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上下都道老太太是个慈祥和蔼的,终日里不过说说笑笑,赏花看戏,享着清福。只有那些真正与她交过手的人才知道,这富贵窝里的老封君,实则是曹公笔下埋下的一枚核弹。
这日,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带了些野味瓜蔬来谢恩。贾母正闲来无事,一听有个积古的老人家来了,立刻让人请进来说话。
刘姥姥战战兢兢地走进荣禧堂,只见满屋锦绣辉煌,珠宝气焰,当中坐着一位白发如银的老夫人,身着缂丝八团锦袄,头戴攒珠勒子,虽满面笑容,却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势。
“老亲家,快请坐。”贾母笑道,“我正想找个老人家说说话儿。”
刘姥姥忙行了大礼,在下首的小杌子上坐了半个屁股,双手紧张地搓着衣角。
“听说你带了好些新鲜瓜菜来?难为你大老远背来。我们这些整日关在府里的人,哪见过这些新鲜物事。”贾母语气亲切,仿佛与故交闲聊。
刘姥姥受宠若惊,连声道:“不过些乡下粗物,老太太不嫌弃就是我们的造化了。”
“这话不对。”贾母微微前倾身子,“你们整日里劳作,种出这些好东西来,才是真本事。我们不过坐享其成罢了。”
一旁,王熙凤笑着插话:“姥姥不知道,我们老太太最爱听乡下趣事,你若有新鲜的,只管说来,让老太太开开心。”
刘姥姥这才放松了些,开始讲起乡下的见闻。她说得生动有趣,把贾母逗得前仰后合,满屋子丫鬟也都抿嘴偷笑。
次日,贾母兴致勃勃,要带刘姥姥游大观园。一行人浩浩荡荡,从沁芳亭到蘅芜苑,再到潇湘馆,贾母亲自为刘姥姥讲解各处景致。
到了栊翠庵,妙玉迎了出来。贾母知她性子孤洁,只在外间喝茶。妙玉奉上老君眉,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贾母喝了半盏,便递给刘姥姥尝尝。
刘姥姥一口饮尽,咂嘴道:“好是好,就是淡了些。”
妙玉眉头微蹙,却碍于贾母在场不便发作。
众人歇了片刻,起身往下一处去。妙玉落在最后,悄悄吩咐丫鬟:“那婆子用过的杯子,别收进来了,搁在外头吧。”
这话恰被回过头的贾母听见。她不动声色,只对妙玉笑道:“多谢你的好茶,改日再来叨扰。”目光却在那被遗弃的杯子上停留一瞬,若有所思。
到了藕香榭,贾母命人在水中亭子里摆饭。凤姐和鸳鸯商量好了要拿刘姥姥取乐,给她一双沉甸甸的四楞象牙镶金筷子。
刘姥姥夹不起鸽子蛋,满桌子乱撵,惹得众人哈哈大笑。贾母虽也笑,却转头对鸳鸯道:“给姥姥换个轻便的乌木筷子来,那个太重,不好使。”
刘姥姥感激地看了贾母一眼,她何尝不知这是大家拿她取笑,但贾母这一句体贴话,让她保住了最后的尊严。
饭后,贾母携刘姥姥在园中散步,细细问及庄稼收成、年景好坏。听刘姥姥说今春干旱,庄稼长势不好,她沉吟片刻,对跟在身后的王夫人道:“回头让账房支二百两银子,送到屯里,给那些收成不好的人家添补些。”
王夫人应了。刘姥姥眼眶发热,想说些感谢的话,却见贾母拍拍她的手,轻声道:“老亲家,你是经过事的,知道民间疾苦。以后常来走动,告诉我些外头的事,免得我们关在府里,成了聋子瞎子。”
刘姥姥连连点头,心里暖烘烘的。这位老太太,是真的懂得体恤人的。
几日后,贾母去清虚观打醮。车马簇簇,声势浩大。观主道人急忙引众道士迎接,钟鼓齐鸣,好不热闹。
正行进间,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因忙着剪各处蜡花,没注意队伍,一头撞进了王熙凤怀里。
凤姐勃然大怒,扬手就是一巴掌,打得那小道士踉跄倒地。又喝道:“小野杂种,往哪里跑!”下人们如狼似虎地围上去,就要拿人。
小道士吓得魂飞魄散,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且慢。”贾母的声音不高,却让全场霎时安静下来。她不是问“谁冲撞了奶奶”,而是立刻说:
