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消耗:学习大于锻炼大于休息大于娱乐
随着年纪的越来越大,心智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感觉到以前的老板的确潜移默化的教了自己很多东西,老板之所以成为老板,不得不说真的是靠坚韧不拔,万念不动的那一股劲,也就是强大的愿力,还真是那样——心是愿望,神是境界,(目的和如何看待这个实现目的过程)成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无根之水,我还记得以前老板办公室后面的十字绣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世间条条(真)路皆艰难,只有努力奋斗才有出路,另外就是在山东的一次团队人员的聚餐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这是曾国藩的一句名言,《曾国藩家书》中的的确有振聋发聩的效果,人生在世,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话,有些是侮辱诋毁的话,或者诱使走向歧途的话,这个时候就要采用南怀瑾先生的名言——收放自如,放空自己,放出去乌烟瘴气,吸收进来很多日月精华,还有人杰地灵,这个收放的过程,也就是时时勤拂拭,当然啦!最高的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无我一心,都没有我了,哪怕你是八级大狂风,哪怕是遮天蔽日的暴风雨,又能奈我何呢?
在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她说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得心应手,这也跟现在我在用的一个软件——keep上面的一句话,异曲同工——自律使人自由。
我们要往神圣的【灯塔】里面添油加柴,这些正确的思路就是,她们璀璨如星,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收为己用,这些才是真正的财富,也就是授人以渔中的渔。
真正的财富往往都是无形的,都是存在于内心的,人的作用就是将她们挖掘出来,透透气。
看书的确很有用,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各种垃圾信息如同精神鸦片一样弥漫在目之所及,耳之所听的各个角落,这是很危险的,很容易迷失自己,彷徨无措,失去方向,看书可以让我们重获宁静,虽然人性基因里面比较喜欢色彩斑斓的形象思维,喜欢看动起来的东西,故而短视频才能大行其道,但真正能够让你有所得的还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去思考字里行间的真理真意,是需要自己去【吃】,去【消化】的,看书不是比速度,而是比吸收理解,跟吃饭同理,重点是吸收营养,吸收能量,温故而知新很重要,最近在看日本的《菊与刀》,里面就有这样一句真谛——要达到娴熟的一心无我的境界,也就是中国所说的【敬、诚】,要达到这个境界,必然要经历很多痛苦,肌肉也是痛苦之沃土上诞生的莲花,不是么?只有当我们能够完全一心一意,心无杂念,杀掉那个内心中软弱的男孩,潜心下来,那么成功指日可待,只有经过自己咀嚼后的营养才能被吸收,故而人只能自渡。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养成习惯,要慢慢的把心中的老虎给驯服,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会如何看待痛苦,与痛苦相亲相爱,人世上,但凡优雅的境界,都是需要向上爬的,而向上的路必然以痛苦为阶。
(现在我则认为,修炼修行的最高境界大概跟只知道执行代码的机器人无二)
天空阴雨绵绵,此刻的我正坐在灰暗天色中的板凳上,这里比较安静,当然也会体会到一种孤独,心中的老虎说,它感受到了环境中的悲哀,理智的人类脑告诉它要微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不要搞一些多愁善感的鸟哭花流泪那套,认识自己,认识那只老虎,认识理智的自己,心镜的调整就始于此了。
当下这一秒是可争取的,不要在搞什么伤痕文化了,瞻前顾后的,古今天下,只剩下一个问题——先走上坡路,还是下坡路,是先选择享受苦难,还是先选择享受幸福,就跟我们背单词一样,如果某个单词我们提前熟悉了,就会背得非常轻松,这份轻松很迷人,骨子里就是一个善事的积累,就是等价交换,老天爷就是很公平。
人喜欢的是熟悉感,而讨厌的是未知和失控,反者道之动,由生到熟,熟而后生,这段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坚持到底,中道半段,半九十的人不胜枚举啊!当引以为戒,大踏步走入窄门。
人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缺乏勇气,对于熟悉的东西不去复习,会喜新厌旧,对于不熟悉的东西,更不想去尝试,害怕丢脸,这些心魔,错误的念头都是阻挠我们朝着山巅挺进的强风,必须要逐个克服,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人活一口气,人无信不立,这口“气”,这个“信”说的都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