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被称为【沉默的螺旋】。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对孤立和被排斥有着天然的恐惧,这种恐惧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所以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之前,通常会观察周围的“意见气候”,试图判断哪些意见占主导,哪些意见是弱势的。
当人们感觉自己的意见属于“优势意见”或与感知到的多数一致时,他们会更自信,感觉受到支持,因此更愿意公开表达,甚至可能表现得更加活跃和大声。
而当人们感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劣势意见”或少数派时,出于对遭到孤立、嘲笑、排斥的恐惧,他们倾向于保持沉默,即使内心并不同意主流观点。
即使表达,也可能显得犹豫不决或语气较弱。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进入对方的舆论阵地之后,见到对方铺天盖地的言论,即便心中忿忿,为了不引起对方的集体围攻,常常也会选择沉默。
双方通常会选择龟缩在自己的阵地里,并且在双方的阵地中间,制造出一片模糊的缓冲地带。
但如果这时候有一群人有组织、有规模地进入对方舆论阵地,营造出该观点在此阵地内突然变得声势浩大甚至占据主流的假象,那些原本不敢发声的人便有可能认为自己处于优势,于是主动加入到表达意见中去。
即使原本主流观点内部也存在一些温和、理性或反思的声音,“入侵”群体的极端化、挑衅性表达,往往会被视为对整个群体的攻击。
这会引起一部分原来可能并不那么激烈的人的反感、不安甚至愤怒,他们也可能为了更有效地‘扞卫’群体或出于对‘背叛’标签的恐惧,被迫或主动地表现得更为强硬、立场鲜明地去对抗,甚至接受或认同了那些被曲解的群体概念。
——在新昌底层,为贾里德家族说话的声音被迅速打成“走狗”,而在贾里德家族内部,主张克制的声音则被贴上“懦夫”、“叛徒”标签。
伴随着这种充满挑衅的“入侵”及其引发的激烈反弹,原本模糊的地带,在“从众”和“站队”的压力下,便会被迅速压缩为尖锐的对立。
毫无疑问,有人不仅在底层煽风点火,制造反抗的土壤;同时,他们还在贾里德家族内部浇油,煽动起强硬镇压的狂热。
底层的暴动和混乱,成了家族内部强硬派“必须”采取残酷高压的完美借口,而血腥镇压一旦开始,必然波及无辜,制造更多真实的仇恨和伤亡——这反过来又为煽动者提供弹药。
这种情况其实非常常见,在江台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有利益冲突的企业经常挑起对方与当地势力的冲突,然后一旦发生流血事件就大肆宣传。
不过次数多了,江台人也不傻,现在最多就嘴上叨叨,手上绝对不动手。
毕竟一旦动起手来,普通人即便有武器,也没法对抗企业的正规安保部队。
但新昌这里不一样,这里的人好像之前没怎么吃过这一套,现在看起来效果很好。
贾里德家族内部由于陈辰的到来,不少人都已经意识到了老教父有想要挑选继承人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家族内部的少壮派中,有不少人都会想要利用这一次机会来表现自己,以达到增加声望的目的——他们通常会更加倾向于用一些强硬的手段镇压这场骚乱。
“……怎么搞得好像我是那个推波助澜的了?”
陈辰嘀咕着,犹豫要不要把这个信息立即同步给里卡多。
里卡多的性格稍微有些急躁,不排除他知道这件事之后急急忙忙就要报复回去,而这件事的背后有可能会有基金会参与。
到时候他一个小头目,枪打出头鸟,说不定就无声无息消失了。
陈辰还是决定先给莫里发消息,也不知道都这个点了,这位老头睡没睡。
消息才发过去没多久,这位教父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您老人家还没睡呢?”陈辰接起了电话。
“老人家睡得浅,起夜呢。”
莫里略带低沉沙哑的声音传了过来。
“这件事情……你先别动。”他不紧不慢地说道,“让那些跳出来喊打喊杀的小子们闹,正好看看……谁是真蠢,谁是蟋蟀。”
“那会死很多人噢。”陈辰提醒道。
电话那头的教父轻笑了两声:“那时候就得让你帮帮忙了。”
“您老人家可真会为难人啊。”陈辰叹了口气。
莫里想要他去干预——但不是现在,而是在事态即将失控之前。
恰巧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试验一下家族中究竟谁有能力解决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