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开始,元朝不算,甚至包括原本历史上的大明。
中原王朝刚开始都是武强文弱,而到了后期,甚至中期,便逐渐演变成文官强盛。
宋朝还有原本历史上的明朝最为显着。
甚至两朝都有了文臣约束武将的规矩。
对于这点,朱标自然也是理解。
毕竟相较于拥有兵权的武人来说,文臣想要造反,想要颠覆王朝愈发困难一些。
就如明中期皇帝便开始依仗宦官一样。
当权者更喜欢将权利下放给更让他们放心的一类人身上。
重用宦官之事,朱标不曾想过,也就暂不评定优劣。
可文臣高于武将,这在朱标看来确实有些不妥。
登临战阵,战况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
让毫无统帅经验的文臣指点战阵,让他们强力约束武人,本就是个笑话。
眼下朱标之所以打算重用李景隆,便是想要缔造出一批拥有武将背景,却也能担任朝中文官职位的臣子。
这样一来,因出身问题,文武隔阂尚在。
可朝中官员文臣武将并非泾渭分明,因此也就不会出现文官压制武将的情况发生。
“李景隆孩儿尚有大用,将来不仅不会将他投入军伍,而且还会让其在朝廷六部担任要职。”
“嗯?”
见朱标表情严肃,俨然是深思熟虑过后方才有了这个决定。
老朱不好多说什么,却也苦笑说道:“你这又是何必呢?”
“眼前这些个学子总能挑选出可用之人。”
“即便今次科举未有十分得用之人,三年一科,总能挑选出些许贤才。”
“你又何必....”
“爹!”不等老朱说完,朱标沉声打断道:“我朝不缺武将,将来也不会缺少文臣。”
“真正缺少的,乃是文武兼备之人。”
当听到朱标将宋朝文盛武弱的前车之鉴尽数说完。
老朱愈发不在意的摆了摆手。
“不会!”
“咱大明不会如此!”
“徐达他们几个的爵位都是世袭罔替,等到咱家雄英临朝之时,徐达他们的孙子辈也能在军中崭露头角。”
“虽说徐家、李家、冯家、邓家这几个公侯子孙并非人人可用。”
“可军中之才后世仍有补充。”
“似前宋那般朝中武人地位低下的现象,断然不会出现在咱大明朝!”
别的老朱或许还能认同朱标,只是将来的大明会如前宋那般,军伍不兴。
这点老朱断然不能认同。
真要说的话,前宋之所以军伍不兴,乃是因其定下的戍京政策。
封疆大吏麾下的士兵每几年都要更换一波,返回京城戍卫皇城。
这也就导致边塞大将好不容易训练好的兵卒,眨眼便要更换成一些个新兵。
而且!
前宋如何能同他大明相提并论!
哪怕老朱承认宋太祖的实力,哪怕老朱也认为作为君王,赵匡胤能平定乱世开创宋朝,算的上是人杰。
可大明乃是马上定国。
先后击败各路起义诸侯,而后将击败北方游牧民族的强盛之国。
真要比的话,宋朝有两次奔逃的高梁河车神。
而大明却有李文忠、蓝玉这些,孤军追击敌军,深入大漠百里的猛将。
宋朝!
如何能同大明相提并论!
看着老朱那愈发不屑的表情,朱标也没有立即否认,反而耐着性子道。
“眼下刚刚经历元末乱世,徐叔他们从乱世之中厮杀出来。”
“因此现下我大明朝堂,武将自然不会弱于文臣。”
“纵然父皇先前有意拔高文臣的地位,可真要说的话,武将却仍旧能压过文臣一头。”
“可是爹!”
“十年之后,百年之后呢?”
“等到雄英继位之时,我大明军武依旧能似建国之初这般强盛?”
“武人在朝堂中的地位,仍旧能盖过文臣一头?”
“嗯.......”
