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迅速提笔,写下药方,交到甄宓手中,神色凝重地叮嘱:“姑娘,这药务必按时煎好,趁热喂他服下,一刻都不能耽搁。”甄宓接过药方,微微颔首,发丝随着动作轻轻晃动,眼中满是坚定与担忧。
药煎好后,屋内弥漫着苦涩的药香。甄宓端着药碗,走到床边,坐在榻沿。将领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的嘴唇微微颤抖,每一次呼吸都微弱而沉重,牙关紧闭,根本无法正常喂药。甄宓心急如焚,犹豫再三,贝齿轻咬下唇,脸上涌起一抹红晕。她深吸一口气,强忍着满心的羞涩,俯身靠近将领。
她一手轻轻托住将领的后脑勺,微微抬起,然后自己轻启朱唇,含了一口药汁,缓缓贴近将领的嘴唇,将药汁一点点渡入他口中。药汁顺着嘴角溢出些许,甄宓忙用手帕轻轻擦拭。她的目光始终紧锁在将领脸上,眼中满是关切与期许,在心中暗自祈祷:“你一定要好起来,一定要活过来。”
夜已深,万籁俱寂,唯有窗外的风声偶尔呼啸而过。华佗因担忧将领的病情,也守在一旁,未曾合眼。昏黄的烛火在微风中摇曳,将两人的身影拉长,投映在斑驳的墙壁上。
突然,将领在昏迷中发出痛苦的呢喃,声音微弱却揪人心弦:“师父……董公……”甄宓和华佗迅速凑近,两人对视一眼,眼中皆是疑惑与关切。甄宓轻轻握住将领的手,试图安抚他,轻声唤道:“你醒醒,别怕,我们都在这儿。”然而,将领依旧沉浸在痛苦的梦境中,眉头紧锁,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对甄宓的呼唤毫无反应。
华佗一摸这人的额头,那滚烫的触感险些让他缩回手,温度高得吓人,仿佛烧着一团烈火。他神色骤变,来不及多言,迅速转身,在药箱里翻找出几味草药,动作麻利地碾碎、调和,制成一剂汤药,递给甄宓,急促说道:“姑娘,快,喂他服下!”甄宓不敢耽搁,端起药碗,依样又用嘴对嘴的方式,艰难地将药喂进将领口中。
喂完药,华佗又吩咐:“再用温水不停地擦拭他的额头和全身,务必把体温降下来!”甄宓赶忙照做,她打来一盆温水,拿起布巾,轻轻拧干,细致地擦拭着将领的额头、脖颈、手臂,动作轻柔又急切。
整整一夜,两人忙得脚不沾地。烛火燃尽又添新烛,窗外夜色逐渐褪去,天边泛起鱼肚白。不知过了多久,将领的体温终于微微降了下去,呼吸也平稳了些。华佗和甄宓这才停下手中动作,相视一眼,同时长舒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
甄宓看向华佗,见他自始至终都没看穿自己的身份,而心上人也暂时脱离了危险,得到了救治,便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继续解释自己的来历。她默默守在将领床边,握着他的手,眼中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与温柔,只盼着他能早日苏醒 。
华佗看向床上的少年,少年被擦拭过的脸庞,尽管因病痛折磨而骨瘦嶙峋、毫无血色,却依旧难掩骨子里的英俊气质,举手投足间隐隐透着一股不凡,显然绝非农家子弟那么简单。他身上那三处致命的箭伤,触目惊心,手掌上层层叠叠的老茧,满是岁月与磨砺的痕迹,还有睡梦中痛苦呢喃的话语,无一不在暗示着他有着不寻常的过往。
可华佗从医多年,一直秉持着治病救人的纯粹本心,对那些勾心斗角、猜测病患身份背景的事毫无兴趣。在他眼中,不论患者身份高低贵贱,此刻都只是亟待救治的生命。如今病情暂时稳定下来,他也实在疲惫不堪,没再多想,只想赶紧抓紧时间休息一会,毕竟一会还有其他病患等着他医治,身为医者,责任在肩,片刻不得松懈。
考虑到病患的伤势极其严重,任何挪动都可能对他的生命造成威胁,而居所周边恰好有闲置的房间,华佗便让甄宓在此住下,以便能够时刻照料。
在之后漫长而又煎熬的日子里,每一分每一秒对甄宓而言都度日如年。病患一直昏迷不醒,接连好多天都反复发烧,那滚烫的额头仿佛永远也退不下去的火焰,灼烧着甄宓的心。华佗每日都会按时前来查看,他的眉头越皱越紧,神色愈发凝重,那不断变化的脉象越来越虚弱,好似狂风中的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
为了稳住病情,华佗整日将自己关在药房里,绞尽脑汁。他时而紧锁眉头,凝视着手中的医书,时而在屋内来回踱步,沉思良久。他反复斟酌着每一味药材,思量着它们的药性和相互之间的配伍。
第一次改药方时,华佗将原本侧重清热解毒的几味药材剂量稍作调整,又加入了一味能固本培元的珍稀草药,期望能在清除体内热毒的同时,增强病患的元气。可几服药下去,病患的情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于是,华佗又开始了第二次尝试。他彻夜未眠,重新翻阅古籍,仔细研究类似病症的医案。天刚蒙蒙亮,他便有了新的思路。这次,他大胆地替换了几味主药,选用了几种药性更为温和但药效持久的药材,还精心搭配了几味调理脾胃的药物,希望能先让病患虚弱的脾胃恢复生机,从而更好地吸收药力。然而,结果依旧不尽如人意。
但华佗并未气馁,他凭借着多年行医积累的经验和对生命的尊重,再次全身心投入到药方的修改中。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从病患的体质和病情的细微变化入手,在药方里加入了几味鲜有人用但对虚弱之症有奇效的药材,并巧妙地调整了所有药材的比例。
或许是华佗的妙手回春,或许是上天眷顾,这次病患的情况终于有了些许转机,不再高烧不退,只是低烧,可依旧昏迷不醒,脉象也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依旧虚弱得让人心惊。
华佗紧盯着昏迷不醒的病患,眉头紧锁,沉思良久后,将目光转向一旁满脸担忧的甄宓,和声问道:“姑娘,他身子亏空得太厉害,单靠药补远远不够。我且问你,平日里你都给他吃些什么?”
