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对比很说明问题啊。”
张弛的手指划过一行关键数字。
在约翰人的殖民时代,勃固地区的普通农民,人均拥有可耕种土地仅一亩出头。
这点地,刨去地租苛捐杂税,糊口都难。
现在呢?
经过张弛和以张广松为首的行政团队的强力措施,在南洋国防军的武力威慑下,南洋政府强制收回、赎买了大地主、大庄园主的超额土地。
加上组织移民和军队农垦师的大力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勃固地区农业人口人均拥有可耕种土地,达到了6.3亩,直接翻了几番。
这个数据看起来不多。
但新大夏建国后,人均也不过拥有2.4亩左右的土地。
这么一比,这6.3亩可就是相当之多了。
当然,和白鹰的人均11.7亩还是没得比。
“六亩……” 张广松默默心算了一下东南亚的水稻产量。
得益于热带气候、改良稻种和初步推广的化肥,勃固地区的水稻一年普遍可收两到三季。
保守估计,每亩单季产量按400斤计。
(后世杂交稻能到800公斤)
6.3亩 * 2.5季(平均) * 400斤\/亩\/季 = 6300斤
按壮劳力年消耗600斤原粮计,这产量远超一个人一年的口粮需求,还有大量富余可用于出售、储备或饲养家禽家畜。
“丰衣足食,根基已稳啊。” 张广松感慨道,“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安全有了基本保障。这是安民兴邦的基石啊。”
“基石是有了。” 张弛却话锋一转,拿起旁边的茶杯抿了一口,意有所指的道,“但广松,你想过没有,这基石能承载多重的未来?”
张广松微微一愣:“大统领的意思是?”
张弛放下茶杯,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脑中飞速盘算:
“我们按一户典型家庭算。一对壮年夫妻,赡养两位老人——这很常见吧?目前人均6亩,一户四口(两老两壮),那就是24亩地。精耕细作,再搞点副业,日子会很宽裕,供孩子读书也不成问题。”
他顿了顿,继续预估道:
“但是,如果这对夫妻,未来响应国家号召,生育了四个孩子呢? 加上老人,就是八口之家。人均耕地瞬间就降到了3亩。
虽然还是比约翰人时代强,但扣除口粮、必要的生产投入和赋税,剩下的余粮,还能轻松供四个孩子都脱产去读书吗?
特别是如果要读中学、甚至大学?恐怕就捉襟见肘了,到时候恐怕孩子大了就得回家帮忙干活。”
当下张弛施行的是强制义务教育,由国家出钱、出免费午餐的义务教育只管小学阶段,凡是孩子到了年龄不去上课的,对父母先罚款,拒不改正的就拉去坐牢改造。
这固然能减少文盲,增加识字率,但小学之后呢?
南洋想要发展建设,需要的是更多的中学,乃至大学人才。
而对于农村来说,上中学、大学,除了学费,大头在于交通费(学校必然离农村很远)、住宿费、餐饮费……
张广松眉头微蹙,明白了张弛的担忧:
“确实,孩子一多,人均资源就摊薄了,教育投入的压力会剧增。或许……鼓励生育的同时,也要强调优生优育,量力而行?或者,生两个、三个,集中资源培养,也是不错的选择?”
“量力而行?生两三个?” 张弛的声音陡然拔高,让张广松心头一跳。
“广松,你这种思想,很危险。这是典型的‘小富即安’,是对国家未来、对民族前途的极端不负责任。”
张弛这倒不是上纲上线,而是他很清楚,在东南亚这个复杂的地区,华人的绝对人口比例永远是一根红线。
至于放任这根红线被越过的后果是什么?他在后世可见的太多了。
就好像现在的丘首相,绝对无法想象,联合王国的首相和首都市长,竟然能都是阿三哥。
现在的戴将军,能想得到,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高卢,变成了高卢斯坦,满大街的都是内个嘛?
这些张弛穿越前可都亲眼见到了,由不得他不警惕。
他伸手一指:
“看看我们拥有什么?数不尽的肥沃土地等待开垦,地下埋藏着海量的石油,橡胶、锡矿、森林资源取之不尽,海洋渔获丰饶无比。还有正在飞速发展的工业,我们缺的是什么?是人,是血脉相连、文化同源的华人。是能扎根于此、繁衍生息、建设保卫这片新家园的同胞。”
他的语气斩钉截铁,在这件事上,不管其他人怎么想,哪怕是搞一言堂,他也要强制推行:
“南洋合众国,要想真正成为我们华夏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成为后世子孙无忧无虑的‘后花园’,靠什么? 靠的就是人。
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像种子一样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的华人。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一切都是空谈。什么工业强国,什么文化传承,到时候都是沙滩上的城堡。”
他拿起报告,用力点了点那个“人均6亩”的数字:
“现在这点土地压力算什么?我们有能力开垦更多,我们的农业技术会进步,产量会提高,我们的工业发展起来,可以吸纳更多人口就业,减轻土地负担。我们的石油卖出去,换回粮食、设备,绰绰有余。
资源,从来不是我们限制人口的理由,思想上的畏缩和懈怠才是。”
张弛目光炯炯,拍了下桌子:
“在我看来,一对健康的华人夫妇,生四五个孩子,那是本分。生六七个,值得嘉奖。生八九个,那是功臣,是民族英雄,国家要大力表彰。要给予实实在在的补贴和荣誉。要让多生、优生成为社会新风尚。
要让那些只生一两个,甚至不生的,感到羞愧,觉得对不起国家提供的这方乐土,对不起祖宗开疆拓土的艰辛,生得少于四个?那是对国家战略的不忠诚,是对民族未来的不负责。”
国情不同,自然政策不同。
张弛很清楚,在南洋,华人要是不生,那他和大家今天所为之奋斗的一切就真的是给土人做嫁衣了。
这番掷地有声、充满强烈意志的话语,让张广松听得心潮澎湃又深感震撼。
他意识到,大统领的人口战略,其雄心远超他的想象,这几乎是一场要求全民参与的、关乎民族生存空间拓展的“生育战争”。
作为首席内阁辅佐,大统领的要求自然是能理解的要执行,不能理解的更要坚决执行。
于是张广松拍着胸脯保证道:
“是,大统领,我明白了。我会立刻组织内政、教育、卫生等部门,研究制定系统性的鼓励生育政策,从孕期保健、分娩补贴、多子女家庭税收减免、教育津贴、住房优先,到社会荣誉表彰,全方位保障和支持。
务必让为国生育、开枝散叶成为深入人心的国策。”
“嗯。” 张弛的脸色这才缓和下来,重新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鲜嫩的清蒸石斑鱼肉,“这就对了。土地、粮食、资源,都不是问题。”
“有问题,我们靠发展解决问题嘛。只要我们有这个决心和魄力,我们一定能创造一个属于南洋数亿华人的伟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