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八虽然出身不高,也没怎么念过书,但是他却很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元朝并没有像宋朝那般鼓励读书,整个社会失于教化,朝堂上的官员大部分都是蒙古族人,素质堪忧。】
【朱元璋看到了元朝的不足,所以也在积极地改正,登基之后,他大力鼓励教育,兴建了多所学校,并且将教育的成果并入地方官员政治考察之中。】
【一个地方如果能够有更多人的读书,更多的学子考上功名,那么就会为地方官的履历,增添一份光彩,是地方官回京述职时,升迁还是贬黜的重要依据。】
【朱元璋对于教育问题的看重,改变了很多官员的仕途。】
【洪武九年,山东日照的知县马亮进京等待升迁的时候,就因为将精力过多放在了督运上,导致自己治下,不仅农业不行,教育也不行,虽然督运事业办的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但是农业和教育的不足让朱元璋仍旧认为这位知县做的很不合格。】
【辛辛苦苦好几年的马亮先生,就因为这两项不行,不但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官职反而下降了!】
【对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朱元璋的要求就更苛刻了。】
【他觉得作为国子监的老师,不仅要学富五车,还要关注国之大计,关注百姓生活,能够参政议政,对于政治也要拿手才行。】
【有一次,朱元璋与大臣们谈论治国之道,大臣们有一个算一个都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只有国子监中的两位老师,李思笛和马懿二人沉默不语,这就让朱元璋很生气。】
【他觉得这两人可能对于治国之道并不拿手,这对于国子监中学生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直接将二人贬官了。】
【既然读书人有了,那就要重新打开上升的渠道,于是朱元璋下令重开科举。】
【朱元璋为科举考试画好了范围,考试内容只能从四书五经中挑选,虽然老朱很希望摆脱元朝的影响,但是在很多地方,还是沿用了元朝的一些东西。】
【在唐宋时期,四书并不在经义考试范围之内,元朝时才将他们加入经义考试。】
【朱元璋重开的科举考试中,四书仍旧是经义考试的重中之重。】
【至于作答的方式,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哦!】
{不是说明朝是八股取士吗?}
{作答的方式不应该是定死了八股文吗?}
{不是哦,就像是我们现在考语文,作文的要求每次都是文体不限,但是我们最终还是选择写一篇议论文!}
{就是,我们考试也从来没有限制过文体,那为什么大家还都写议论文啊!}
{当然是因为写议论文得分高啊!}
{楼上说对了,明朝也是这这样的,八股文得分要更高一点,所以考试写八股文就变成了一种默认的规则!}
{八股文不是开始于明朝吗?}
{当然不是,八股文在北宋的时候就已经有雏形了!}
【友友们说的对!八股文确实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北宋的科举考试中就已经有人使用八股,但是北宋时期文体众多,二股、四股、六股、甚至十几股的文体都曾经出现在科举试卷上。】
【明朝时期,朱元璋对于科举考试的要求非常的严格,后续的皇帝们同样延续了这份严苛,所以慢慢的,八股这种最好最清楚的文体就慢慢的脱颖而出,成为了科举考试中的文体主流。】
【这里也说一句,虽然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但是比起清朝,明朝的八股文内容要更加充实。】
【明朝的八股文经常受到当时士族文风、国家政策和民俗民生的影响,展现了极强开放性和流动性。】
【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八股文渐渐的变了,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受到了统治者的严格规定,相比起内容慢慢变得更加注重形式,导致八股文禁锢了思想。】
{又是清朝干的好事!}
{清朝前期的时候,八股文的内容和格式还没有要求的这么严格呢!}
{对于八股文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乾隆了!}
{乾小四?他又出什么幺蛾子了!}
{原本呢,八股文的文风还是比较松散的,也没什么很严格的写作规定,但是乾小四为了表现自己目光如炬和文学修养,硬生生的套上了很多的枷锁,这才让八股文成为了后来的那种样子。}
雍正年间。
“好啊,弘历!又是你!!”雍正快要被气死了!
他们大清的名声本来就不怎么样,结果还因为这个逆子,不停的受损!!
“你说说,你还能干点什么!让人家学子自己写文章不行吗?”雍正指着弘历,气的手指头都在抖。
弘历可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同样是乾隆,他还是很明白自己的想法的:只要他能做好规定,那些反对清朝的家伙们就不能在科举试卷上乱写了!
而且大家都用同样的方法写文章有什么不好的,只有这样,才能挑出厉害的学生啊!
看到弘历脸上的不以为意,雍正恨不能下去直接抽这个混小子一顿!
怡亲王赶紧劝,生怕四哥气出个好歹来:“皇上您消消气,弘历,赶紧过来给你汗阿玛道歉!别逼十三叔抽你!”
【我们之前就说过,朱元璋是一个很看重权力的人,所以他不希望出现一家独大这种情况,不管是军事还是政治,他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加强中央集权。】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务的大都督府,将它拆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分别统领着不同的军队,再加上中央的兵部,明朝的军权被分散在了六个不同的部门之中。】
【都督府统领军队,负责训练士兵,管理军队,但是不管哪里发生战事,都督府都不能下令打仗,能够给军队下命令的,只有中央的兵部。】
【这样,对于军队的命令权和统帅权就被分为了两个部分,只有皇帝才能同时用这两种权力,军权被皇帝牢牢的抓在了自己的手中。】
【律法方面,朱元璋也非常看重,他认为律法才是治国的重点。】
【在没有登基之前,朱元璋就决定好了,一但建国,就要立马“正纲纪”。】
【老朱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已经未雨绸缪的让李善长草拟律法,这便是最开始的一版《大明律》。】
【《大明律》在洪武年间,一共经历了四次修订,分别在吴元年、洪武六年、洪武二十二年和洪武三十年,这才有了最终的定稿《大明律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