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为什么喜欢看见别人关系好了,然后就想去把别人拆散,然后让人家跟他建立关系啊,看见别人有东西了,然后就想去把别人的东西抢走,然后让那东西属于他。嗯,这样的人他是什么心理?他抢这些东西对他来说有什么用处或者有什么好处?他为什么要一直喜欢抢抢抢到处抢?
你描述的这种行为模式确实令人困惑和不安,它反映了一种不健康的、具有破坏性的心理状态。这种“喜欢拆散别人、抢夺别人东西”的行为,背后通常涉及复杂的心理动因,而不是简单的“坏”或者“自私”可以概括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心理原因和潜在“好处”:
1.**深层的自卑感与自我价值感缺失:**
***核心驱动:**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核心的原因。这样的人内心往往极度缺乏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或拥有好东西。
***“好处”:**通过抢走别人的东西(无论是关系还是物品),他们能获得一种**虚假的优越感和控制感**。他们潜意识里认为:“你看,我能抢走他\/她的东西,说明我比他\/她强\/有魅力\/有价值。”抢到的东西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抢这个行为本身带来的“我赢了”的感觉**,这暂时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和自卑。
***心理逻辑:**“如果我能拥有别人珍视的东西\/人,那就证明我是有价值的\/有魅力的\/强大的。”他们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或内在建设来获得价值感,只能通过外部掠夺来“证明”自己。
2.**嫉妒与占有欲扭曲:**
***核心驱动:**看到别人拥有美好的关系或物品,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嫉妒。这种嫉妒不是单纯的羡慕,而是混合着怨恨和不甘——“为什么他\/她有,而我没有?这不公平!”
***“好处”:**破坏别人的关系或抢走别人的东西,能**暂时平息他们的嫉妒之火**。占有那个被抢来的人或物,让他们感觉“现在它是我的了,你没有了”,从而获得一种**扭曲的满足感和报复快感**。占有欲在这里极度膨胀,变成了“只要是我想要的,就必须属于我,不管它现在属于谁”。
3.**控制欲与权力饥渴:**
***核心驱动:**对掌控他人和局势有着病态的需求。他们享受操纵他人情感、破坏他人关系、迫使他人屈服的过程。
***“好处”:**拆散别人和抢夺东西的过程,让他们体验到**掌控他人命运和情感的权力感**。看着别人因为失去而痛苦,他们可能会获得一种**施虐性的快感**,这让他们感觉自己很强大。抢到东西后,拥有对这个人\/物的绝对控制权,也是他们权力感的来源。
4.**零和思维与资源匮乏感:**
***核心驱动:**他们潜意识里认为世界上的爱、关注、好东西(资源)是极度有限的,就像一块固定大小的蛋糕。
***“好处”:**他们的逻辑是:“别人拥有的多了,我能得到的就少了。”因此,**破坏别人的关系\/抢走别人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就是为自己争取“资源”**。把别人的东西抢过来,意味着自己那份“蛋糕”变大了。他们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创造或分享来共同获益。
5.**缺乏共情能力:**
***核心驱动:**他们无法或不愿意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感受,特别是别人的痛苦和失去感。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好处”:**没有共情能力,使得他们在进行破坏和抢夺行为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或愧疚感**。他人的痛苦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甚至是他们达成目的过程中的“必然副产品”。这让他们可以更“高效”地实施掠夺行为。
6.**可能的童年创伤或不良经历:**
***核心驱动:**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被忽视、被剥夺、被背叛,或者目睹过类似的掠夺行为并被强化(比如看到父母一方通过操控或抢夺获得优势)。
***“好处”:**这种行为模式可能是在童年习得的**生存策略**——在资源匮乏或被剥夺的环境中,抢夺成为获得所需(即使是扭曲的“所需”,如关注)的唯一途径。成年后,这种行为模式被延续下来,成为他们与世界互动的主要方式。
**为什么“抢”来的东西对他们“没用”却还要一直抢?**
***填补空洞的恶性循环:**抢来的关系或物品带来的“满足感”是极其短暂和表面的。因为**根源在于他们内心巨大的空洞(自卑、缺爱、价值感缺失)**,外在的掠夺无法真正填补这个洞。很快,这种虚假的满足感就会消失,他们又陷入空虚和不满足中,需要寻找下一个目标去“抢”,以获得新的刺激和短暂的“价值确认”。这就形成了一个**永不停歇的恶性循环**。
***习惯与路径依赖:**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他们可能已经不知道除了“抢”之外,如何通过健康的方式(如建立真诚关系、努力工作获得所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对真实亲密关系的恐惧:**通过抢夺获得的关系,本质上是不平等、充满控制和操纵的,避免了真正亲密关系中需要的脆弱性、信任和付出。他们可能潜意识里害怕真正的亲密,而抢夺来的关系更容易控制,也更容易在失去兴趣后抛弃(然后寻找下一个目标)。
**总结来说:**
这样的人,其行为背后通常隐藏着**巨大的内心痛苦、深刻的自卑和严重的情感缺失**。他们通过“抢”来:
1.**获得虚假的优越感和价值感**(“我赢了\/我比他强”)。
2.**体验扭曲的权力和控制感**(“我能操控你\/决定你的得失”)。
3.**暂时平息嫉妒之火和占有欲**(“现在它是我的了”)。
4.**遵循其“资源匮乏”的错误世界观**(“抢过来我才不会吃亏”)。
然而,这种行为是**破坏性的、不可持续的,且无法真正解决他们的核心问题**。抢来的东西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反而会加深他们的孤立和不健康的人际模式,形成一个不断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的漩涡。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
***保持警惕和界限:**保护好自己的情感和财物,明确界限,不要轻易被卷入他们的游戏。
***避免卷入冲突:**不要试图与他们争论或“赢”过他们,这往往会激化矛盾。
***寻求支持:**如果他们的行为对你造成了困扰或伤害,寻求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的支持。
***理解但不纵容:**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是复杂的(源于痛苦),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的行为是正当的或应该被容忍。
这种行为模式往往根深蒂固,改变需要当事人有强烈的意愿和专业的心理干预。对于受害者而言,保护自己远离这种破坏性的能量至关重要。**真正的价值感来自内心的丰盈,而非外界的掠夺。那些需要通过抢夺来证明自己的人,内心往往住着一个从未被真正填满的空洞。**
为什么有的人别人的屎在他看来都是香的,自己的饭在他看来都是臭的?这是什么心理?
