成法。】
【考成法的实施,意在整顿吏治,治理官场上的“姑息之弊”,换成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要杜绝官僚主义。】
【张居正提出了“立限责事,以事责人,务责实效”的原则,将官员们的政绩放在首位。】
【考成法的运作主要依托于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主要由三本账簿组成,核心便是将官员们做过的事情,全部都登记在册。】
【六部和督察员将应办待办的事情都事先登记好,一式三份,分别留存在自己的部门、六科和内阁。】
【有了存根,若是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只要寻找到相对应的账簿,就能责任到人。】
【张居正规定好,这三本账簿都需要人定时进行核查,一月一次小核查。半年一次大通查,将官员们的政绩切实的落实在纸上。】
【一旦查出有官员的政务逾期或者根本就拖着不办,那就别怪张居正亲自找麻烦,给予处罚了。】
【考成法的出现,形成了以内阁为首的监察机构,内阁监察监督机构,然后监察机构又监察六部,六部统领文武百官,形成了一整套完善有效的官员考评机制。】
【考成法实施之后,朝堂的风气为之一清,官员们办事的效率也大大提升。】
【仅仅万历三年,便查出了地方上有没有完成的事项两百余项,处罚了地方巡抚、知府等五十四名官员。】
【张居正掌权十年,考成法便实施了十年,在这十年间,裁撤了近三成不干实事的冗官。】
【与此同时,官员们办事的效率也提升了,催缴税收粮草等事项的效果也十分的显着,朝廷的财政大大增加。】
{才到中期,大明竟然就已经变成了这副不堪入目的样子!}
{大明的明君并不算多,再加上朱元璋那些不能更改的各种政策, 这才让大明倒的这么快速。}
{话说,正是因为由张居正当机立断的进行改革,为大明延续的寿命,这个时候才是大明中期,若是没有张居正而是任由大明的君臣在这样下去,这个时候妥妥的就已经是王朝末年了!}
{果然还是朱元璋埋下的祸患!}
{朱元璋的很多政策,在他的那个时候还是比较好用的,但是不管是什么制度,都是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限的,到了一定的阶段,这项政策不再适用了,那就理所应当的做出改变了!}
{对于古人来说,做出改变就是在进行改革,而改革,是他们不愿意的。}
{这些人早就已经适应了这些政策,改革就要改变这些政策,这样一来他们又要重新找办法偷懒摸鱼贪污,这些人怎么会愿意?}
{大明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若是张居正的改革能够实施下去,还是能够让大明再多活一段时间的,只可惜,张居正掌权的时候,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
{不止是这样的,张居正做的再好,他也损害了皇帝的利益,所以最后,就连万历皇帝朱翊钧都不再支持改革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当时为了能够尽快的实施改革,张居正基本上每一件事都是亲力亲为,为了能够掌握改革的动向,关键的位置上都是张居正的自己人,国家大权高度集中在张居正的手中。}
{妈耶,张居正的权力最巅峰的时候,想必是想要自己登基为帝,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吧?}
{那还是有点困难的,毕竟大明的血脉还没有断绝,信奉儒家忠君爱国信条的官员们,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张居正谋朝篡位的。}
{张居正本人也是不屑于谋朝篡位的好不好!}
{终于要开始了,张居正的改革!}
{万历新政真的是全靠张居正一个人撑起来的,周围的人都是为他打下手的!}
{考成法!}
{万历元年就开始实施考成法?这也太快了吧,当初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不也是败在了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