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之武林,各行各业规矩多多,武学一道更是规矩繁复也。
旧武林有“四杆“的讲究——坐杆、行杆、撂杆、戳杆之说法。
“坐杆”是固定的护卫,比如清王府的教头、武师等等。
这是习武之人学艺成功后的职业之一。“行杆”是走镖的镖师的称呼,走南闯北之人啊,见多识广。
“撂杆”即是撂地卖艺的意思。“戳杆”就是武人开的武馆、把式场等等称为“戳杆”,有立起来旗杆的意思。
形意拳门“三杆”都是有的,唯独没有“撂杆”的。
我自小至今,从未看到形意拳门之人用形意拳法卖艺换钱。
也许别人看到过,我是没见过的。
细细想来,这个和形意拳门的拳法关系是很大的。
形意拳是内家功夫,那是武林的真传加绝学咋说都不过分。
而且形意拳门的拳法没有花招,一下花活也没有。
只有真懂功夫的人才能看的懂。
形意拳是打人的拳法,按古谱讲是岳飞编纂以教士卒的军体拳,本身就不是表演用的。
除了真懂的人没啥观赏价值。
练形意拳的人是吃不了“撂地”这碗饭的。
不信你到街上打回崩拳,用拳来回“杵”那么几趟,看看有人给你钱不?
能“坐杆”者多为功夫高绝之辈,在当地、在当时绝对是一代宗师级的人物。
否则在清王爷家混个四品带刀护卫(没准还挂个军衔呢)连个小兵也打不过,几天就滚蛋了。
能做镖师走镖也是一样,绝对是有功夫啊,当年盗匪这么多,咱不说人缘面子的问题,就说功夫,那抢劫可是真刀真枪啊,没点真实的功夫敢吃这个饭吗?
形意拳人在旧时候不少从事镖行之业。慢慢的镖局这个行业,有了自己的特色兴旺发展起来。
形意门的镖师也总结了若干的顺口溜,意思就是说镖行保镖的职业和诀窍,小时候听家中长辈叨念过这些,慢慢的记忆了一点。
带着女人莫梳妆
不在客店洗衣裳
睡觉用物倚门窗
随身钱财两人装
给付银钱莫着慌
衣不解带
剑不离身
身如卧佛
鞋尖冲外
呵呵!出门在外万事难,保镖更是如此。
洗衣服就要脱衣服钱往那放?
睡觉时放个门窗花瓶,进来小偷不就有响动了。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保镖的人早知道了,真被偷了路费咋办呢?
睡觉的时候鞋尖冲外放,下地穿鞋方便啊。
这个保镖和消防队差不多,有事情就得利索啊。
在如今我觉得这些对出差在外的还有点指导意义呢。
武术是“国粹”啊!这东西再不保护就没了。
绝了种、断了根,再想孕育就难了。
“武”与“侠”乃民族振兴之魂灵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想那形意拳门之韩慕侠,力败大力士所为何来?个人恩怨吗?非也。
出去看别人打拳,尽量站在边上,不要胡说八道。人家练的东西你未必真懂。
不要下场子,不要站在场地中间挡着人家,尤其不要挡着人家练拳的路。
不要随随便便的摸人家的刀枪,老辈的师父都讨厌这个。
武林之中“三人行必有吾师”,别自傲别自满,哪怕是练的很差的人,那也是对武道热爱之人啊,人不亲艺亲。
对小字辈更要关爱“恶语一句六月寒哪”也许有了你的关爱与鼓励,他就能坚持练下去,也许中华武林从今又多一支奇葩亦为可知也。
《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净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长个乌鸦嘴,喝多了除了墙谁也不扶,恶语伤人在武林中你绝对学不到真功夫。
哪个有真功夫的人整天不练拳练嘴啊?
谁能看上这样的弟子啊,闭上你的嘴多练你的拳。
大海为什么最大?