一时间,饶是老朱也不免有些语塞。
细数历朝历代,压根没有一个朝代的中期军武实力,能够强过建国之时。
除非是乱世降临,各路豪杰并起,涌现出一批从尸山血海中杀出的猛将。
而且朱标最后一句话,却也让老朱不由重视了起来。
武人大多性子直率,没那么多的心眼儿。
若论朝堂手段,他们自然不可能是文人的对手。因此历朝历代,武将们的地位从来都是被文臣挤压的越来越小。
想到这里,老朱也开始有些好奇。
好奇朱标能有什么法子改变这近乎成为客观规律的千年事实。
“那依你之见呢?”
“还是孩儿方才说的那样。”
“削弱文臣武将之间的明显间隔,挑选有武将背景的将官于六部任职,或是能发掘出拥有武略的文臣,也可让他们就职军中。”
“因出身问题,便决定他们从此以后隶属于哪一方。”
“而武官改任文职,文人就任军中,便也使朝堂上的文臣武将并非泾渭分明。”
就如后世的于谦,嘉靖时期的胡宗宪。
他们虽担任极高的军权,可因他们都是进士出身,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其他朝臣都将其视作文人。
倘若再有李景隆这般,武将出身却能坐到六部尚书的武人。
届时即便文臣想要打压武将,却也是无从下手。
说白了,朱标就是要让文武交融,使得双方界限不那么明显。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文臣想要打压武将,首先便要剔除文官之列的武人。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一上来便要自断臂膀。
至于文武界限不清,相互勾结,威胁皇权。
这点几乎不可能发生。
还拿于谦、胡宗宪二人举例。
北京保卫战中,甚至可以说于谦节制全境兵马,军伍韬略也是一流。
可压根没人将他视作武将。
而胡宗宪抗倭,领一地大军。世人却仍将其视作严嵩门下。
文官武将的官职界限再怎么不明显,可根据他们的出身,便早早定下了他们属于文臣还是武将。
也是明白朱标将能考虑到的一切都考虑了进去。
老朱微微颔首,便也不再多言。
纵然此刻他仍旧认为朱标所虑是多此一举,可毕竟如今坐在皇位上的是朱标。
既然朱标愿意折腾,他也就由着朱标去。
也就在他们爷俩说话的功夫,东侧文试之所突然传来一阵锣声。
“出了何事?”
听到朱标问询,李景隆表情紧张,赶忙朝东侧走去。
片刻功夫,却见李景隆长舒一口气的同时,快步走回到老朱、朱标身前。
“启禀陛下,有考生交卷!”
“呵~”老朱闻言立时冷哼出声。“哪里来的狂生。”
“科举三年一考,这才开考不过半个时辰便要交卷?”
“教训一番,让其老实待着!”
“是......”
见李景隆虽然领命立即转身便要传旨,可脸上却也带着些许犹疑。
朱标察觉到不对,跟着出声问道:“那考生确定要交卷?”
“回陛下,微臣已再三问过了,那考生的确要交卷。”
“而且....而且还说并未携带干粮饭食,甚至就连今日午饭都没有准备。”
“将其人连同考卷一同带来!”
待李景隆走后,老朱语气不爽,没好气道:“如此狂悖,想来也没什么大才。”
“纵有其才,轻慢科举,也不堪用。”
“把他关到贡院后房,饿上三天,咱也替孔夫子好好治治这狂生的轻慢之气。”
以此同时。
此刻的李景隆越想越是恼怒。
他真是见了鬼了,细数大明几次科举,甚至就连历朝历代的科举,他李景隆就压根没听说过有人半个时辰便要交卷的。
那考生自己活腻歪了不算,反倒是连累的他李景隆担惊受怕。
待见到那考生。
李景隆表情不悦,一把拿起他的考卷,没好气道。
“跟本官走!”
“待会见了陛下、太上皇,小心说话!”
“小人遵命。”
走出两步,李景隆突然意识到不对劲,忍不住回头看了眼身后这名考生。
方才说要领他去见老朱和朱标,这家伙好像早有预料般,压根不觉得意外。
虽说老朱、朱标并不算深居简出,这学子若是国子监的学生,先前的确有机会见过天颜。
可区区一介书生在听到即将面圣之时,竟无半点惶恐。
这便有些不同寻常了。
就好像.....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
尽管心中这么想,李景隆却也没有发问,而是继续领着他朝朱标所在的方向走去。
“陛下,人已带到。”
李景隆将考卷双手奉上的同时,那学子当即跪地,恭敬拜道。
“小人解缙,拜见陛下。”
没等朱标开口准他起身,却见解缙双手举过头顶,又是沉沉一拜。
“学生吉安府解缙,拜见圣君恩师!”
