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睁开了眼睛,盯着漆黑的房顶发呆。伸出胳膊看了一眼,自己还是那个下乡知青,这里既不是原主在凤凰城的家,也不是自己的你那个家小院。
这里是李庄子五保户,李老根的家。摇了摇头,起身看了看窗外,天才刚蒙蒙亮。
穿好衣服走出门,李强看见李老根正在劈柴,一下一下,强壮的动作就不像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
\"醒了?\"李老根头也不抬,\"灶台上有热水,洗把脸跟我去队部。\"
“李爷爷,我来劈柴吧。”李强也不好意思站在边上看老人干活。
李老根看了一眼瘦弱的李强,摇了摇头没说话,继续抡起斧头劈柴。
李强也不再说什么,这具身体也未必能干得了劈柴这活。他用木瓢舀了热水,就着院子里水缸的凉水兑温,简单洗漱。水缸里映出他现在的模样——一张青涩的脸,眼睛大而明亮,头发乱蓬蓬的。这具身体虽然瘦弱,但比前世37岁的啤酒肚强多了。
跟着李老根来到队部,院子里已经聚集了十几个壮劳力。王青山正在分配任务,看到他们来了,招手示意。
\"这是新来的知青李强,从今天起就是咱们李庄子的人了。\"王青山向众人介绍。人群中传来窃窃私语。李强能感觉到各种打量的目光,有好奇的,有冷漠的,也有明显带着敌意的。
\"李治国,你带他去领农具。\"王青山对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说,\"一把镰刀、一把锄头、一个扁担和两个水桶,还有一个柳条筐。
柳河村明天有马车去公社,你可以跟他们的马车去公社把口粮买了。\"
李强跟着李治国来到队部的库房。这是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门口挂着锈迹斑斑的铁锁。李治国从腰间取出一串钥匙,哗啦啦地打开门。
库房里光线昏暗,弥漫着铁锈和桐油的气味。墙上挂着各式农具,地上堆着麻绳、箩筐等杂物。李治国熟练地取下几件工具递给李强:\"镰刀磨过了,小心别割着手。锄头是新打的,扁担是桑木的,结实。\"
李强接过这些陌生的工具,沉甸甸的触感让他意识到,从今天起这些就是他的\"武器\"了。镰刀的刀刃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冷光,锄头的木柄光滑锃亮,显然被无数双手摩挲过。
\"谢谢李叔。\"李强学着村里人的称呼道谢。
李治国摆摆手:\"甭客气。你是城里娃,没干过农活吧?\"
\"没干过,但我学得快。\"李强握紧锄头,感受着它的重量。
\"春耕马上就开始了,有你学的。\"李治国笑了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
回到李老根的小院,老人已经去饲养场了。李强把农具放在墙角,开始打量这个新家。院子不大,东边是猪圈,现在空着;西边有个简易的茅厕;院中央有棵枣树,刚冒出嫩芽。
屋里比昨晚看得更清楚:堂屋兼厨房,土灶旁堆着柴火;东屋是李老根的卧室;西屋现在是他的。墙角有个大水缸,旁边摆着几个陶罐,里面装着粮食和咸菜。
李强决定趁今天有空,好好的观察一下村子。可李强只转悠了半个小时就回来了。村子实在是太小了,李庄子依着河堤而建,一共二十四个院子,房屋基本上都是红砖土坯夹心的茅草房,是有一个院子里是瓦房,看样子也是很久以前建的。
李强爬上了河堤看了一眼,河流离着河堤有四五里地远,李强也懒得过去看了。
自己还要在这里生活很多年,以后有的是机会。
算了,没什么好看的,还是收拾一下住处吧。他打来水,把西屋的土炕和地面擦洗了一遍。李老根的被褥虽然破旧,但洗得很干净,这点让他很安心。
中午,李老根回来时,看见焕然一新的屋子,眉毛挑了挑:\"挺勤快啊。\"
\"应该的。\"李强正在灶台前生火,\"李爷爷,我煮了玉米粥,炒了个土豆丝。\"
李老根凑到锅前闻了闻,难得地露出笑容:\"手艺不错。下午跟我去饲养场看看吧,顺便认认村里的人。\"
饲养场在村子西头,是几间大草棚子。还没走近,就听见此起彼伏的猪叫声。李老根在这里养着二十几头猪和两头牛,两匹马、一头骡子和五头驴。
\"老根叔来啦!\"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跑过来,看到李强时愣了一下,\"这就是新来的知青?\"
\"嗯,叫李强。\"李老根介绍道,\"这是刘铁柱,和我一起养牲口。\"
刘铁柱憨厚地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你好啊,城里人。\"
\"你好,铁柱哥。\"李强友好地伸出手。这个年轻人给他的第一印象不错。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李强跟着李老根学习喂猪、清理猪圈。活又脏又累,但他干得很认真。刘铁柱时不时过来搭把手,顺便给他介绍村里的情况。
\"咱们李庄子穷是穷了点,但人实在。\"刘铁柱一边铲猪粪一边说,\"队长王青山是退伍军人,办事公道。会计赵有才抠门了点,但不贪。最要小心的是副队长马德福,那人一肚子坏水...\"
\"胡咧咧啥呢!\"李老根呵斥道,\"刚来就嚼舌根子。\"
刘铁柱吐了吐舌头,不敢再说了。但李强已经记在心里——任何地方都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农村也不例外。
傍晚收工回家,李强已经腰酸背痛,手上磨出了两个水泡。但奇怪的是,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充实感。也许是因为体力劳动让人没空胡思乱想,也许是因为这里的天空格外开阔,空气特别新鲜。
第二天一早,李强跟着柳河村的马车去公社。赶车的是个满脸皱纹的老汉,车上还坐着几个去赶集的妇女,挎着篮子,包着头巾。刘卫国、赵援朝、林小芳也都坐在车上。
\"李强,你在李庄子还习惯吗?\"林小芳小声问道,手指绞着衣角。她今天换了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两条麻花辫垂在胸前,比前天精神多了。
\"还行,就是农活太累。\"李强笑了笑,展示手上的水泡,\"昨天跟着喂了一天猪,手上就成这样了。\"
刘卫国凑过来看了一眼,吹了声口哨:\"这才哪到哪啊!等春耕开始,有你受的!\"
\"别吓唬人家。\"赵援朝推了刘卫国一把,转向李强,\"其实农村挺好的,空气新鲜,吃的都是绿色食品。\"
李强差点笑出声——这年头哪有什么\"绿色食品\"的概念,连吃饱都是问题。不过赵援朝显然是个乐观主义者。
马车晃晃悠悠走了两个小时才到公社。比起县城,公社驻地更显简陋:一条土路两旁排列着供销社、粮站、卫生所等几栋砖房,墙上刷着\"农业学大寨\"的标语。
\"中午十二点在这集合,过时不候!\"赶车的老汉叮嘱道,\"晚了就自己走回去!\"
刘卫国和赵援朝带着林小芳一起去邮局了。看样子他们是给家里报平安。
李强懒得给家里写信,八分钱也是钱,能省就省。先去粮站,用刚领的粮票买了二十二斤玉米面、八斤白面和两斤小米。又去供销社买了点咸盐、酱油、和煤油。
沉甸甸的粮食袋子压在肩上,让他走路都有些摇晃。接着又去供销社,用剩下的布票扯了六尺劳动布,准备找村里的大神们帮忙做套衣服。
买完必需品,李强这个月发的八块钱已经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