“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吓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哪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吓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
这话一出,王熙凤顿时收了怒容,退到一旁。下人们也松了手,让小道士起身。
贾母细细打量那孩子,见他衣衫虽旧,却洗得干净,面容清秀,只是吓得脸色惨白,浑身发抖。她柔声道:“别怕,不打你。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好生送他出去。”
小道士如蒙大赦,连连磕头,被道人领着退出去了。
回府的路上,贾母一直沉默不语。王熙凤察言观色,知她心中不悦,忙上前赔笑:“今日那小子莽撞,幸而老太太宽宏大量。”
贾母看她一眼,淡淡道:“你当家理事,原该有威严。只是那还是个孩子,何苦来?咱们这样人家,宽厚些才是长久之计。”
凤姐连连称是,心里却不以为然。她哪里知道,贾母这番话,竟是一语成谶。
又过数月,府里出了一件大事。
贾赦看中了贾母身边的大丫鬟鸳鸯,要纳为妾室。邢夫人不敢违拗,亲自去找鸳鸯说合。谁知鸳鸯性子刚烈,死活不从。贾赦大怒,扬言她逃不出自己的手心。
这事传到贾母耳中时,她正和薛姨妈、王夫人等玩牌。一听此言,贾母气得浑身乱颤,将牌摔在桌上。
“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她环视满屋子噤若寒蝉的媳妇丫鬟,声音发冷,“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
王夫人忙起身垂头听训,薛姨妈也劝不住,满屋子人跪了一地。
贾母见宝玉也在旁边,便道:“宝玉,我错怪了你娘,你快替你娘说句话罢。”
宝玉笑道:“我娘的不好,老太太骂得骂得;但要保重些,不要气坏了身子。”
贾母这才气稍平,命邢夫人出来,含泪痛斥:“你听他这话,亏你是大家子小姐出身,现当着家,连这么个孩子都不如?我这才听见,鸳鸯的事,可是你大老爷说的?”
邢夫人满面羞惭,无言以对。
贾母又道:“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伏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伏侍我尽了孝的一般。”
这话说得斩钉截铁,不容反驳。邢夫人唯唯而退,自此再不敢提此事。
事后,鸳鸯跪在贾母跟前,泪如雨下:“我这一辈子,横竖不嫁人就是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
贾母叹道:“你这傻孩子,快起来。我既保了你,自然无人敢动你。只是你这誓言也太重了。”她拉起鸳鸯的手,轻轻拍着,“你跟了我这么些年,我岂不知你的性子?放心,有我一日,就护你一日。”
鸳鸯磕头谢恩,心中感念不已。这哪里是主子对奴婢?分明是一个长辈,在动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扞卫一个晚辈作为“人”的尊严。
然而贾府的危机,远不止这一桩。抄检大观园的风波,更是让贾母看透了家族内部的暗流涌动。
那日,王夫人怒气冲冲来回,说在园子里搜出了些“不干净”的东西,要撵几个丫鬟出去。贾母闭目听了,半晌才道:
“你们不知道。这些奶子们,一个个仗着奶过哥儿姐儿,原比别人有些体面,他们就生事……拿一个作法,恰好果然就遇见了一个。”
王夫人一怔,没想到老太太心里如此明白。那些倚老卖老的嬷嬷,借机生事的下人,她都看在眼里,只是不动声色。
“既然你已经查了,该撵的撵出去便是。”贾母睁开眼,目光如炬,“只是别冤枉了好人。咱们这样人家,若自家里先乱了,外人看着更不像话。”
王夫人唯唯应了。贾母看着她退下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这个儿媳,管家严谨,却少了些人情味。一家之主,岂能只知严苛,不知体恤?
