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折制……”朱棣嘴中喃喃的念叨着。
不知为何,他感觉这个制度有些熟悉。
突然,
朱棣脸色一僵,想到了什么,开口说道:
“陈兄弟,这密折制……不就是唐朝武则天设置的匦检制?”
武则天是华夏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对于女人称帝,下面有很多人不满,特别是李唐宗室、及其元老忠臣,都不能接受武则天改唐为周的做法。
这些人都是武则天的潜在威胁。
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之下,武则天急需从各种渠道得知天下消息,了解朝堂之上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控朝堂。
于是她采取了一个措施:建立‘匦检制’。
匦:小匣子,说白了就是意见箱。
四周密封,就留一个塞检举信,小纸条的小口子。
初衷自然是为了下情上达,了解民意。
至此,‘匦检制’正式诞生。
匦检制规定,无论贵贱亲疏,都可以告密,并且任何人都不可以干预,告密者还会有丰厚的奖赏;不但如此,武则天还亲自接见告密者,如果告密之事属实,那么告密者便可以破格升官,即便所告非实,也并不会受到惩罚。
后‘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在‘匦检制’初期,武则天曾先后接见近一万名告密者。
一开始,匦检制的确巩固了武则天的皇权,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匦检制却沦为了朝堂官员之间打击政敌,排除异己,诬告陷害的政治迫害工具。
比如一旦被告密之人进入监狱,那么这些酷吏将会使用各种酷刑审讯逼供,甚至屈打成招,能活着走出去的人,寥寥无几。
这其中也不乏一些被诬告陷害的良臣忠将。
一时间,整个朝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
后来官员更是在上朝之前都要随时写好遗书,交代后事,免自身被告密或自身不耻之事被皇帝察觉。
大明官员最怕的是锦衣卫,但在匦检制这种同僚相互举报的机制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武则天执政晚期,匦检制早已失去初衷,成为了朝堂官员之间自相残杀,打击政敌的政治迫害工具。
整个朝堂人心惶惶,官场腐败达到极点。
向上级告密以获得自身利益,不要说古代了,哪怕是在现代社会都十分常见。
这不是时代的产物,而是人性的必然!
虽然告密者在与他人的斗争中获得了胜利,但永远不可能得到领导信任。
毕竟这样的人说不定,告密者也会成为下一个被告者。
因此人人都在告密者、以及被告者之间自由转换。
这不仅不利于皇帝权力的统治,更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朱棣皱眉道:
“陈兄弟,类似于匦检制这种告密、揭露他人一言一行的制度,颇令人不耻,这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沦陷,在这种制度之下,人人自危,朝堂、民间都不可能长治久安啊!”
陈羽摇了摇头,淡淡的说道:
“老朱,我口中的密折制与匦检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密折制:特许四品及以上官员才能上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写毕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再装入特制皮匣,皮匣的钥匙只有两把,一把在上奏折官员手中,一把由皇帝保管,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无法开启。官员自派亲信家人送抵京城,不可扰累驿站,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话落,朱棣沉思着,仿佛是在分析密折制与匦检制的区别。
毕竟密折制他也是第一次接触,乍一听与匦检制几乎差不多,这使得他一时半会也分不清密折制好在哪里。
又如何能够对抗的了文官集团。
陈羽见老朱有所明悟,他悠悠然的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喉之后,开口道:
“匦检制与密折制看似相同,但本质上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首先,是信息传递载体与渠道不同。匦检制以“匦”(类似意见箱的铜制容器)为核心,任何人,包括平民都可将意见书投入匦中,由专门机构收取后呈交皇帝。渠道相对公开,投匦者身份可匿名,信息经中间机构转呈。由此可以看出,中间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可操作空间,而且匿名的性质,更加使得意见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而密折制:由四品以上官员用“密折”的方式,亲笔书写,存放在皮匣中后,通过专人直接送达皇帝,中间无其他机构经手,且官员需署名、皮匣的钥匙也只有写密折与皇帝拥有,使得全程保密性、信息来源可靠性极高。”
“其次,是密报的范围不同。匦检制:主体广泛,上至官员、下至百姓均可参与,无严格的身份限制。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内容较杂,包括言事、自荐、告密等,既有对政务的建议,也有对官员的举报,甚至涉及民间舆情。
而密折制:主体严格受限,仅限皇帝授予“密折权”的四品以上官员,普通官员和百姓无权使用,且必须实名上奏。内容聚焦敏感政务,如地方吏治、军事动态、官员私下言行等,是皇帝掌控官僚体系的“私人情报网”,如此一来,皇权就可以牢牢的掌控一线消息,使得自身底层根基极其牢固。”
陈羽顿了顿,继续说道: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匦检制与密折制建立的目的不同。匦检制:武则天一个女人当皇帝,太颠覆传统了。哪怕武则天亲手提拔上来、视为心腹的大臣,也不买她的账,像李敬业叛乱、裴炎逼宫。因此,武则天实施告密制度,在利用大规模群众造声势的同时,打击李唐宗亲和朝堂上反对她的人。
而密折制的目的则是为了皇帝控制群臣。通过密折,皇帝可以向不同的官员询问同一件事情,比如各地的灾情、粮价、某些官员的行径。被询问的官员因不知道其他人会如何向皇帝汇报,所以他们谁也不敢向皇帝撒谎,这样皇帝就把各地的官员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老朱,现在你认为密折制能不能对抗文官集团?”
