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州,新立的“民火参议局”外,锣鼓喧天,却透着股说不出的尴尬。
长孙无忌那老狐狸,授意地方官搞的这出“推举大戏”,明眼人都知道是咋回事儿——台上坐的,全是穿绫罗绸缎的缙绅老爷,一个个脑满肠肥,肥头大耳。
沈六郎带着他那帮“火导”兄弟,一百多号人,挤在人群里,一个个手里攥着油乎乎的图纸,那是他们没日没夜钻研出来的炉灶改进方案,还有《互助社章程》。
这群泥腿子,也想来掺和“参议”的事儿?
“按规矩,匿名公议!”沈六郎扯着嗓子喊,带着股子愣劲儿。
几个差役想拦,被他一瞪眼,愣是没敢上前。
僵持之际,人群里钻出一个布衣少女。
十七八岁的模样,眉眼清秀,却带着股凛然之气。
她步履稳健地走上台,手里捧着一卷书,正是汴州刺史之女,杜君卿。
“诸位,且听我一言。”杜君卿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全场。
她展开书卷,一字一句地念道:“推举合规七问:一问,候选人是否亲自下矿,挖过一担煤?二问,候选人是否亲手修过炉灶,哪怕一次?三问,候选人是否能分辨烟煤好坏,说出三五种鉴别之法?……”
她每问一句,台上的老爷们脸色就难看一分。
问到后来,几乎所有人都坐不住了,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四问,候选人名下田产几亩?可知百姓一冬需耗几斤煤炭?五问,候选人府上炉灶几座?可知百姓家中常有烟气倒灌之苦?六问,候选人是否贪占过‘炉灶配件更新’的补贴?七问,候选人……”杜君卿顿了顿,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众人,“是否真心为民?还是只想在参议局里,混个一官半职,给自己脸上贴金?”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老爷们,被一个 moлoдehьkar дeвoчka 扒了个底朝天,简直颜面扫地。
有人认出了杜君卿的身份,惊呼道:“这不是杜大人的千金吗?她怎么……”
杜君卿却丝毫不惧,她合上书卷,掷地有声地说道:“诸位乡亲,你们选的不是老爷,是能让我们灶不熄火,屋里不漏烟的人!是能真正解决咱们烧火做饭难题的人!”
“说得好!”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沈六郎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恨不得跳起来高呼万岁。
李承乾在民生司,听闻了汴州的“少女问政”之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有意思,真有意思。”他喃喃自语,随后吩咐道:“将杜君卿的《推举合规七问》,编入《基层自治指南》,附上案例说明,务必让全国各地的‘民火参议局’人手一份。”
长安街头,阿阮正带着一群老妪孩童,围坐在火盆旁,组织“识字火夜”。
“来来来,大家跟着我念,‘一问,候选人是否亲自下矿……’”阿阮指着木板上的字,耐心地教着。
一个老妪颤巍巍地举起手:“阿阮,这‘候选人’是啥意思?”
阿阮笑着解释道:“就是想当‘参议员’的人,咱们得好好挑,不能让那些啥也不懂的老爷们来糊弄咱们。”
“没错!”一个孩童也跟着起哄,“我娘说了,要选就选沈六郎那样的,他懂炉灶!”
几个世家子弟路过,看到这群妇孺居然在“妄议朝政”,顿时怒不可遏。
“大胆刁民,竟敢在此妖言惑众,煽动民意!简直是无法无天!”
裴行俭奉命前来调查,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一群妇女围着火炉,一边烤着红薯,一边热烈地讨论着“谁该当参议员”。
一个满脸油污的妇人,举着沾满油的手指,对着另一个妇人说道:“我说李婶,你家那灶都漏气了,你儿子差点没熏死,你不比那些老爷们更懂火?”
裴行俭默然无语。
他转身离去,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他提笔写下密奏,字斟句酌,最终只写下了四个字:
“民心有尺。”
沈六郎带着他的少年匠团,正在疏通一条废弃多年的运河旧闸。
“六郎哥,这闸门锈得厉害,怕是得费不少功夫。”一个少年匠人擦着额头的汗水,抱怨道。
沈六郎撸起袖子,一脚踹在闸门上:“废话少说,干就完了!这条运河通了,咱们扬州的炭才能运到北方去,百姓才能用上便宜炭!”
