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枪叫啥名字?”周凌云询问杨超。
见杨超摇摇头,周凌云便看向费乐成:“费副使给这兵器起个名字,北凉得此利器,运司军械局立一大功。”
杨超赶忙行礼道:“功劳不敢当,此物虽然有此优点,但是缺点也明显,还望副使赐名。”费乐成当然谦让:“你是大将军,理应你给起名。”
最终还是费乐成思索之后回道:“既然发射与火有关,那不如就叫火枪。”
之后就在杨超又将装填慢,环境适应差,射击的准确性等缺点也介绍一下。
岂料费乐成哈哈一笑:“杨司正,这些缺点相对于优点不足为虑,此神器总体来说优势突出,你说的这些缺陷我们可以后期再弥补,不过你们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那卑职就代运司上下谢过诸位大人了。”
此次杨超的军械局也仅仅制造了五十支火枪,就算一年时间也就只有短短三百支,周凌云知道此威力不差,效果很好,便令杨超给军械局传信,加紧制造,之后又令这三十支火枪全部装备破箭营,由呼辰明挑选一支人马训练使用火枪,组成火枪队。
“你们军械局再增调点人手,造个一千支枪出来,全部交由破箭营,另外,破箭营回头也组成一支千人的火枪队,要让火枪队成为一支精锐力量。”周凌云看过杨司正此前的奏报知道这玩意成本太高,缺乏原材料,制作工艺较为负责,也缺乏人手,所以我军也不可能大规模装备,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周凌云觉得既然不能大量装备,那就变量为精,以此弥补数量的困境。
费乐成将话题一转:“杨司正,你们军械局再加把劲,你看这火枪这么大,能不能再造大点,如果能发射大的弹丸,那对敌杀伤力就更不一般了。”
这话如同打开了杨超的闸门一般,杨超瞬间来了精神,表示自己的军械局正在研制这一类的武器,只不过需要些时日,假以时日一定能给北凉军装备新式武器。
一席话让在场的士卒无不欢呼雀跃,纷纷高呼:“万岁!北凉军万岁!”整个校场声音震天。
“报!”一名传令兵急匆匆跑到校场内高喊:“敌军来袭!敌军来袭!”
得到敌军已经兵临城下的消息之后,周凌云神情严峻,但看不出有丝毫慌张。
“路老,大军逼近,百姓不安,城内安稳才是最重要的,你与汪刺史带着巡防营一定要保证城内不要乱。”
“没问题,你们放手干吧!”路之远也闻到战争来临的味道,没有丝毫犹豫的回答。
之后周凌云又令右骑军、骁骑营集结待命,斥候营有最新消息立即报来,先登营与破箭营准备应敌。
多道命令一气呵成发出。
周凌云扭头看向杨超:“将你们运司带来的所有火枪全部交由呼校尉,你负责教会他们,简单训练之后立刻给我拉到城墙上实战检验一下。”
“诺!”
下达完作战命令,周凌云便带着费乐成火急火燎赶往北门。
早在得到突厥人南下的消息时,镇使府就形成战争预案,如今在凉州四个方向上各布置六千人,轮流值守,而直面突厥的北城门则被安排了先登营与破箭营,这也是新组建的新军首次实战。
北凉各个新军虽然只有两月时间,由于采用了老兵带新兵模式,保证了北凉新军在短期内获得极大提升,俗称“一老多少”战斗力问题解决了,但是毕竟时间太短,很多人甲胄兵器却还是严重缺少。
运司就算加紧生产,也调配不出,但是为了保证凉州、盐州的供应,抽调了甘州驻军部分装备,甘州新组建的羽林军、苑游军、陌刀营装备只能退后配发。
就在昨晚边阳离开之后,费乐成与周凌云建议调会州、灵州的兵器北上补充北凉军,这样可以暂时解决兵器不足困境。
周凌云觉得这个办法好,只是顾虑这二州会不会听命,为此决定还是由周忠前去传令。
就这样连夜又增派了二百骁骑营骑军带着圣旨与北凉镇使府手令出城。
同时给甘州刺史柳胜传信,要他接应周忠。
破箭营的军校场距离北门不算太远,很快周凌云等人便登上了城头。
城外,突厥人的方阵列队整齐,百人一组五百人组成一个进攻梯队,看样子每一个进攻需要三个攻击梯队,而这样的梯队就排成了不下十个,每个梯队中间夹杂着数辆攻城云车,还有数架云梯,前后之间则放置的是投石车,投石车不多,可以看出突厥人的造车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如果不仔细看看不出与中原王朝的投石车有何区别。
突厥的云车、云梯等大型攻城器械也好,都得益于中原的能工巧匠,突厥人懂得招募大周、东齐的工匠为自己制造大型设备,这些中原人往往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出卖核心利益,从而换取碎银几两,更有甚者部分人员将中原各项先进技术、专门卖到突厥、契丹这些游牧部族手中,来换取高额的汇报。
虽然周、齐两国出台严厉措施,如严查过往人员,封锁边境,只允许在特定地方出入,绑定户籍,关卡查验等方法,但是突厥开出的高价诱人条件依旧挡不住这些人的发财梦。
纵然丢了性命,这些人也硬要豪赌一把,因为一旦赌赢则是万家富贵,咸鱼翻身。
这些突厥步卒的外围还有两队千人上下的骑兵,估计也是为了防止城内有骑军冲杀出来而做的防备,骑兵的外围还有大量骑兵游弋,这些游弋的骑兵则密切监视队伍里的突厥步卒,似乎为了防止步卒擅退,整顿军纪而设,至于后方则是数不清的步骑大军枕戈待旦。
突厥的统兵主帅阿史那立康此刻正坐在大营中央,并未亲临这凉州北门前线,看着面前的凉州二字,阿史那立康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志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