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潇湘,雨水时紧时缓。
在细雨笼罩下,省政府的节奏却逐渐加快。李一凡所推动的“中青年干部专项库”已经完成第一轮信息建档,组织部和人社厅在多地实地走访,甚至启用了凡星旗下的数据建模平台,对一批履历清晰、实绩突出的中层干部进行潜力评估。
但接下来,他要动的,并不是数据,而是人心。
?
“你知道潇湘省最大的顽疾是什么?”
深夜,省政府西楼办公室,李一凡对着刚刚从江淮回来的张廷山说道。
“是‘关系链’。”他平静地说,“上一个领导带来的秘书被提了,下一个领导来了,又要换一批自己人。而真正做事的那些干部,永远卡在原地。”
张廷山坐在他对面,表情凝重:“你是要全面拆解‘官场圈子文化’?”
“要。”李一凡毫不含糊。
“你知道,这比打老虎还难。”张廷山苦笑,“那些所谓‘圈子’,不是明面上的利益瓜分,而是潜规则结盟,靠一口气、一顿饭、一个电话,能换多少项目、批多少地,连纪委都未必查得出。”
李一凡起身,走到窗边。
夜色沉沉,星城的灯光隐约浮现。
“正因为难,才必须做。”他语气低沉却坚定,“我要让一批不靠圈子、只凭实绩上来的人,在潇湘有机会翻身。”
“否则我们搞的财政重构、平台治理、产业升级,全部都会被官僚体制吃掉。”
张廷山沉默许久,缓缓开口:“那你准备从哪里动刀?”
“从厅局正职开始。”
?
很快,潇湘省委组织部发布了一份极具冲击力的人事通报:
——全省十三个省直部门,将启动新一轮“竞争性遴选制”试点。凡正处级及以上空缺岗位,一律公开遴选、量化考核、实绩问责。推荐人不纳入评分系统,干部考核将引入第三方面试机制,初定由潇湘省属高等院校、智库机构、国家行政学院潇湘分部提供支持。
一时间,舆论哗然。
这是一次对传统“圈子升迁”最彻底的击打。
许多在系统里“熬资历”的副厅级干部都坐不住了,有人暗中托人给省委书记赵建国递话,有人甚至想绕开程序走关系。
但赵建国一锤定音:“这是省委决定,由李一凡同志牵头,组织部负责执行,纪委同步监察,谁都不能插手。”
而李一凡更是直接在省政府常务会上定下原则:
“谁推人,谁失分;谁跑关系,谁出局。”
?
组织部副部长李永中亲自担任这轮遴选领导小组副组长。他出身基层,在星城市任过组织部副部长,也清楚李一凡的风格。
“李省长不是做做样子。”李永中对组织部年轻干部说,“他是真要把这片土地上的潜力人群重新筛一遍。我们要做的,不是‘保护干部’,是‘替潇湘选人’。”
最终,十三个职位公开挂网,仅仅三天内就收到超过480份报名材料,其中近半数是市级局委正职干部,还有不少来自潇湘驻京办事处、外派机构、国企二级子公司。
为了防止“人情操作”,李一凡还引入了“实战评价”。
——每一位进入终选名单的干部,需接受由“潇湘省级应急管理演练中心”设置的“模拟厅局实战评估”测试:包括24小时极限应变、政策起草能力、媒体应对、上下协同等六大模块。
测试结束后,全省上下哗然。
“哪还有这种提拔方式?像选上市公司cEo。”
“李省长这次真是要翻桌子了。”
“不是圈子,是机制。”
媒体评论迅速刷屏,微信政务号《潇湘政改观察》甚至连发三篇长文,称此次改革为“大夏省级干部选拔制度的一次革命性试验”。
而这,仅仅是开始。
?
一周后,李一凡又在省委会议上抛出“党群部门并轨改革试点”建议:
——拟在部分地市合并部分宣传、网信、群团等组织架构,推行“协同机关一体化管理”。
该议案引发巨大争议。
潇南市委书记率先反对:“这会不会削弱地方党群功能?”
李一凡却反问:“请问你有多少宣传干部,知道什么是短视频爆点?有多少团干,能理解年轻人现在在想什么?”
“不是削弱,是重构。过去的党群系统是塔式,现在必须是网络型。”
他说得斩钉截铁:“再不改,我们的声音永远跟不上时代的喇叭。”
省委书记赵建国没有表态,而是默许通过“潇南、岳阳、星城”三个试点市执行方案。
从此,潇湘进入权力结构调整的深水区。
?
而在民间,一场更为热烈的讨论也在悄然升温。
“你看没看,那个星城市原来当秘书长的梁国涛,现在成了常务副市长,还是竞聘上来的。”
“李省长身边那几个原来县里的干部,现在都在主政地市,真的是一代官风的代表了。”
“我有个在召阳县做财政局副局长的同学,说最近地级市人事调整都很公正,真的看你干了多少事。”
“别的不说,至少现在没人敢明目张胆走门子了。”
?
夜晚,省政府办公室,李一凡刚刚处理完一沓“干部竞聘评分建议函”,长舒一口气。
窗外月色皎洁,他的目光仿佛透过黑夜,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一个摆脱“裙带政治”“圈子升迁”的潇湘,才是真正属于新时代的治理样本。
他缓缓提笔,写下三个字:
“断根风。”
他知道,这条路,会得罪很多人,也会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