他们在工部查阅了拨款记录,发现账册上明明写着“年修三次”,可实际上,这闸门已经锈迹斑斑,最近一次维修,居然还是五年前的事儿。
沈六郎和阿阮一合计,决定查个水落石出。
他们翻遍了工部的账本,又走访了附近的百姓,终于用炭条在一张废纸上,画出了一张“资金流向图”。
这张图清晰地显示:朝廷拨下来的十万斤炭的维修款,经过层层盘剥,克扣,真正用在闸门上的,竟然只剩下两万斤!
剩下的钱,都进了那些贪官污吏的腰包。
“这群狗官,真是丧尽天良!”沈六郎气得浑身发抖。
阿阮却冷静地说道:“六郎哥,咱们不能光生气,得想个办法,让大家都知道这件事。”
他们将这张“资金流向图”拓印了数千份,夹在《安全守则》里,免费赠送给百姓。
还在图的旁边,附上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下次官老爷来说‘已检修’,你可以问他——炭在哪?”
广州,“参议局”的培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崔琰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解着炉灶的改进技术。
“诸位社师,咱们要记住,这炉灶不是死物,它是咱们百姓的命根子!咱们要不断地改进它,让它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
突然,一个信使冲了进来,递给崔琰一封加急信。
崔琰看完信,脸色骤变。
“各位,出事了!”她沉声说道,“朝廷拟出台《技匠言行禁令》,禁止民间擅自发布技术标准,说咱们这是‘扰乱民心’!”
“什么?!”众人一片哗然。
崔琰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能让他们得逞!知识是咱们的武器,我们不能放弃它!”
她当即召集了十三村的社师,在讲堂外面搭起了一面巨大的“公示墙”。
每天,她都会把本地的炉灶能效数据、故障率、改进方案,都张贴在墙上,供百姓参观。
更有一些孩童,用彩色泥塑,制作了“好炉坏炉对比像”,形象生动,引来了万人围观。
崔琰还给李承乾写了一封信,信中,她饱含深情地写道:
“殿下,若知识是火,那公开就是通风口——堵住它,只会憋出更大的爆燃!”
李二陛下,正端坐在御书房中,批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民火参议局”的报告。
他翻看着一份份图文并茂的报告,眉头紧锁。
突然,一张附图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张稚嫩的图画,一个孩童举着一块牌子,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大字……
李二陛下端详着那张孩童涂鸦,牌子上歪歪扭扭地写着:“我要会算账的参议员!”再看另一份盲人摸着炉灶改进浮雕图纸,兴奋地说:“这弯道我知道怎么改!烧柴省一半!”
他放下报告,揉了揉眉心,问一旁的裴行俭:“这些人……真没见过太子?”
裴行俭头压得更低了:“回陛下,民生司从未公开召见,也无书信往来。”
李二凝视着御书房檐下被风吹得叮当作响的风铃,眼神复杂,仿佛穿透了时空。
“朕记得贞观初年,魏征还在的时候,也曾有过这样的声音……那时候,朕也想让天下百姓都敢说话啊。”
当晚,李承乾在民生司的灯下,收到了一道盖着玉玺的密诏:准许“民火参议局”永久设立,但需“去政治化”,只谈技术,莫论朝政。
李承乾看完,嗤笑一声,提笔批复:“火本无政,何须去留?请陛下容百姓自己说话。”写完,吹干墨迹,盖上私印,交给来人。
信使走后,李承乾望着窗外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喃喃自语:“父皇啊,你终究还是怕了。”
民生司内,徐惠正研磨着朱砂,准备绘制新一版的《大唐民生舆图》。
武媚娘则在一旁低头整理着各地送来的“民火议案”,时不时抬眼看向李承乾,眼中闪烁着捉摸不定的光芒。
“殿下,”武媚娘轻声问道,“陛下此举,是何用意?”
李承乾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拿起桌案上的一个火折子,轻轻一吹,火苗瞬间燃起。
“媚娘,你说,这火,是听谁的?”
武媚娘抬起头,看着那跳跃的火苗,若有所思……
就在这时,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民生司的平静:“殿下!不好了!周哑子在西市作坊中突发急症,已经送至孙思邈医馆!”
李承乾脸色一变,顾不得其他,立刻起身向外走去:“快备车,去孙神医那里!”
徐惠也放下手中的朱砂,急忙跟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