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来了。
但这一年李缘却感觉过得很是快速。
仿佛昨天才过完元宵节,今天就到了农忙时节一样。
不知不觉间,他已经从冬装改为了单衣。
这期间,除了回后世给嬴政他们下一些资料和影视外,他好像没干什么事。
“你是不是玩傻了?”
听到他的感慨,嬴政有些无语:“什么叫今年?你除了来的第一年给那三个部门开了个头以外,这几年你干过事吗?”
李缘闭上了眼,不想说话。
两人之间已经很熟悉了,熟悉到双方之间互怼已经成为了平常。
“月氏又来人了。”嬴政看着面前的文件说道。
“又是来求援的?”
“对。”
“他们和东胡打了快十个月了吧?”
“严谨点,只有前三个月,后面一直在对峙,只是偶尔打几场而已。”嬴政说:“前几天李牧都直接把信写到我这来了,说想调回来算了,东胡和月氏都不想这么耗下去了。”
“但双方都拉不下脸?”
“嗯,东胡王时不时就叫嚣要和月氏决战,但每一次都只是说说,一旦李牧给他出谋划策,他就以各种理由犹豫不决。”嬴政停顿了一下:“这东胡王,在政治上倒是稍微学聪明了一点。”
李缘看着他,思考了一下后:“你是不是有想法?”
“寡人打算写一封信去,让他们双方停战。”
嬴政感觉这场面似曾相识,不由得笑了。
前年是东胡王在他的授意和燕国逼迫下打月氏,去年是月氏为了内部因素想转移注意力而打东胡。
好像,他们两次开战都是因为秦国?
嬴政赶紧抛开了这种想法。
秦国可是真善美的国度,怎么会干这种撺掇战争的事呢?
非也,非也……
两人闲聊着。
乌孙攻伐高原,除了一开始抓了几万奴隶外,之后就找不到人了。
不知道是高原本就人烟稀少、还是那些人都躲着,乌孙往高原打了近千里都找不到什么像样的部落,到后面后勤撑不住了只能退回去。
乌孙王将那些奴隶全部送给了大秦,并且给出了据说是他们亲自探路得出的高原地图,似乎是想献殷勤。
但他不知道,秦国压根就不需要这个,秦王宫和军部有更精准的。
自治区调去了第二批官员。
这一次的人员名单里,有几个是贵族旁系子弟。
但他们表现得极好。
不仅没惹出乱子,还因为学识比寒门和平民出身的官员的高,能调动的资源也多,有人甚至从自家带了一批钱财去投入到当地建设。
虽然不多,但这着实让那个官员露了一次脸。
嬴政为表彰功绩,直接在新一期的报纸上亲自写文章,号召全国官员向其学习。
这一番动作,让秦国大部分传统贵族们默不作声;因为这证明贵族出身其实也可以贴近百姓,只是他们做不到。
你看,现在有人做到了,秦王不一样给他们机会和奖赏了吗?
不是秦国的未来不带你们,是你们自己不中用抓不住机会……
李缘说那肯定是嬴政提前给几个卧底家族打了招呼的,就是为了进一步逼迫或者分裂他们。
嬴政说那不是卧底,那叫贤臣。
“那那些不听话的呢?”
“奸佞。”
“……”
好现实的政治……
至于向那个官员学习的事,李缘觉得想想就好。
百姓出身或者寒门官员们有心无力,至于贵族官员们,他们要有这个觉悟,那就不需要嬴政想那么多办法去打压他们了。
“所以,我们就一直以自治区这个名义占着那?”
“等一段时间。”嬴政叹了口气:“这几年,秦国对异族的压榨太严重了,西南夷地区已经有一些部落宁可回归以前的原始生活也不想和秦人交往了,生怕哪天全部落都被当成奴隶卖去了秦国。”
“等自治区的名声传出去了,让他们看看我秦国不是要灭绝他们,华夏族也可以和异族和平共存。”
李缘等了一下:“然后呢?”
“然后就可以换种方式压榨了。”
“……”
嬴政又说起五国的事。
他只有一句话。
“五个废物!”
嬴政有些恨铁不成钢:“他们现在纯粹就是躺平等着秦国去宰他们,完全没有一点斗志可言;燕国倒是有,但燕王好像只顾着开疆拓土,只是为了在燕国灭国的时候他能在史书上留一笔。”
“你敢信吗?年节过完之后,赵偃看秦赵和约结束半年了都没事,居然把边境上的军队裁撤了一半!”
嬴政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时,心里居然升起了一股无名怒火。
他甚至想派个使者过去质问一下赵王:
秦赵关系如此,你特么就这?
李缘看着嬴政,觉得他可能是因为成就感没了才发火的。
赵偃或许能力不如嬴政,但他为王的基本素质还是有的。
赵国市场上几乎全是秦币,赵国经济完全掌控在秦国手里,赵国军队又和秦军有着明显的差距,舆论战之下赵国民间对秦国的仇恨情绪又几乎平息,顶多就是不欢迎也不拒绝而已。
都到这个地步了,赵偃除非脑子坏了才会以为自己能抵抗秦国……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既然反抗不了,那就享受吧……
嬴政又说起国内的种植,今年种植新作物的百姓又增多了,勉强占到全国百姓的一成……别看就一成,要知道这才两年多,百姓接受度能到这个程度已经很牛逼了。
历史上,水稻成为主粮的发展时间可是以百年为单位。
“我打算将农税再降低一成。”嬴政说。
“我要没记错的话,下半年朝廷就该缺钱了吧?”
“隗林是这么预计的,我看过了数据,也确实是的,最晚到年底。”嬴政说:“但现在财政税收的结构已经变了,多那一成农税也改变不了什么,但如果少这一成,兴许就有许多孩童能多吃一口饭。”
嬴政说完,自己都愣了。
不知道从何时起,他的一些想法,好像不仅仅源于政治层面的思考,也开始向着真正的百姓民生去考虑了。
李缘想了想。
“事实会证明路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