时光荏苒,贾府的衰象日渐明显。省亲的排场、婚丧嫁娶的花费,像无底洞般吞噬着家底。贾母心知肚明,却无力回天。她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维系这摇摇欲坠的家族。
直到那个寒冷的冬日,贾母病倒了。
她知道大限将至,将儿孙唤到床前,一一嘱咐。
她摸着宝玉的手,柔声道:“我的儿,你要争气才好。”这是对心头肉最本能的宠溺,也是最后的期许。
转头对贾兰说:“我的兰儿,你母亲是要孝顺的。”同样是“我的”,但“兰儿”就多了一份对孙辈的慈爱,更带着对寡妇李纨的怜惜和嘱托。
看到王熙凤,她说的是:“我的儿,你是太聪明了,将来修修福吧!”她把孙媳妇和亲孙子一样称作“我的儿”,这里面有对凤姐才华的欣赏,更有对她未来命运的担忧和劝解。
最后,她对儿子贾政道:“只是我替你们看着长大了的宝玉、兰儿,你们两个好好的孝顺我吧!”对儿子,用的是“你们”。这是一种吩咐,一种命令,是母子间应有的责任伦理。
就这一字之差,亲疏远近,关怀的重点,全部精准地表达了出来。
贾母去世后,贾府果然如她所料,一步步走向衰败。被抄家时,那些曾经受过贾母恩惠的人,却都暗中相助。
清虚观的道人悄悄收留了无处可去的惜春;刘姥姥闻讯赶来,倾尽家财赎回了巧姐;就连那个曾经挨打的小道士,如今已是观中执事,也在暗中帮衬着贾府后人。
而鸳鸯,在贾母去世后,果然践行誓言,自尽殉主。
临终前,她平静地对袭人说:“老太太待我恩重如山,我这一生,能服侍这样的主子,是修来的福分。她教会我,人无论贵贱,都要活得有尊严。我今日的选择,正是她给我的勇气。”
贾母的一生,富贵至极,却也见证了盛极而衰。她不是不知道家族的危机,只是她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应对——不是锱铢必较的算计,而是用人性的温暖去化解世间的冷酷。
她包容王夫人,不是斗不过,而是一家之主的格局;她把管家权交给凤姐,是看中了她的才干和那股鲜活劲儿,给了她最大的舞台;她疼爱宝玉,不是一味溺爱,而是看透他赤子之心的可贵。
这种识人用人的智慧,比什么考核都厉害。
真正的贵族精神,从来不是你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当你身处金字塔尖时,依然能弯下腰,看见并温暖每一个卑微的灵魂。
贾府最终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但贾母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人格魅力,那种慈悲与智慧交织的光芒,却穿越了时空,照进了后世。
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长者最好的状态:不是手握权柄的威严,而是历经世事后,依然保有的通透与慈悲。
多年后,陈星偶然间读到了关于贾府的故事,深深为贾母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一日,她在梦中竟来到了昔日的荣国府。只见那庭院虽已略显破败,但仍能想见当年的繁华。
恍惚间,她看到了贾母的身影,依旧是那身缂丝八团锦袄,头戴攒珠勒子,正带着一群丫鬟婆子在园中漫步。
陈星鼓起勇气上前,向贾母请教何为真正的贵族精神。
贾母微微一笑,轻声说道:“所谓贵族精神,便是心中有他人,以慈悲和智慧待人。无论身处何位,都能尊重每一个生命,用温暖化解世间的冷漠。”
说完,贾母的身影渐渐消散。
陈星从梦中惊醒,回想起梦中的场景,感慨万千。
他深知,贾母虽已远去,但她所代表的那种精神,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去追求人性的美好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