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要看看,这个江风辰能讲出什么花来?”
“说不定就是个绣花枕头,肚里空空呢。”
郭阿四斜着眼,心中冷笑,眼里满是轻蔑。
说起来,他可不是个籍籍无名的小人物。
相反,郭阿四一向以才华横溢自居,自认为不输任何文坛名家。
他大学时便以一篇《我的书记爸爸》横扫全国大学生文学大赛,拔得头筹,风光无限。
一时之间,“青年文坛新星”之名不胫而走,许多出版社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
大三那年,他出版了小说《魔城》,销量破五十万,甚至被改编成漫画和话剧,在奇幻小说圈子里掀起不小波澜。
之后几年,他不甘平凡,频频跨界,办杂志、开文化公司、出诗集、发唱片、写剧本、当导演……几乎将所有文艺领域都涉猎了个遍。
无论在文坛、影坛,甚至音乐圈,都能见到他的名字。他自诩为新时代的“全能才子”,一时间风头无两。
不过,这些年,争议也如影随形。
有不少业内人对他诸多作品提出质疑,指称其多处涉嫌抄袭剽窃。
特别是一位青年作家控诉其盗用了整整三章小说情节,这个官司当年闹得沸沸扬扬,最终郭阿四败诉,判赔十万元并公开致歉。
可他始终不认错,坚称那只是“灵感雷同”,不仅拒不道歉,还在社交平台冷嘲热讽,声称“创作过程中撞梗很正常”。
与他经历很相似的,还有韩涵。
韩涵同样出道甚早,十八岁出版的小说《七重门》大卖两百万册,一跃成为畅销榜常客。
之后也玩转多个领域:搞杂志、写歌词、唱歌、玩赛车、拍电影,一路风风火火,被粉丝称为“跨界偶像”。
两人的经历如出一辙,自然免不了被拿来相互比较。
而这种比较,从未让两人服气彼此,反倒成了心照不宣的敌意源头。
说白了,他们从来都看彼此不顺眼。
而此刻,郭阿四对江风辰的不屑,不只是源于年龄上的优越感,还有一种莫名的排斥。
一个十几岁的小毛孩,凭什么站在讲台上讲课?
而且这人不仅写诗,还写歌词、填词作曲、唱歌、出诗集,样样都成功!
现在还要来大学讲学,未免也太出风头了吧?
“哼,这里面肯定有水分!”
郭阿四冷哼一声,目光扫向讲台,嘴角扬起一抹嘲讽的笑。
其实,倒不是郭阿四一人轻视江风辰。
这台下几千人,轻视他的人大有人在。
原因无他。
江风辰真的太年轻了,甚至有些稚嫩,和第一排那些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此刻,阶梯教室里早已坐满了人,三四百人的讲座教室,后排甚至站了不少人。
还有一些人迟到找不到座位,索性坐在台阶上,显得格外热闹。
台上,江风辰脱下风衣,穿着一件浅灰色针织衫,面容清俊,神色略带拘谨。
他站在讲台中央,目光缓缓扫过人群。
面对台下几千双眼睛,其中还有不少名人名教授,哪怕他再镇定,也不由得感到一丝紧张。
不过,当他在人群中看到井甜、章若南、扬蜜、韩涵,甚至张译谋导演那熟悉的身影时,他嘴角轻轻上扬,神情放松了几分。
深吸一口气,他缓缓开口:
“首先呢,我真的没有想到今天会来这么多人,更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教授、学者、作家、诗人前辈莅临现场。说实话,我受宠若惊。”
他微微一笑,声音清澈温和,带着些许温润腔调:
“我今天来这儿,其实不是来‘讲课’的……我才疏学浅,哪里敢‘讲课’?我只是想和大家聊聊天,谈谈诗歌、聊聊音乐,说一说这些年我对创作的一些感悟,也希望能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
他说得诚恳、谦逊,没有半点炫耀之意。
这番话一出口,原本略显浮躁的会场顿时安静了许多。
第一排那些头发花白的老教授们微微点头,有的面露欣慰,有的脸上露出几分笑意。
在华国这样讲究礼数和辈分的地方,年轻人要想赢得认可,谦逊和尊重是第一步。
江风辰显然懂得这个道理。
可这一切,落在郭阿四眼里,却是另一番解读。
“啧,果然心虚了。”
郭阿四冷笑一声,斜靠着椅背,对旁边的扬蜜低声说道:
“蜜蜜,我看这个江风辰也没什么本事,他那些诗我也看过几首……写得是有点意思,但那种情绪和意境,跟他这年纪也太不符了,说不定就是在哪儿抄来的。”
扬蜜原本正全神贯注地听着,一听这话,眉头微皱,转过头看了他一眼,小声说道:
“郭导,你话可不能这么说啊。江老师的诗集《生如夏花》上市都快三个月了,网上读者评论十几万条,一直好评如潮。如果真有抄袭嫌疑,早就有人爆出来了。”
“哎呀,蜜蜜,你太认真了!”
郭阿四笑得有些牵强:“我就是随口一说,怀疑嘛,又没证据……”
他声音虽低,但一旁的韩涵却听得一清二楚。
韩涵把玩着手机,似笑非笑地看向他,冷不丁来了一句:
“没有证据就说别人抄袭?这可不是‘怀疑’那么简单哦,郭导,你这已经涉嫌诽谤了。”
他顿了顿,语气不重,却字字诛心:
“而且,要说抄袭,倒是郭导的《落花知多少》……当年可是被人实锤抄袭了三章呢。不仅证据齐全,法院判决都下来了,您不会忘了吧?”