它把自己放的最低,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遇到这样的是非人要远离,近一点就有是非。
想在武道上混就要“正意”拳练的好坏不要紧,先闭上你的嘴。
有时间多看拳谱,多记忆多理解,真进入了那种境界那种内家的拳境,你也就远离了是非,远离了那些龌龊。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专指形意拳在使用中的要求。
在形意拳发展史上,历代传人中都出现过出类拔萃之辈。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评判这些传奇式的人物时,并不是通过一个统一的动作标准去衡量他们的练法。
这是因为,形意拳锻炼的终极目标是“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这对于那些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基础训练,较准确地掌握了形意拳基本动作规范的人来说,是一句必须领悟的至理名言。
否则,再天资聪颖,也不过是个练家子,难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练形意拳有“一年打死人”的说法,虽然夸张,但也说明形意拳具有质朴、简练、实用的特点。
所以,练形意拳的人,应善于把握体用结合的关系,把练和用紧密集合起来,体味形意拳“打人不露形,露形不为能”的拳理。
练法,用外表的动作“形”,反映动作内涵的“意”,此时外表需要循规蹈矩,不能改变传承,要用一成不变的“静态”规矩反应内心的动态,不断升华意境;
而用法,则靠千变万化的外形来体现内心“无我”这种恬淡的境界,必须要忘掉身心,以至于进入一种毫无畏惧的忘我状态。
拿形意拳的练法和用法相比较,既有拳架结构的变化,也有动作多与少、幅度大与小、力道刚与柔的变化。
就是同一个用法之间也有这种变化。动作虽然没了平时练的摸样,却处处透出了形意拳的味道。
这对于平时怎么练就想怎么用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用法和练法比较,要能够做到动作省减了,而意思仍然存在。
这可以从“防即是打、打即是防”之间的顾盼、呼应、贯通之中去领会。
这种“用法”表面看起来动作很简单,甚至只是一动而已。
其实是一个非常注重节奏的、连贯起来的复杂动作,是动动交代的清清楚楚的能量组合,不是简单的一个动作。
有人讲,形意拳用法必须带着它一定的形象。的确,形意拳有“五行”、“十二形”等明显区别与其他拳种的特色动作。
但一用起来这些“形”,就如同书法中把正楷写成草书的关系一样,快的在似与不似之间,甚至快的认不出来。
但心里清楚,用法的每一动都来源于平时练的形,是一种熟能生巧、融会贯通、随感而发的下意识动作。
而真用到这些形时,内陆里早已养成要特别认真按要领去做的习惯。
形意拳法理中贯穿着《易学》中“变化”的原理,是一种千变万化的拳学,单纯用一个统一的动作标准去学习、研究它,反而难以领会他的奥秘。
形意拳古谱云“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
所以,历代形意传人非常重视在“步”上下功夫,积累了许多好的训练内容,总结了不少经验体会。
其中,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腿蹬,脚踏中门夺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就是用一点睛之笔,描述了形意拳“步”的特点,成为研习形意拳理法的一句名言。
练形意拳讲究浑身要“一动而无不动”,即“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
就此而言,“步”除了确保五官百骸动态下的身体稳定,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完成“站位”。
在这种状态下,“步”实际上是靠“暗腿”的作用成为了实施攻防基础。所以,“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腿蹬。
脚踏中门夺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这句拳谚的含金量非常高。
通过“踩”、“蹬”、“夺”三个字,阐示了一种神手也难防的绝技——暗腿。
“踩”是讲脚落地时要实,“如踩毒虫”;“蹬”是讲后腿的暗劲,是身体“起无形,落无踪”的主要动力;
“夺”是讲“起是去,落是打”一霎那间“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的要求和效果。
形意拳的腿法不复杂、不夸张、忌讳花法。
所以有些人在没领会形意拳暗腿功夫的情况下,往往认为形意拳腿上没东西可学。
因此,搞懂这句拳谚,就找到进入形意拳“脚打七分手打三”的门径了。
记得年轻时打篮球比赛,部队一位领导在场外看我争抢球时,说“小吕真傻”。
我当时认为自己是团部篮球骨干,技术还可以,傻什么?
后来我学了形意拳,再打球,就不知不觉喜欢用占位法取得抢球的优势,还学会了“合理冲撞”,才明白了原来我为什么傻了。
形意拳的步法中最常见的是前蹚后连,一步一锤。即后脚蹬暗劲尽力催前脚,前脚尽力前蹚。
前脚落地后,后脚做连步跟进,呈前脚占四成、后脚占六成劲的形意拳的四六步、虚实步,即回归三体式。
“消息全凭后腿蹬”就是此前蹚后连步法的功诀。
这种前蹚后连步法从脚步转换到身体定位,是体现形意拳“打人如亲嘴”、“打人如薅草”基本风格的诀窍。
静观形意拳擂台赛上的一些选手缺乏功力和风格,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掌握这种前蹚后连步法的功夫。
抢敌中位也是讲形意拳的步打。后脚要蹬出暗劲把前脚催出去。
催不出前脚,全身皆空。后脚一蹬,前脚一趟,内外五行俱动,四梢一齐,六合归一,形成展身而起,束身而落,“束展二字一命亡”。
形意拳与人交手最注重脚踏中门,但这种前蹚后连步法腿上的暗劲也同样适用于进退、纵横、高低、反侧等身法,所谓出入不空。
例如后退时,绝不空回,要“回手如钩杆”般搭在对手身上,前脚发暗劲,浑身向后一抖一扯,情况会如何?
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纠正练形意拳常见的一些痼癖动作,如脚不蹬劲,脚不是蹚出去而是迈出去。
脚落地时既无力道,腿也无弹性,形不成“打法定要先上身,脚手齐到方为真”的形意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