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咱们还是投降吧!”一旁的参军小心翼翼地说道,“明军势大,咱们根本不是对手。若是抵抗,只会让昌城百姓遭殃,不如开城投降,还能保住性命。”
朴灿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投降!咱们投降!快,去准备白旗,打开城门,我要亲自去迎接大明将军!”
半个时辰后,昌城城门缓缓打开,朴灿带着几个亲信,举着白旗,站在城门旁。远远地,他看到一队明军骑兵疾驰而来,为首的正是张超。张超骑着战马,一身黑色铠甲,眼神锐利如鹰,让朴灿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昌城守将朴灿,参见大明将军!”朴灿连忙躬身行礼,声音带着颤抖。
张超勒住马,目光扫过朴灿,语气平淡:“你倒是识时务,免去了一场厮杀。传我命令,大军进城,接管城门和粮仓,不得骚扰百姓。”
“是!是!”朴灿连忙应道,侧身让开道路。
明军士兵有序地进入昌城,没有抢掠,没有喧哗,只是默默地接管了城池的各个要害部位。朴灿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心中松了一口气——还好他选择了投降,否则,昌城恐怕早就变成一片废墟了。
拿下昌城后,张超没有多做停留,只留下一百名士兵驻守,便率领大军继续南下,直奔朔州。朔州守将金成焕得知昌城失守的消息后,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他知道,自己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与其抵抗,不如主动投降,还能谋个好前程。
所以张超的大军还没有抵达朔州城下时,朔州守将金成焕早已打开城门,捧着朔州的印信,站在城门旁等候。他穿着一身崭新的官服,脸上带着讨好的笑容,看到张超后,连忙迎了上去:“朔州守将金成焕,参见大明将军!末将久仰将军威名,今日能见到将军,实在是三生有幸!”
张超接过印信,随手递给身旁的参军,目光落在金成焕身上:“你倒比其他人机灵,知道主动投降。放心,只要你约束好百姓,不与明军为敌,我自然不会亏待你。”
“谢将军!谢将军!”金成焕大喜过望,连忙躬身行礼,“末将愿为明军引路,协助将军拿下安州!”
张超笑了笑:“引路就不必了,你只需留在朔州,将朔州的军情写成文书,交给我的参军即可。另外,传我命令,大军在朔州休整半日,明日清晨继续南下。
“是!末将领命!”金成焕连忙应道,心中暗自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朝鲜王国和大明建立的时间差不多,到现在也有二百多年,官僚体系已经烂到骨子里了,官员大多已经忘了百姓、君主。
眼里只有自己和金银。
所以明军所到之处朝鲜军民无不望风而降,基本没有强烈抵抗。
就在张超率领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的时候,韩勇率领的另一路大军,也正在向熙川推进。熙川位于义州和安州之间,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城池,守将朴正浩是光海君的亲信,性格固执,为人愚忠,得知明军来袭的消息后,他不仅没有选择投降,反而下令加固城墙,招募士兵,准备与明军决一死战。
韩勇站在熙川城外的一处高坡上,望着城头上密密麻麻的朝鲜士兵,眉头微微皱起。他穿着一身青色铠甲,腰间佩着一柄长枪,脸上带着一丝凝重——这是他南下以来,遇到的第一个敢于抵抗的朝鲜城池,虽然他知道熙川的兵力并不强,但朴正浩的抵抗,还是让他有些意外。
“将军,熙川守将朴正浩派人送来战书,说要与咱们决战到底,还说. . . . . .还说明军是‘入侵之敌’,让咱们尽快撤军。”副将拿着一封战书,走到韩勇身边,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
韩勇接过战书,看都没看,就扔在地上,声音冰冷:“入侵之敌?朝鲜本就是大明的附属国,当年壬辰倭乱,若不是大明出兵相助,他们早就亡国了。如今大明出兵,是为了平定他们的内乱,扶持正统,怎么能算是入侵?”
他指着城头上的朝鲜士兵,对副将说道:“你看城头上的那些士兵,有的连甲胄都没有,手里拿着的还是锄头和镰刀,这样的军队,也敢跟咱们大明的精锐抗衡?传我命令,火炮营立即架设火炮,明日清晨,准时攻城!”
“是!末将领命!”副将应了一声,转身去传达命令。
当天下午,明军的火炮营便开始在熙川城外架设火炮。几十门大小火炮整齐地排列在城外的平地上,炮身泛着冷硬的铁光,炮口齐齐对准熙川的城墙。
负责火炮营的都司周正,正指挥着士兵们检查火炮,填装火药,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他知道,明日的攻城战,火炮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城头上,朴正浩看着明军架设火炮的场景,脸色苍白,却依旧强装镇定。他走到士兵身边,拍了拍一个年轻士兵的肩膀:“弟兄们,明军虽然强大,但咱们身后就是熙川的百姓,若是咱们投降,百姓们就会遭殃!咱们一定要守住熙川,让明军知道,咱们朝鲜士兵也有骨气!”
那名年轻士兵点了点头,可眼神中却充满了恐惧——他是临时征召来的农民,根本没打过仗,一想到明日明军的火炮会轰向城墙,他就忍不住浑身发抖。
夜幕降临,熙川城外一片寂静,只有明军营地的篝火在黑暗中闪烁。韩勇坐在营帐内,看着地图,心中盘算着明日的攻城计划。他知道,熙川的城墙并不高,只要火炮能轰开一个缺口,步兵就能趁机冲进城去,拿下熙川,不过是时间问题。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明军营地便响起了集结号。士兵们迅速列好队形,火炮营的士兵们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只待韩勇一声令下,便会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