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那些被选择修建城墙的城市正如火如荼的工程不同,夏国的地下避难所工程,从一开始立项就坎坷得很。
第一次虫灾时这地下避难所被提出并开始动工,却因为苏墨快速解决了夏国境内的母巢,而导致重要性降低,少了关注也就少了很多便利,建设进度一度停滞。
第二次虫灾时这项差点烂尾的工程再次被重视起来,可在之后的抵抗战争中,夏国前线并没有崩溃反而是稳住了,加上大领导安排的地外避难计划,这又让地下避难所变得鸡肋起来····
朱远山的心情反反复复,一度摔门拍桌情绪不稳得很,他提议修建地下避难所也是为了给大家留一条退路,在他看来这本就是一件为了稳妥的好提议,不知道怎么就那么波折重重!
银舟避难所就这样在坎坷的命运中修建完成。
朱远山虽然还是这项工程的总负责人,但他的心态已经崩了,他没有再继续主张修建下一处大型地下避难所,而是退了一步将所有心思都放在建设小型避难所。
事实上,在几年前他负责的这个项目四处碰壁时,他就已经在帮人牵线搭桥建设小型的私人的避难所了。
经历了后来的波折,也让他彻底放弃了这边,但他的身份还在,手底下也还握着修建避难所的诸多资源渠道,这让他成了夏国官方与私人小型避难所的中间人,帮私人协调购买官方资源。
而已经修建好的银舟避难所也没有被浪费,很多资格不足够被安排去月球避难的次等重要人员被安排住进这里。
但避难所里常住的都是没有太多自保能力的家属等等,其他更多人,大多是还有工作任务在身上的,他们在这里有房间但却不常来。
银舟避难所规模很大各种生活设施齐全,住着并不憋屈,加上墙面和每个大层的顶棚投影都会根据时间变动,生活在这里可以说跟地面上区别不大了。
有人已经住进去一年多了,都没有离开过避难所,已经适应了里面安全且便利的生活。
除了这项不是很被官方看重的工程之外,这几年夏国很多方面的发展都能称得上日新月异。
虽然第二次虫灾让蓝星很多地方都被虫族占领了,只有几个大国在苦苦支撑。
但顺应这个时代的各种科技和灵能产物也相继诞生,新型科技公司,各种工厂,农场,服务业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这跟第一次虫灾时的各行各业大萧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在战斗装备方面。
灵能协会研究院研发的各种灵能武器和配套的能源池,虽然新品不多,但最常被使用的几款都在更新换代。
冷、热武器所需的能源池统一规格后,是既稳定、储量大还小巧方便携带,让需要用到的士兵、行动队员、狩猎队等等都受益良多。
严锦一直在主导研发的机甲也在2024年底,顺利完成实战测试,可以投入生产,这是第一代人形战斗机甲,被严锦命名为曙光。
这款机甲高11米,从内到外整体使用了二十多种新型材料打造,核能驱动,超感神经元连接纯手动操作,配备了多个灵能武器组件,能在最大程度保护操作者的同时输出强大火力,总之,这是一件对战虫族的有力武器。
人形机甲虽然好但它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
首先制造方面没法做到流水线生产,很多部件都需要觉醒者手工完成,对制作技术和精神力运用有很高要求,这让了曙光机甲没法大量生产。
操作方面的要求也同样很高,要控制这样一个大家伙进行战斗,操作者的精神力要三级以上,身体素质至少要达到戊级,还要具备很强的记忆力和灵活反应能力。
因为机甲操作完全依靠代码指令手动控制,想要机甲完成各种有难度的动作,操作人员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输入多条代码指令,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不是严锦不想弄出更方便的精神力连接操作,实在是他到现在也没能找到合适的材料来完成他的设想,可饭都是一口一口吃的,就现在的条件他只能先将这初代成品制造出来,以后不管是能源还是操作系统,都可以更新换代。
严锦是对自己的作品不甚满意,但军部对曙光机甲可是很认可的!
曙光机甲刚面世,四大军区的订单就哗啦啦的丢了过去,订单交货时间都已经排到了一年后了。
这次严家没有找代工,一是因为之前守护者外骨骼技术严家已经全上交,而这次机甲协会并没有再给严殊施压;
二是也没有必要找代工,严家自己的厂子已经扩大规模了,但受限于机甲的制造工艺和需求,能参与制造的熟练工很少。
至少在大量相关人才被培养出来之前,机甲产量很难提升上去。
为了能驾驶机甲这种大型战斗装备,军部四大军区都投入了不少士兵做针对性训练,严家的成品送达就能立刻投入战场。
虽然军部新成立的机甲部队编制少得很,但2026年以来几次剿灭母巢的行动中,机甲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国内沿着江河冒出来的那些母巢不少都被剿灭,缓解了国内因母巢上岸带来的危机。
只可惜机甲制造不易,前线战场没能配备出一支机甲战队。
几次对前线的反攻计划也只是试探性的,从边缘零散的几只母巢下手,安排了六架机甲偷摸过去完成清除任务。
虽然几次任务都顺利完成了,但在几只母巢相继死掉之后,还是引起了虫族的注意,清除计划只能暂停,要知道就算机甲再厉害,但配合不够好的话也会被数量众多的虫族堆死。
现在夏国可是一架机甲也不愿意损失的,这也就延缓了夏国反攻虫族的脚步。
在正面战场最得力的是守护者外骨骼4.0版本。
严家上交技术后,在协会和军部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让最初那穿戴都需要人协助的“笨拙”外骨骼经过了几次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