大清朝文官之所以被满清皇帝拿捏死死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密折制上。
密折制使得封建王朝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巅峰。
陈羽在有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还有一众酒馆老友如夏原吉、朱高煦等到加持下,他入仕之后,打算全力施展自身才学与抱负。
但陈羽要做的事很大,因此实施的条件就需要中央高度集权。
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干大事。
所以对抗文官士绅的密折制诞生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再者,
若是想要让大明进行启蒙运动,然后过渡到资本主义,甚至是社会主义,首先需要按照历史的进程,将皇权达到顶峰。
这是历史文明进步的趋势,无法更改。
而陈羽此举则是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
震撼,
无比震撼!
坐在一旁的朱棣,被陈羽对匦检制与密折制的这番深入剖析,给深深的震撼住了。
半晌之后,
朱棣长长吐出一口浊气,感慨道:
“陈兄弟,你的才识真如唐朝诗仙李白的作诗风格一样,充满了天马行空!”
“不得不说,这份从匦检制之上建立起来的密折制,若实施起来,定能让大明后世之君,在皇权上始终稳压文官集团一头!”
“自此,我与父皇为后世儿孙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全被陈兄弟你在一下午的时间内,解决了。”
朱棣在处理国家政务方面弱,那要看与谁比,跟洪武帝朱元璋比那肯定是比不过,但放在整体帝王队列中,那绝对是顶尖的那一批。
因此,
朱棣在陈羽的一番剖析下,明白大明在密折制的建立下,不仅文官集团的这个弊端解决了,就连皇权也将会达到一个极为恐怖的集中。
这是连废除宰相的父皇,都没有达到的皇权高度。
朱棣感慨完一番之后,对着陈羽就开始了猛猛夸赞。
身份摊牌之后,陈羽再次遇到这个场景,还是与之前乐呵呵的一样,坦然的接受了来自大明九五至尊的赞扬。
当然,也少不了一番谦虚。
一时间,内堂的氛围轻快起来。
半晌过后,陈羽笑着说道:
“老朱,别光用嘴说啊,来点实际的。我说了对内阁的看法,那我入仕之后去哪个部门,你定下来没有?”
朱棣点了点头,目光灼灼的盯着陈羽道:
“定下来了!陈兄弟,我决定你就是大明第一任内阁首辅!”
陈羽一愣,眨了眨眼,懵逼在了原地。
老朱说的不是内阁成员,而是内阁首辅。
陈羽记得内阁首辅之前自己说的很清楚,职权近乎于宰相!
朱棣看着陈羽的懵逼样子仿佛很满意,他肃穆的说道:
“陈兄弟,其实在你没有参加恩科之前,我就想要效仿周文王拜姜子牙为太师的故事,在朝中设立帝师一职,供你使用!”
“职权方面不仅行使宰相之权力,即位列百官之上,还允许入殿不拜、赐尚方宝剑!”
位列百官之上!
允许入殿不拜!
赐尚方宝剑!
这几乎已是一位帝王能够赐予人臣的最高特权。
若在进一步,那就要从入仕变成禅让了。
朱棣继续说道:
“不过陈兄弟,你的才干眼下只有寥寥数人知晓,倘若骤然给你这般高的权势,对你而言反倒是弊大于利。所以我起初的想法,是让你先在内阁里历练些时日,把名声闯出来,再正式赐你帝师之位。”
“如今看来,倒是有了更妥当的选择。有了这密折制度,内阁也就不必再刻意打压,毕竟自洪武帝废了宰相之后,就算压下去一个内阁,也还会冒出第二个来。”
“因此,我打算在短期内,让内阁的权势达到顶点,而你陈兄弟,便是内阁首辅。说起来,也就相当于大明朝的宰相了。”
“至于那允许入殿不拜、赐尚方宝剑的特权,我会把它们加在大明‘魁星’这个名号上。”
“陈兄弟,你觉得这样的安排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