“不得放肆!”李景隆精神一凛,赶忙出声呵斥。
而此时朱标却来了兴致,转而看向解缙问道。
“恩师之言,从何说起?”
“不瞒陛下,学生师从苏伯衡,前年老师有幸得一卷《洪武纪册》彻夜深读过后,便视太上皇为师。”
“并且老师言说圣学奥妙,当与学生一同研读。兴起之时,苏师言说与学生乃是同门,共沐圣学之下。”
“故,今有幸面见太上皇圣颜,学生谨记苏师教诲,应当面拜谢恩师!”
解缙说完,又是冲老朱恭敬一拜。
“学生解缙,代苏师拜见圣君恩师!”
“好,起来吧。”
待听到解缙这番话,老朱面带笑意很是高兴的点了点头。
拍他朱元璋马屁的不少,可极少有人能拍到地方。
说他马上定国,韬略极盛。
这点老朱压根就不放在心上,毕是他先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击败北元。
军伍成就这方面早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压根不需要旁人来吹嘘。
可若是吹捧他朱元璋文化底子深厚,那更是扯淡。
老朱自己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哪怕他得势以后,拼命读书。
可仅论文学造诣压根就不够看。
而眼前解缙这番话,却也是正合老朱心意。
因《洪武纪册》出自朱标之手,这解缙因《洪武纪册》将自己视作圣君恩师,老朱只感觉自己也算沾了自家大儿子的光,好好显摆了一把。
更何况解缙乃江西吉安府人士,《洪武纪册》传至江西,并且被当地儒生视作圣学。
这点更是让老朱满意。
“苏伯衡,也算当世大儒。”
“宋时名学苏辙九世孙,此人也颇有才学,不算辱没其先祖之名。”
“龙凤年间咱置礼贤官,苏伯衡便在其中。”
“太上皇博闻强记,学生拜服。”解缙始终将头抵在地上,继续说道:“苏师每每提及侍奉圣君之时,常常面带笑意。”
“更是因老病缠身,不能亲来京城,聆听圣学教诲,扼腕叹息。”
“今日学生当代苏师拜见圣君、恩主!”
当看到那解缙又是恭敬一拜。
老朱脸上笑意愈发浓烈的同时,语气故作严肃斥道:“闲叙暂休!”
“科举三年一试,这才开考不到半个时辰你便要交卷?”
“如此未免将我朝科举视作儿戏,更是辜负苏伯衡一番教诲。”
不等解缙开口。
老朱语气一沉,当即令道:“回去还生考试,莫要辜负多年苦读!”
随着老朱声音落下。
李景隆,甚至朱标都略有诧异默默看向老朱。
说实话!老爷子对文人如此宽容,这还真是头一次。
如果朱标没记错的话,方才老朱还说这解缙乃是没睡醒的狂生。
“太上皇明鉴!”
就在李景隆准备带解缙回去之时。
却见那解缙再次出声。
“微臣确已写好考卷!”
“罢了。”
见解缙一再坚持,老朱也不同他多言,转而冲李景隆道:“寻些吃食给他!”
“解缙,科举既开,生死不出。”
“考院的规矩你应该明白。”
“拿上些吃食,回去老实待着,等三日后科举结束,自会放你出去。”
正因为科举开始,没有考生中途离去的规矩,所以老朱才一再告诫解缙回去继续考试。
不过见他如此自信,老朱也不免有些好奇解缙的考卷。
可就在老朱、李景隆以为这次解缙终于肯罢休,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乖乖等到科举结束时。
只听那解缙再次说道。
“太上皇明鉴,学子斗胆疾书文试考题,还有些私心。”
“学生斗胆!”
“望陛下开恩,准臣参与工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