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港梁道明,得我朝廷之助,聚拢海外汉民,于旧港之地,再立新城,开垦良田,商贸繁盛,其势大涨。
定波宣慰使黄森屏,以大明农法耕作,以大明律法治民,其地虽小,然兵精粮足,已成南洋一处安稳乐土……”
听到这里,朱元璋微微颔首。
这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是他亲手布下的棋子,如今看来,落子无悔。
内侍顿了顿,继续念道:“……梁道明与海寇陈祖义,于海上数次接战。
陈祖义船坚人多,本占上风。然梁道明部忽得新式火炮,其炮猛烈,射程极远,远胜寻常火炮。
陈祖义连番大败,已退守巢穴,不敢轻易出海……”
“新式火炮?”
朱元璋的手指停住了。
他抬起眼,眸光深邃如渊。
咱大明水师换装的火炮,连汤和都赞不绝口,称之为海上利器。
梁道明远在万里之外的旧港,从哪里搞到的这种东西?
他瞥了一眼身旁的朱标。
朱标也是眉头微蹙,垂了下眼。
朱元璋的脑海中,瞬间闪过一张总是带着几分懒散、几分戏谑,却仿佛能将天下万事都算计在内的年轻脸庞。
除了那个小子,还能有谁?
咱不过是默许他给梁道明送去一些工匠学者,他倒好,连带着把大明水师的看家本领都给送出去了!
这手,伸得可真够长的!
不,一个侯爷,手还没那么长。
朱元璋瞥了一眼故作疑惑的朱标。
心中冷哼一声,脸上却不动声色,反而浮现出一丝玩味的笑意。
也好。
用大明的炮,去打那些不服大明管教的贼寇,让他们自己去狗咬狗,咱倒是省心了。
他心中念头转过,摆了摆手,示意内侍继续。
“……陈祖义遣人暗中联络定波宣慰司,欲求归降,为陛下效力。
宣慰使黄森屏言,大盗巨寇,人人得而诛之,若欲归附,须有诚意。兹事体大,宜恭请圣裁……”
“好一个‘人人得而诛之’!”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一拍桌案,龙颜大悦,“这才是咱大明的气魄!咱的天下,岂容这等贼寇讨价还价!”
朱标也躬身道:“父皇英明。以利导之,以法绳之,以威慑之。此番南洋大势已定,不需我朝再费一兵一卒,只需静待其变即可。”
“嗯,”朱元璋看向奏报的最后,“咱记得,科学院派了些学生?那些小子呢,如何了?”
“回陛下,”内侍道,“奏报上说,郑和等皇家科学院学子,已随船队抵达旧港,正协助梁道明规划新城,勘探矿脉,绘制海图……
他们上书言,海外天地广阔,所学无穷,恳请陛下允其继续游历,为大明带回万国风物志。”
“哈哈哈!”朱元璋放声大笑,“好!好一群有志气的小子!咱的驸马,教出了一群好学生!准了!让他们去!咱倒要看看,他们能给咱带回什么!”
他站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大舆图前。
这幅舆图,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
在陆知白的修修改改下,在无数出海归来的船员、学子带回的信息补充下,它变得无比精细,无比广阔。
大明的疆域之外,是蔚蓝的、一望无际的海洋。
海洋之上,点缀着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岛屿和陆地,上面用小字标注着:旧港、渤泥、吕宋、满剌加……
一个越来越近、越发详细的世界,正在这张图上,在大明君臣的眼前,缓缓展开。
……
栖霞山,广智侯府。
陆知白正躺在院子里的摇椅上,悠闲地晒着太阳。
他的小女儿正抓着他的手指,咿咿呀呀地叫着“爹爹”,儿子则在一旁拿着木剑,有模有样地比划着,嘴里喊着“打倭寇”。
公主朱长乐,坐在一旁,怀里抱着大女儿,正在作画。
岁月静好,仿佛朝堂上的所有风波,都与这座小院无关。
周志新一身绯色官袍,快步走进院子。
他如今已是江宁知县,把那个曾经的龙潭虎穴治理得井井有条,昔日的青涩早已褪去,换上了一身沉稳干练。
“公主殿下,老师。”周志新恭敬行礼。
“嗯,坐。”陆知白眼睛都没睁开,懒洋洋地道,“看你这春风得意的样子,城里又有什么新鲜事?”
“南洋的船队回来了。”周志新从袖中取出一封信,“这是宫里抄录的奏报。”
陆知白这才睁开眼,接过信,慢悠悠地看着。
信上的内容,与武英殿中的那份别无二致。
“不错,梁道明还算有点脑子。”陆知白看完,满意地点了点头,“陈祖义那边呢?没闹出什么幺蛾子吧?”
“没有,”周志新笑道,“据说他被梁道明的炮火吓破了胆,派去求降的人,被宣慰使给骂了回去,如今还在等陛下的决断。”
“那就好。”陆知白将信纸随手一放,“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活法,他降不降,其实无关大局……对了,郑和他们呢?”
“还在南洋,说是要丈量世界。”周志新说起自己的同窗,眼中满是敬佩和向往,“老师,您当初让他们出海,就是为了今天吧?”
