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归道(?-756年),幽州范阳人,唐玄宗时期军事将领,因成为安禄山核心心腹而登上历史舞台,其人生轨迹完全与安史之乱的初期战局绑定,最终因派系内斗死于兵变,事迹散见于《安禄山事迹》及地方史志相关记载中。史料明确记载,他是安禄山“腹心”核心集团的11人之一。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初期势如破竹,安禄山迅速控制北方大片疆域,急需心腹稳固各地军政。此前便深得安禄山信任的徐归道,成为其布局北方边疆的关键人选。当时平卢军节度使辖制柳城郡,兼具镇抚渤海国、防御北方部族的重任,是叛军北线重要屏障。
最初的时候,平卢军中那些忠诚于大唐王朝的人密谋策划了一场针对叛徒吕知诲的暗杀行动。然而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安禄山那里,他当机立断,马上任命徐归道担任平卢节度使一职,并让他迅速前往该地接管这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通过这样做,安禄山成功地将北方的军事大权紧紧握在了自己手中。
自从走马上任之后,徐归道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稳定住平卢军内部的局势。除此之外,他还需要想尽办法去拉拢和争取到渤海国方面的支持。时间来到至德元年(公元 756 年)秋季,徐归道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遣一名叫做张元涧的果毅都尉作为使者前去访问渤海国。在这次出访当中,张元涧向对方转达了徐归道本人的意思,表示希望能够得到渤海国方面派出四万名骑兵前来援助他们一起平定叛乱分子的要求。显然,如果真能达成这笔交易,那么对于增强叛军实力以及震慑敌人都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只可惜事与愿违,由于当时渤海国跟叛军背后的粟特集团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牵扯不清;再加上该国也担心一旦全力投入对北方的征讨战争之中,可能会使得自身在南方同新罗相对峙时出现兵力不足、防御空虚等问题。所以最后渤海国还是找了个借口说他们怀疑徐归道怀有二心从而把这位使者给扣留下来,并且明确表示不会答应出兵相助的请求。如此一来,徐归道精心谋划的借兵计划就这样完全失败了。
此时平卢军内部的效忠立场已出现分裂,将领王玄志、侯希逸始终倾向忠于唐朝,对徐归道的叛唐行径极为不满。而徐归道作为安禄山安插的亲信,在军中强行推行叛军政令,打压异己,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随着安禄山叛军在正面战场的攻势受阻,平卢军内部的反叛势力趁机谋划兵变。
至德元载,王玄志与侯希逸联合发动突袭,率军袭击徐归道的营帐。这场兵变迅速结束,徐归道当场被杀。之后王玄志自立为平卢节度使,带领平卢军重新归顺唐朝,还派军渡海南下,配合唐军攻克平原、乐安等地,成为扭转河北战局的重要力量。
徐归道的一生虽短暂却折射出安史之乱初期的复杂局势。他作为叛军安插在北方的关键棋子,其任职与败亡,既体现了安禄山对边疆藩镇的控制野心,也反映出当时唐军内部派系对立的严峻态势。他的借兵举动未能撬动渤海国的立场,而内部的兵变则加速了叛军北线势力的瓦解,为唐朝后续平定叛乱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事迹也成为还原平卢军立场转变的重要历史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