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相继灭掉吉备与大和两国后,他领着吴军水师直奔出云之国,当舰队出现在出云国的海岸线时,孙权以为会迎来一场顽强的抵抗。
然而,迎接他的却并非刀兵……
在与难升米接触的过程中,得知吉备与大和覆灭的全过程的出云神权家族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与争论。
最终,在明白自己不可能是吴国的对手后,国主次子,出云广贞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抉择。
庄严肃穆的出云大社前,香烟缭绕,古老的青铜鸟居在海风中矗立,仿佛见证了千百年的神代兴衰。
出云广贞,这位年仅二十的年轻人,身着一尘不染的洁白麻布神官服,手持象征神权的桧扇,率领着数百名神官与巫女,静静地肃立于此。
他的面容清秀,长相俊美似女人,眼神却深邃得不似凡人,仿佛能洞穿古今,看透幽明。
当孙权在徐盛、潘璋等一众江东猛将的簇拥下,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时,出云广贞率众深深一拜,那姿态恭敬到了极点,却又带着一种超然的庄重。
随后,他轻启檀口,声音不大,却清越空灵,仿佛并非出自凡人之口,而是来自九天之上的神谕,清晰地回荡在每一个人的耳边。
“古老的预言已然昭示:‘建御雷神之威,令国让于天孙,然幽界之治,终待新主’。
昔我祖大国主神为苍生福祉,奉天津神之命,让苇原中国之政权于天孙,而司掌幽事、魂灵之治。
今陛下跨东海雷霆而至,武威赫赫,仁德广被,此非建御雷神之威再现,乃大国主神预言中,执掌幽明两界之新主降临!
陛下之来,非为侵攻,实为应神代旧约,终结乱世,一统幽明。此乃出云神意之真正达成,陛下便是大国主神等待之神君!”
一番话,说得在场所有吴军将士都愣住了,就连徐盛都听得云里雾里。
然而孙权,这位玩弄权术与人心的枭雄,却在短暂的错愕之后,碧色的眼眸中瞬间爆发出骇人的精光!
他听懂了!
这年轻人竟如此聪慧,将倭地最核心的“国让神话”重新解读,把他这个外来入侵者,直接塑造成了倭地神话体系中的一个“新主”!
这不仅仅是投降,而是献上了一整套无可辩驳的神权法统!
有了这套说辞,他孙权的统治,便不再是单纯的武力征服,而是天命所归,神谕再现!
“你,叫什么名字?”
孙权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他看着面前这个清秀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绝世美玉。
“鄙人,出云广贞,出云国主次子。”
出云广贞再次躬身,姿态愈发谦卑,眼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下自幼向往中原上国之文化,今日得见神君天颜,三生有幸!”
“很好。”
孙权缓缓点头,嘴角勾起一抹满意的弧度。
“你比难升米更懂得审时度势,也更会说话。从今日起,你便是出云一族新的族长。朕将敕封你为‘天津祭祀’,代朕沟通人神,以大国主神之名,永镇神宫!”
随着孙权金口玉言,出云国兵不血刃,尽数归降。
而出云家族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孙权神权统治的代言人,地位不降反升。
至此,本州西部与中部尽皆落入孙权之手。
他在停歇数年后再次挥师东进,关东地区那些零星的、各自为战的豪族,在他那支经过三国血火淬炼的雄师面前,如同土鸡瓦狗,被轻易碾碎……
天启元年,春。
在水路纵横、土地肥沃的原大和国都,一座融合了江东建筑与倭地风格的恢弘都城拔地而起。
孙权凝视着这座寄托了他无尽野望的新城,为其取名建邺,以纪念他那昔日的霸业。
不久后,孙权在新都建邺城外,筑九丈九尺高台,举行了盛大无比的祭天仪式,正式登基为帝。
国号依旧为吴,年号“天启”,史称大瀛吴国。
其中“瀛”者,取自东海仙山之名,指代这片他征服的岛屿;“吴”者,则昭示其法统之源。
祭天高台之下,文武分列。
一边是吕岱、潘璋、徐盛等满身风霜、眼神坚毅的江东旧臣,他们身着崭新的朝服,看着那道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眼中满是骄傲。
另一边,则是难升米、吉备雄彦、出云广贞、伊支马等新降的倭地豪族首领,他们穿着模仿汉制的、略显别扭的官袍,神情复杂地望着那个成为他们新主宰的男人。
只见孙权身着衮龙冕服,头戴平天冠,在万众瞩目之下,一步一步地登上了祭天高台。
如今的他,不再是那个仓皇出逃的丧家之犬,而是君临一国的帝王,继承并超越了卑弥呼、吉备、大和神的神的化身!