“我只是把种子撒下去,”陆知白重新闭上眼,轻轻晃着摇椅,“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要看他们自己,也要看这片土地够不够肥沃。现在看来,陛下这位园丁,把地养得不错。”
周志新深以为然。
若非天子有着吞纳四海的胸襟与魄力,老师再多的奇思妙想,也终究是空中楼阁。
正在此时,一名侯府的管家匆匆前来。
“侯爷,宫里来人了,陛下召您即刻进宫。”
陆知白叹了口气,从摇椅上坐起身,伸了个懒腰。
“得,清闲日子又到头了……”
他拍了拍周志新的肩膀,“走吧,你也跟我一起去,正好让陛下看看,他亲手磨出来的这把刀,如今有多锋利。”
当陆知白再次踏入武英殿时,朱元璋正和太子朱标,站在那幅巨大的世界舆图前。
“儿臣,参见父皇,参见太子殿下。”陆知白躬身行礼。
“免了。”朱元璋转过身,一双眼睛似笑非笑地盯着他,“驸马,咱听说,南洋那边,有人用上了咱水师的新炮,威力不俗啊。”
“哦?”陆知白一脸“茫然”,“竟有此事?那可是天大的好事。想必是海外汉人勤奋好学,自发钻研,青出于蓝了。此乃我大明之幸,万民之幸。”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把事情推得一干二净。
朱标在一旁看得忍俊不禁。也只有自己这个妹夫,敢在父皇面前如此演戏。
朱元璋指着陆知白,笑骂道:“你这个滑头!在咱面前还装!说吧,除了火炮,你还偷偷给梁道明送了什么好东西?”
“父皇明鉴,”陆知白收起玩笑的神色,正色道,“儿臣只是给了他们一些希望。”
他走到舆图前,手指点在旧港的位置。
“儿臣给了他们更好的耕作方法,让他们能吃饱饭;给了他们基础的营造图纸,让他们能建起坚固的城池,抵御风雨;给了他们蒙学的课本,让他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
他顿了顿,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朱元璋。
“至于火炮,儿臣只是让人提了一句,想要不受欺负,就要有更硬的拳头。至于他们怎么造出拳头,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儿臣相信,只要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就能自己站起来,成为我大明扎在南洋最稳固的桩子。”
朱元璋沉默了。
他看着舆图上那片广阔的蓝色,看着那些曾经只是一个个模糊地名的岛屿,如今却仿佛有了生命,有了脉搏。
许久,他才长长地叹了口气。
“你做的,比咱想的,要远得多。”
他转头看向朱标,“标儿,你这个妹夫,是你将来最大的臂助。有他在,咱放心。”
朱标郑重地点了点头,“儿臣明白。”
“北平的行在,宫殿地基已经快打好了。”朱元璋的目光,从南洋移到了北方,“再有些年,等迁都完成,你登基之后,便可君临天下。
届时,大明双京并立,北镇草原,南控四海,陆权海权,尽握手中。这才是咱朱家,真正的万世基业!”
陆知白静静地听着。
历史的洪流,终究是在他的努力下,拐进了一个全新的河道。
朱棣安心地在北平做他的燕王,练着兵,防着蒙古,再没有了靖难之心。因为他的大哥依旧健在,大明的未来一片光明。
马皇后和朱雄英,健康平安,每日锻炼。
徐达、李文忠这些名将,也因为及时的医疗,得以安享晚年,成了大明军方的定海神针。
一些本该在空印案、胡惟庸案中死去的无数官员,如今也各司其职,为这个蒸蒸日上的庞大帝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他自己,也从一个只想保命的穿越者,变成了这个伟大时代的总设计师之一。
“父皇,”陆知白忽然开口,脸上带着微笑,“算算日子,快要两年了,派往黄金洲的探险队,一年半载的也该回来了。”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新的图纸,在御案上缓缓展开。
看着那黄金洲的地图。
那两块广袤的大陆。
朱元璋和朱标,都露出笑容。
朱元璋流露回想之色。
“头一回听你说起,海外的良种,还以为是在瞎扯……心觉这小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朱标忍俊不禁:“如今,那红薯,土豆,已是越种越广。”
“那辣椒,倒挺带劲……就是那玉米,不太行啊。”朱元璋一副揶揄之色。
“没事,下回他们指定还能带回来新的作物。”陆知白笑了。
他抬头望向殿外,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春意盎然。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而大明的征途,是星辰,是大海。
(全书完)
【完结撒花!
鞠躬,感谢每位读者!
不管怎样,感谢您在番茄茫茫多的书海里点开本书。
这怎么不是一种缘分呢?
还有些剧情需要交代,会在番外里写。
有什么想看的东西,也可以点菜。
根据平台规定,番外一共有十万字的额度。
.
未来,我要躺一段时间,先研究下短篇小说。
长篇连载实在是令人头秃。
以后呢,我会迎合下沉市场,不会再写需要严谨、考据之类吃力不讨好的书了。
最后。
期待一个完结飞吧︿( ̄︶ ̄)︿
这样就有心情去钟山明孝陵看望老朱了~
下本再见(挥爪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