甄宓微微一愣,神色间闪过一丝羞涩,犹豫片刻后,轻声答道:“他如今昏迷不醒,又怎么能自主进食呢,只能由我喂些米粥之类的流食罢了。”话一出口,想起自己嘴对嘴喂药喂粥的场景,她的脸颊瞬间泛起一抹红晕,犹如天边的晚霞。
华佗何等聪慧,自然明白其中缘由,却并未点破,只是神色关切地继续说道:“姑娘,这可不行。他身受箭疮,失血过多,如今虚弱得厉害,仅靠米粥,营养根本跟不上,长此以往,身体只会愈发孱弱。得想法子弄些肉糜之类的食物,若是能寻来人参等大补之物,用来补充营养,那就再好不过了。”
甄宓听后,连连点头,可紧接着又面露难色,无奈地说道:“只是他如今昏迷,牙关紧闭,又如何能吃进肉类呢?”
华佗捋了捋胡须,不紧不慢地说:“不妨将肉熬得烂糊至极,再慢慢喂他进食,多少能补充些元气。”
甄宓不敢耽搁,当即匆匆吩咐老管家:“您快些,冒着风险进一趟汉中城,去药材铺寻些名贵的草药,尤其是人参,务必尽快寻来,他可全指着这些救命了。”老管家领命,神色匆匆地转身离去,脚步急促,消失在门外的小径上,只留下甄宓和华佗守在病患身旁,满心期许着能有转机 。
老管家深知此事性命攸关,一踏入汉中城,便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大街小巷。他寻遍城中每一家医馆,每到一处,便心急如焚地向掌柜询问有无百年人参。为了尽快凑齐药引,他全然不顾价格,哪怕对方开出天价,也毫不犹豫。
在不知跑了多少冤枉路,问了多少人后,终于,在一家不起眼的老字号医馆里,老管家发现了梦寐以求的百年人参。那人参品相极佳,芦头细长,参体饱满,根须完整,一看便知是难得的珍品。老管家颤抖着手,小心翼翼地捧起,付了重金后,一刻也不敢耽搁,怀揣着人参匆匆赶回。
甄宓接过人参时,眼眶微微泛红,心中满是感激。她立刻按照华佗的嘱咐,将人参与新鲜的肉类一同熬制成肉粥。粥在锅里翻滚,浓郁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承载着生的希望。
此后接连几日,甄宓每日都守在床边,用汤匙轻轻舀起肉粥,耐心地等待温度稍降,再一点一点地喂进病患口中。每一口喂食,她都倾注了全部的心力,目光紧紧锁在病患脸上,仿佛这样就能将力量传递给他。
许是这份坚持和悉心照料起了作用,病患的气色逐渐好了起来,原本毫无血色的脸颊慢慢泛起了一丝红晕,呼吸也愈发平稳有力。可即便如此,他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双眼紧闭,迟迟没有苏醒的迹象,让甄宓的心始终悬着,不得安宁 。
华佗每日清晨都会准时赶来,脚步匆匆却又沉稳。他来到病患床前,先是目光关切地打量一番,随后伸出手,手指轻轻搭在病患的脉搏上,神色专注,仿佛要从那微弱的跳动中探寻生命的奥秘。
过了片刻,华佗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嗯,脉象有了些许起色,看来这些日子的悉心照料和滋补起了作用。”然而,他的眉头很快又微微皱起,“只是,好转的程度还是太有限了,许是这人参的药力尚缺火候。”
甄宓听闻,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神里满是无奈与焦虑。“华佗先生,为了寻这百年人参,已经倾尽全力,把汉中城的医馆都翻了个遍,实在是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药材了,这可如何是好?”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满心的无助。
华佗轻轻叹了口气,安慰道:“姑娘也莫要太过忧心,如今也只能先这般维持着。你们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实属不易。只要悉心照料,再加上病患自身的求生意志,说不定哪天就会有奇迹发生。”
甄宓默默点头,望着病床上依旧昏迷不醒的人,眼中满是坚定:“哪怕只有一线生机,我也绝不放弃,我会一直守着他,等他醒来。”此后,甄宓便在这临时的居所里安心住下,每日精心照料病患,满心期许着那不知何时才会降临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