当他祭天完毕后,在其身后的吕岱展开诏书,大声宣读了起来。
诏曰:
“朕闻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尊;天命靡常,惟德者而居之。
昔中原板荡,奸雄窃命,朕承父兄之烈,坐断东南,本欲廓清寰宇,再兴汉吴之盟。
然天不祚吴,致使基业崩离,遂率忠勇之士,浮海东渡,另辟新基。
幸赖天地垂恩,神只效祉。朕提劲旅,跨东海,征不庭,伐无道。破吉备之坚甲,降大和之枭雄,皆赖将士用命,文武协心。
及至出云,乃有神官广贞,明谕神旨。
昔大国主神让国于天孙,乃有“幽明分治”之古约,今建御雷神之威再现,幽明之主当归于一!
朕乃知东征之举,非为开疆,实为应神代旧誓,承千古之约,统合幽明,再定人神之序。此非朕之私欲,实乃出云大神宫世代相传之神谕也!
今瀛洲一统,三岛靖平。乃卜吉地于大和,营新都曰建邺,以昭绍继江东之志。兹以黄道吉日,祀天于高台,只告神宫,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吴,建元天启。
以此明法统之源,嗣江东之基。
朕承天命,统御人神,为天下主!
咨尔百官,允兹殊勋:
吕岱为丞相,总百揆,抚四夷。
徐盛为大将军,总督中外诸军事。
潘璋为太尉,掌武备,肃军纪。
由以难升米为博士祭酒,弘宣文教,制礼作乐。
吉备雄彦为锻冶都督,督造甲兵,利我坚锋。
出云广贞为天津祭祀,典司神事,沟通人神,以大国主神之名义,永镇神宫。
伊支马为抚夷中郎将,安辑降众,整训新附。
土佐猛为横海都尉,统率舟师,巡弋四海。
大伴翔为中军假尉,领禁卫倭营,宿卫宫省。
熊袭丸为陷阵都尉,统率蛮兵,专司山林险阻之战,逢山开道,遇水叠桥,以彰其锐。
呜呼!东海万里,岂无英雄?三岛纵横,自当臣服。
凡此百僚,各宜尽心,共襄新业。
自今以后,革故鼎新,更始教化,从吴服,习吴语,行吴礼,以吴文化被瀛土,示不忘本也。
然朕尝闻之:居安思危,存不忘亡。
中原旧耻,未尝一日去于朕心!
今暂寄身东海,非弃故土;他日羽翼既成,必当率我熊罴之师,跨海西征,诛除僭逆,光复旧业,雪会稽之耻,复江东之仇!
布告遐迩,咸使闻知。钦哉!”
一个强大而充满野心的大瀛吴国,就这样在东海之上浴火重生……
夜深人静,孙权独自一人站在建邺皇宫的最高观星台上,向着西方,那片他永远无法忘怀的故土,久久眺望。
冰冷的海风吹动着他逐渐斑白的两鬓,那双碧色的眼眸里,却燃烧着不曾熄灭的火复仇火焰。
大海的那一边,是他永远的伤痛,是他半生荣耀化为灰烬的耻辱,也是他终其一生的最终目标。
“刘瑁、曹操……你们以为将我从中原赶出来,我孙氏的基业便就此断绝!”
他喃喃自语,声音被海风吹得支离破碎,却充满了压抑到极致的疯狂与野望。
“却没想到是给了我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你们将一头猛虎赶出了山林,却忘了,这无垠的大海之中,也能生出吞天的巨龙!”
“待我席卷整个瀛洲,聚百万之民,练十万精兵!届时,我定要率我大吴的无敌舰队,跨海西征,让你们偿还我失去的一切!光复故土,血债血偿!”
从此,东亚的格局被彻底改写。
一个完成了内部整合、国力鼎盛的大汉帝国,和一个在海外异军突起、同样拥有不俗的军事实力与统一意志的大瀛吴国,隔着一片海峡,遥遥对峙……
历史的车轮,在所有人都未曾预料到的方向,轰然转向,驶向了一条充满未知与血腥冲突的全新轨道……
附:作者新编《新汉书》孙权部分:
《新汉书·卷二十三·孙坚孙策孙权列传第三》
“权承父兄之烈,坐断东南,本有争衡中原之志。
然天时既去,人力难违。章武六年,为中祖、曹操所迫,乃浮海东徙,遂绝于中国。夫以周泰、徐盛之勇,吕岱之智,终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岂非命耶?自其渡海,中原事功尽矣,故削其本传,附见东夷。”
《新汉书·卷二百三十六·东夷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章武六年春,吴县城破,乃携吕岱、徐盛等八百亲兵,乘船蹈海。会飓风大作,舟师飘荡月余,卒至倭国南境。
其地属狗奴国,王卑弥弓呼与臣狗古智卑狗相忌。
权登岸列阵,甲仗精光耀日。倭人见其艨艟巨舰,惊为天神。遂请盟。
时邪马台犯境,权设火攻,夜焚林寨,大破其军。卑弥弓呼倚为股肱,授以兵柄。权阴训倭卒,广积粮械,遂灭狗奴,三年间尽收九州。
至章武十年,权先破吉备,次克大和,终定出云,神官广贞率巫女迎曰:\"幽明之主至矣。\"
遂统三岛,都建邺,僭号瀛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