话音一落,原本还在窃窃私语的几位同学顿时齐刷刷看向郭阿四。
郭阿四脸色一僵,嘴角抽了抽,想反驳却又一时语塞,半晌才憋出一句:“那……那是误会……”
韩涵“呵呵”一笑,懒得再理他。
扬蜜偷偷瞥了郭阿四一眼,眼底闪过一丝讥讽。
与此同时,台上的江风辰依旧在娓娓道来。
讲台之上,江风辰静立如松,目光如炬,环视台下坐得整整齐齐的上百名学子与教授,片刻沉默后,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我曾经说过,读书所为何事?”
他声音不大,却在阶梯教室中激起回响,如山间初雷,滚滚而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话音落下,现场顿时寂然,仿佛空气都凝滞了半秒。
他顿了顿,眉宇之间掠过一丝冷峻,语气一转,低沉而有力地说道:
“可是最近,我看到互联网上有人,甚至不少人,为了博流量,吸引眼球,拿我说的这几句话来嘲讽,说这些话是假大空,是装腔作势,是假正经。”
江风辰的声音突然变得锋利,像一柄寒光逼人的长剑:
“他们说,在这个时代讲这些,是装,是虚,是毫无意义的自我感动。”
他眼神愈发凌厉,一字一句,铿锵有力:
“对此,我今天必须要做个解释。”
他向前一步,目光如炬,盯着台下的年轻学子们。
“在座的绝大多数,都是大学生,正在读书求学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你们一生中最重要的筑基期,是你们精神世界尚未完全定型、人生观尚在建立的关键时刻。你们会思考:读书是为了什么?考个好分数?找份好工作?拿到一纸文凭?当然,这些都重要。但如果一个人一生只为吃饭谋生而读书,那人之所以为‘人’,与禽兽又有多少差别?”
台下众人屏息凝神,鸦雀无声。
江风辰的声音渐渐高昂,透着激昂之气:
“我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读书,是为了求知,但更是为了明理,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如果不去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不去追问时代的责任、民族的命运,那还有谁去承担这份道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是理想吗?是。是空话吗?不是!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对华夏文化几千年来知识分子精神的最高总结,是千百年来士人的使命、担当与信念的汇聚!我们如果连这样的话都不敢说、不愿说,还能谈什么文化传承?还能谈什么民族复兴?”
他说到这,突然一顿,眼神穿透众人。
“你们要明白,正是因为有人把崇高理想讽刺成笑话,我们才更要扞卫它。有人笑你读圣贤书、讲家国情怀,那就让他们看看,真正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是书斋里的虫豸,而是可以顶天立地,心怀家国,手握笔剑的人!”
哗——
不知是谁先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许多年轻人眼中闪着光,有些早已热血沸腾。
“江老师说得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我作为知识分子的理想!”
“呜呜呜,江老师总结的太好了,江老师说出了我的心声!”
“支持江老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以后这就是我的座右铭!时刻铭记!”
……
江风辰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继续说道:
“刚才,我们谈的是做学问的目标与志向,是一个读书人为何而学,为何而思。”
“接下来,我们再谈一谈做学问的‘境界’。”
他说话的节奏慢了下来,眼神中却多了几分沉思的厚重感。
“我认为,做学问有三重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一不经历这三种境界的洗礼。”
说到这里,他停了停,目光扫向第一排。
果然,老教授们已然交头接耳,不少人面露疑色。
其中一位满头银发、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教授率先发问,语气带着认真与谦逊:
“小江老师,敢问这三重境界是如何划分的?老夫教了一辈子书,做了一辈子学问,倒是头一次听说,读书还有三重境界。”
另一位教授笑道:“是啊,小江老师,我研究文史几十年,不知现在在第几层?”
“闻所未闻,还请小江老师赐教!”
……
江风辰微微一笑,转过身,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写下第一行字。
“做学问的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他写得极慢,每一笔都落得铿锵有力。
他用的是瘦金体——挺拔俊逸、筋骨劲透,仿若铁划银钩,清刚中透着凛然之气。
黑板上的字体一出,教室里一片低低惊叹声。
“这字……太漂亮了!”
“这是什么字体?我怎么从没见过!”
“挺拔如松,婉转如丝,气韵生动……”
……
这个世界并没有瘦金体,很多人还从未见过这样潇洒俊逸,挺拔如剑的字体。
坐在后排的一位须发皆白、身着墨绿色斜襟长衫的老者突然站起身来,双眼死死盯着黑板,竟激动得声音都微微颤抖起来。
他是京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资深书法教授,号称“当代隶书三大家”之一,名叫张乾清。
“江老师,请问您这字,是自创的吗?这……这已经不是临帖层次了,这是独立风骨,是有自己体系的书体啊!”
张乾清走上前几步,激动得几乎走神:
“这……这是楷书?行楷?可比楷书还更瘦挺分明,又多了一丝剑意在里头……有古意,但不古板,灵动如龙,真是太难得了!”
他转过头,一脸激赏地看着江风辰:
“你这板书,若你愿意,我建议我们书法研究中心立刻立项专题研究,未来可能就是一门新书体的起源!江老师,你恐怕不仅是学问做得好,在书法上也是国宝级的天赋!”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掌声与惊呼。
“卧槽,这有点夸张了吧?”有学生愣住了。
一个书法专业的学生直接反驳:
“夸张?你懂个鸡毛,这字体简直是开创了一个流派啊!”
他旁边几个书法专业的同学也跟着附和:
“自成一派,卓然成家!”
“张乾清教授,那可是国宝级书法艺术大家,故宫博物院的名字就是张教授亲笔提的,他的话你们也敢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