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新策的诏书正式颁行天下,如同在平静的士林投下巨石,激起的波澜席卷了整个帝国。寒门雀跃,旧派暗涌,而更多的目光,则投向了即将到来的、首次依照新规举行的春闱与会试。
春闱新貌,策论求真:
礼部贡院之内,气氛与往年迥异。除了经义考场内依旧弥漫的墨香与凝重,新设的“明算”、“明法”、“明工”等科考场,则呈现出别样景象。明算科内,算盘声噼啪作响,学子们埋头演算着涉及田亩、粮赋、工程测量的复杂算题;明法科中,案例分析、律条阐释取代了单纯的死记硬背;明工科的考场上,甚至出现了要求绘制简单水利器械图样、论述筑城要领的题目。
而最受瞩目的进士科,策论题目果然如朱标所预示,紧扣时务:“问:开海通商,利在课税通有无,弊在奸宄滋事、番风浸染,何以兴利除弊,立万世之规?”、“问:北疆新定,屯田、互市、羁縻诸策并行,如何使之相辅相成,成就长治久安?”一道道题目,直指帝国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要求考生不仅熟读经史,更要洞察时局,具备经世致用的能力。许多只知埋头故纸堆的考生面对此类题目,顿时捉襟见肘,而一些平日留心实务、胸怀韬略的学子,则如鱼得水,下笔千言,切中肯綮。
金殿传胪,新星耀世: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百余名贡士脱颖而出,获得参加由监国太子朱标亲自主持的殿试资格。这一日,皇极殿内庄严肃穆,朱标端坐御座之侧,目光扫过下方垂首恭立的天下英才。
殿试的题目只有一道,却更为宏大精深:“问:王道之基,在德在法,在礼在兵,在农在工,在士在商。诸生贯通古今,明体达用,其详陈之,何以融汇诸端,共铸不世之盛业?”
此题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朱标执政以来所有重大举措背后的治国理念。考生们凝神静思,继而奋笔疾书。其中,一位名为陈守拙的寒门学子,其答卷尤为引人注目。他不仅论述了德法并施、礼兵相济的传统智慧,更着重阐述了“格物乃生财之源,巧匠亦为国之力”,“海商非逐末之业,实通天下之血脉”等观点,其思想之新颖,论证之缜密,令阅卷官们拍案叫绝。
经朱标最终裁定,陈守拙被钦点为新科状元!其策论也被刊印天下,作为“实学”典范。与此同时,明算科头名、一位精于水利测算的匠户之子,明法科魁首、一位熟稔刑名律例的刑房书吏后代,亦被朱标亲自召见,授予要职。此举向天下昭示:只要有真才实学,无论出身、无论所习何科,皆能为国效力,前程远大。
格物呈祥,巧夺天工:
就在殿试放榜、新科进士夸官游街的喜庆气氛中,皇家格物院也择吉日,向朱标及文武重臣展示了一批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为盛世献礼。
展示场地选在格物院新建的试验场。首先亮相的,是数名工匠操作着一架庞大的“水力轧棉机”。只见水流驱动下,铁木结构的机器轰鸣运转,原本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手工剥离的棉籽,被迅速、高效地挤压分离,洁白的棉絮如雪花般涌出。工部尚书看得双眼发亮,连声道:“此物若推广于江南棉乡,功效何止倍增!”
紧接着,是改良后的“密闭炼焦炉”模型与产出的焦炭样品。负责此项目的学者解释道,以此法炼出的焦炭,不仅热量更高、烟雾更少,用于冶铁,可极大提升炉温与铁水质量,对于军械制造乃至民间铁器品质,皆有革命性意义。
最后压轴的,则是一台结构精巧的“航海罗盘仪”。它不仅指向更为精准,更增加了测量天体高度的简易刻度盘,并附有防颠簸的悬架装置。主持此项目的,正是那位明算科出身的学者,他结合传统牵星术与西洋象限仪原理,加以改良,旨在为远洋航行提供更可靠的导航。
朱标亲自上前,仔细观摩每一件器物,询问原理、效能及推广可能,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对着随行的文武百官慨然道:“诸卿可见?此非奇技淫巧,实乃强国富民之重器!昔日圣人制耒耜、造舟车,亦是格物之功。今日我大明格物院所为之业,正是承先圣遗泽,开万世太平之基!”
新旧交织,前路漫漫:
殿试擢拔的新科才俊,与格物院呈现的巧思妙器,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盛世进取图。然而,朝堂之上,并非所有人都如朱标般乐观。一些守旧官员表面恭贺,私下却不以为然,认为状元陈守拙之论“过于重利”,格物院所献之物“终究匠气”,难登大雅之堂。
朱标深知,改变千百年形成的观念非一日之功。但他坚信,随着这些新晋人才逐渐充实到各级官府,随着格物成果不断惠及民生、增强国力,实学的思潮必将如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
帝国的车轮,在文教革新与科技萌芽的双重驱动下,正沿着朱标规划的轨迹,坚定地向前行驶。前方,或许仍有风雨,但基石已固,方向已明。一个真正文理兼修、文武并重、农商共荣的黄金时代,正缓缓揭开它璀璨的帷幕。