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纮,南朝梁文学家,字士章,东海郯人(与徐豁同属东海徐氏,应为同族后人),生于公元507年,卒于公元565年,主要活跃于梁简文帝萧纲时期,以编纂《玉台后集》闻名,是南朝女性文学整理与传播的重要推动者。
徐纮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徐广是南齐国子博士,父亲徐摛为梁武帝时期文学家,与庾肩吾并称“徐庾”,开创了“宫体诗”的先河。受家庭熏陶,徐纮自幼博览群书,尤爱诗赋,《梁书》记载其“六岁能属文,十岁诵《文选》,十三作《秋兴赋》,为父友沈约所叹赏”。青年时,他因“文辞清丽、尤擅闺情之作”被太子萧纲召为文学侍从,与庾信、刘孝威等文人共事,成为“东宫十学士”之一。
萧纲喜好艳情诗与女性题材创作,曾主导编纂《玉台新咏》的徐陵(徐摛之侄,徐纮堂叔)便是其核心文臣。《玉台新咏》收录汉至南朝梁的女性诗作及男性写女性的作品,虽因“绮丽轻艳”遭后世争议,却首次系统整理了女性相关诗作。徐纮认为,《玉台新咏》“收罗未备,南朝近年佳作尤多遗漏”,遂向萧纲提议续编,得到支持——这便是《玉台后集》编纂的缘起。
从公元531年(萧纲被立为太子)开始,徐纮历时五年完成《玉台后集》十卷。与徐陵不同,他的编纂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专收女性作者诗作,摒弃男性写女性的作品,明确“以女性为主体”的收录标准;二是侧重当代作品,全书217首诗中,南朝宋、齐、梁三代的作品占180首,尤其收录了大量梁代宫廷女性与民间才女的诗作,弥补了此前文集对“当代女性创作”记载不足的缺憾。
书中收录的作者涵盖不同身份:有皇室成员如梁武帝之女永兴公主(存诗3首)、简文帝妃王氏(存诗5首);有士族女性如谢灵运孙女谢道韫(存诗2首,非东晋谢道韫,为同名后人);也有民间才女如吴郡(今苏州)歌妓苏小小(存诗4首,部分为托名之作)。内容上,除传统闺怨题材外,还收录了写景、咏史、赠答等作品,如东海才女鲍令晖(鲍照之妹)的《题竹诗》“绿竹引清风,疏帘透月影”,展现了女性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编纂过程中,徐纮克服了两大困难:一是搜集不易,许多民间女性诗作仅在亲友间传抄,未入典籍,他“遍历吴、越、荆、扬诸州,访藏书之家,求闺阁之作”,甚至亲自抄录寺庙中尼姑的诗作(如建康开善寺尼智通的《咏蝉诗》);二是观念阻力,当时认为“女性作诗非正业”,部分士族不愿将女眷作品外传,徐纮以“萧纲令旨”劝说,并承诺“隐去作者私讳,仅记郡望”,才得以收录。
公元549年,侯景之乱爆发,建康沦陷,萧纲被囚,《玉台后集》原书在战乱中散佚。徐纮带着书稿逃往会稽(今浙江绍兴),却因战乱中“贫病交加”,于公元555年将书稿托付给友人——这成为该书后世流传的关键。隋唐时期,《玉台后集》尚存残本,《隋书·经籍志》《旧唐书·艺文志》均有着录;宋代以后,全书逐渐失传,仅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残卷中保存了42首(编号S.2055敦煌文书),包括梁代才女刘令娴的《春闺怨》、陈郡谢氏女的《寄远诗》等,成为研究南朝女性文学的珍贵资料。
侯景之乱后,徐纮未再出仕,隐居于会稽若耶溪畔,以教书、校书为生。他晚年整理平生所藏诗稿,编成《徐士章集》五卷(已佚),其中《论南朝女性诗》一文,首次提出“女性诗‘清婉’‘真率’,异于男性之‘藻饰’”的观点,是早期女性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公元565年,徐纮病逝于会稽,享年五十九岁,友人虞世南为其作墓志铭,称其“辑闺阁之遗文,续《玉台》之绝响,虽身没而名存”。
徐纮的贡献不仅在于续编《玉台》,更在于他对女性创作的重视——在“男尊女卑”的时代,他主动搜集、整理女性诗作,并肯定其文学价值,这种意识远超同时代文人。敦煌残卷中保存的42首诗,虽只是原书的五分之一,却让后世得以窥见南朝女性的精神世界,而徐纮“为女性立言”的努力,也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整理的先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