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乾清宫。
刚下早朝,崇祯皇帝的心情貌似不错,即使面对各地呈交上来堆积如山的奏疏,脸上仍旧带着沉静的笑意。
可以说,自打官山的战报得到证实,崇祯皇帝的心情一直都很不错。
毕竟没有什么比歼灭宿敌几乎全部精锐更好的消息了,如果有,也只能是收复失地。
而从关外传来的消息来看,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让崇祯皇帝每天起床,总有些期待,期待着镇国公传来消息。
有时候竟难以自持的对着祖宗牌位露出笑脸,倘若旁人看到,估摸着肯定能被吓到。
“有没有关外的奏疏?”崇祯皇帝问王承恩道。
奏疏太多了,虽然早晚都要批阅,可他更想提早批阅关外的。
“回皇爷,只有一道,已经放最上头了,不过是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卢象升的奏疏。”王承恩说着将那道奏疏递给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没有表示的接过来看了看。
奏疏里写的是兵马大元帅命卢象升着虎贲军攻打漠南蒙古诸部的事,半个多月以来,他已率数万大军横扫漠南蒙古五个部落,并在向着第六个部落进发。
官山之战不仅对大清国是重大的打击,对于依附于大清国的蒙古部族而言,同样是重大的打击。
蒙古部族的精锐也尽皆在官山之战全军覆没,而那些蒙古部落失去大清国的庇护,根本无法跟士气高昂的虎贲军作战。
对于作战动机,明面上是打击大清国,实际上奏疏里说是草原上发现金矿和铜矿,当然,是兵马大元帅发现的。
只是奏疏里,卢象升言辞间似乎有隐忧,他没有说的很直白,以汉武帝为例,似乎是在提醒天子警惕穷兵黩武。
本来崇祯皇帝还挺高兴,可是看完这封信却瞥了瞥嘴皱眉道:
“这个卢象升,当初大明危如累卵之时不见他说话,如今好容易有点起色,却又在这儿跟朕未雨绸缪,实在是讨厌。”
说罢崇祯皇帝随手将奏疏丢到了一旁,端起茶碗来。
整个大明军事系统里,除了张世康外,几乎没有一个能让崇祯皇帝看在眼里的。
这倒不是因为有张世康的存在,即使在张世康没入朝堂时,崇祯皇帝也对诸如卢象升、孙传庭、黄得功、孙维藩等等将领不待见。
当然,这也都是有对比的,在那些年里,崇祯皇帝也待见过不少人,诸如袁崇焕、杨嗣昌熊文灿等。
如今张世康使大明重新焕发生机,崇祯皇帝也不过是爱屋及乌,对张世康器重的部下高看一眼而已。
以至于当看到卢象升的担忧时,崇祯皇帝只觉得是这厮飘了,竟然妄议他的肱骨。
即使崇祯皇帝也不太明白为何张世康要准备西征,还是在东边建奴以及北边蒙古没有安定下来的情况下。
但他仍旧不允许这些朝臣揣摩中伤他的肱骨。
因为只有他明白,像张世康这样对权力畏之如虎怕麻烦的人,是绝不会做没有意义的事的。
更何况,他那么懒。
王承恩见状也笑道:
“皇爷言之有理,不过镇国公言知人善任,卢总督统兵总归是得力的。
倘若所查为真,草原上果真有金矿和铜矿的话,老奴便要恭喜皇爷了。
海阁老倘若得知这个消息,估计也不会再埋怨镇国公滥用铜矿致使民间缺乏铜钱了。”
“嗯,如果事情为真,那便是天助我大明。
此事明日早朝,朕会告知户部,令他们提前做好采矿的准备工作。”
主仆二人正聊着,外头跑过来一个小太监,将一个盒子递给王承恩,并耳语了几句。
王承恩立即端着盒子小跑着来到崇祯皇帝面前。
“皇爷,是那边的消息。
有两封信,一封是郑芝龙的,另一封则是从白杆军的秦翼明那儿来的,不知为何,竟一块送到了。”
崇祯皇帝接过两封信来,琢磨了一下,先打开了郑芝龙的那封。
这些天来,崇祯皇帝除却关心关外的战事外,便是堤防郑家了。
前些天郑家不停调令,以巡海为名带着水师在东海游弋,崇祯皇帝视其为对朝廷的挑衅。
三天前得到消息,却是红毛夷和小弗朗机人跟郑芝龙在海上打了一仗,似乎还打赢了。
全程大明水师没有费一并一炮,甚至连天津卫军港都没出。
这肯定便是张世康出征前对他所说的安排。
如今不论如何郑芝龙是吃了小亏,却不知此事呈奏疏来作甚。
就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就打开了信阅读起来。
信中郑芝龙很是恭谨,言辞间极尽对朝廷以及崇祯皇帝的吹捧,对于东海海战的事,在郑芝龙的措词里,那是大明水师对外藩人入侵的坚决反抗,是他郑芝龙维护了大明海域的安全云云。
若不是崇祯皇帝知道内情,估摸着还真以为是郑芝龙英勇作战打跑了侵略者,而非贼喊捉贼。
对于这封信,崇祯皇帝也只是微微摇了摇头,没太当回事的丢到一旁。
他打开了另一封来自白杆军秦翼明的信,发觉信封里竟然还是个信封。
再次打开后,发现竟然还是郑芝龙的信,只不过是郑芝龙写给秦翼明的。
很明显是郑芝龙写了两封,一封给朝廷,另一封给了秦翼明,毕竟镇国公迎娶了马家的女子,按辈分算,镇国公其实是秦翼明的表侄。
有这层关系在,秦翼明自然也算是张世康的嫡系了。
只是郑芝龙绝对不会想到,秦翼明直接将信送到了宫里,崇祯皇帝十分玩味的展开了信纸。
信里的措词与写给他的那封完全不同,姿态摆的很低,甚至还对战船拖延交付的事,认真的道了歉。
并且几乎一句一个卑职,一句一个在下。
崇祯皇帝是看过此前郑芝龙与张世康的往来书信的,尤其是郑芝龙意图不轨时,口气十分的嚣张。
如今真叫个,前据而后恭,思之令人发笑。
“你也看看吧。”崇祯皇帝将信丢给王承恩。
王承恩看完后道:
“老奴估摸着,这郑芝龙大概是得知了官山之战的结果。
那个大清国的细作说有就有,老奴觉着有可能郑芝龙一直在跟大清国有联络。
此事不得不查呀皇爷。”
言辞间不免担忧,如今北边在打仗,朝廷还真负担不起两面作战的粮草供应。
“哼!这还查什么查?
古往今来,听调不听宣者,皆是对朝廷的不忠。
且让他再蹦跶两天,待无忌回来,朕定要郑家灰飞烟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