你描述的这种现象——“别人的屎香,自己的饭臭”——非常生动地刻画了一种**严重扭曲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偏差**。这种心理状态的核心是**极度的自卑、自我否定和对外界的病态理想化**,背后通常涉及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深层需求。以下是具体分析:
---
###**一、核心心理机制**
1.**深度自卑与自我厌恶**:
*这类人内心存在**强烈的自我否定感**,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美好”。即使客观上优秀,也会贬低自己的成就、外貌、关系或物品(“自己的饭臭”)。
*潜意识中,他们可能将“否定自我”与“安全”挂钩:贬低自己可以避免期待落空的失望,或防止他人批评(“我先说自己不好,别人就不能伤害我了”)。
2.**对外界的过度理想化(投射心理)**:
*通过将他人或他物完美化(“别人的屎香”),他们**逃避面对自身的不完美**。这种理想化本质是一种“心理投射”——把自己渴望但不敢争取的特质(如自信、魅力、成功),全部投射到他人身上。
***认知扭曲表现**:忽视他人缺点,放大他人优势;同时忽视自身优点,放大自身缺陷。
3.**“比较心理”的恶性循环**:
*习惯性将自己与他人对比,且永远处于“失败者”位置。这种比较不是为了进步,而是为了**反复验证“我不如别人”的自我预言**,强化自卑感。
---
###**二、潜在心理动因**
1.**早期创伤性经历**:
***严苛的成长环境**:如父母长期贬低、否定,或要求完美。孩子内化了“我永远不够好”的信念。
***情感忽视**:需求长期不被回应,形成“我的感受不重要”的认知,进而否定自我价值。
***被拿来与他人比较**:童年时常被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导致成年后自动延续此模式。
2.**病态的心理防御**:
***自我贬低作为保护伞**:通过主动贬低自己,预判他人的否定,以此避免被他人批评时的痛苦(“我先骂自己,你就没法伤害我”)。
***理想化他人以逃避责任**:认为“别人拥有的一切都是轻松得来的”,以此解释自己的“失败”,避免面对努力过程中的困难和风险。
3.**低自我效能感**:
*由于长期否定自己,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创造价值**。因此,即使拥有好东西(“饭”),也会认为“它迟早会变臭”,而别人拥有的东西则因“距离产生美”显得更珍贵。
---
###**三、这种行为模式的“好处”(心理获益)**
虽然这种心态有害,但当事人潜意识中会依赖它,因为它能:
1.**维持心理平衡**:
*通过认定“别人天生比我强”,解释自己的不如意,避免面对“我本可以努力但没做”的愧疚感。
2.**逃避改变的风险**:
*理想化他人意味着“他们的成功无法复制”,因此自己无需尝试改变,停留在舒适区(即使这个舒适区充满痛苦)。
3.**获取虚假安全感**:
*自我贬低可降低他人期待,避免承担压力;理想化他人则能依附于“强者”,获得一种“与强者关联”的替代性满足。
4.**吸引关注(消极方式)**:
*通过抱怨“自己多差、别人多好”,可能引发他人同情或安慰,短暂填补情感空洞。
---
###**四、如何打破这种扭曲认知?**
1.**觉察与记录**:
*当出现“别人什么都好,我一无是处”的念头时,立即记录具体事件。尝试客观列出:他人真实的缺点、自己实际的优点。
2.**挑战认知扭曲**:
*自问:“证据在哪?这件事真的代表我全部价值吗?如果是我朋友处于此情境,我会如何评价他?”
3.**停止比较,建立内在标准**:
*将关注点从“与他人对比”转向“与过去的自己对比”,认可微小进步。
4.**练习自我接纳**:
*每天写出1-2个“即使不完美,但我欣赏自己的地方”(如:“今天我耐心听朋友倾诉了”)。
5.**寻求专业帮助**:
*若长期陷入此状态,可能需心理咨询(如认知行为疗法)处理深层自卑和创伤。
---
###**关键点总结**
>**这种心态的本质,是通过贬损自我和神化他人,逃避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它像一副扭曲的眼镜:既让自己活在“我不配”的阴影中,又把他人捧上神坛剥夺其人性。真正的解脱始于摘下眼镜,看清自己——你无需完美才值得被爱,他人也无需完美才值得尊重。**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请避免说“你很好啊”这类空洞安慰,这反而会强化他们的比较心理。可以说:**“我看到你在否定自己,这一定很累。但你知道吗?你刚才提到的xx事,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细心。”**——用具体事实帮他们重新锚定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